白晨艷 周帥彬 耿艷珠
(睢縣人民醫院兒科,河南 商丘 476900)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癌的一種常見致病微生物,目前,Hp 已在1994 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列為引發胃腺癌的一種重要的生物致癌因子[1]。
兒童各器官及系統的發育由于還處于不是很完善的階段,其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兒童是HP 感染的一個高危人群。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成年Hp 感染患者都是在兒童期所感染的[2],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幾年里,一旦發生Hp 感染,很少能夠自然根除,嚴重的患者還可以引起組織的惡變。流行病學[3]分析也指出,兒童期為主要感染Hp 的一個階段,在發展中國家以及地區尤為明顯為更好了解本地區兒童Hp 感染的發生情況。
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成年人的胃炎感染為主,而關于兒童胃炎的報道比較有限,現對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本院通過胃鏡檢查536 例患兒進行系統的分析,同時將所取的胃竇部黏膜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及Hp 尿素酶試驗的檢測,并詳細地分析胃鏡檢查結果中Hp 感染與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等因素的關系,為臨床治療HP 感染的兒童的治療尋求科學、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選取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本院門診或者住院治療接受胃鏡檢查的兒童患者(0~14歲)536 例,其中男性289 例,女性247 例,平均年齡為7.26±2.17 歲。
入選標準:≤14 歲的兒童;1 m 內沒有服用過抗生素、鉍劑及質子泵抑制劑等對Hp 有影響的藥物進行相關治療;沒有影響生長發育的相關疾病且都沒有服用過對兒童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的藥物。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測試當天空腹≤2h 的患兒;伴有急性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患兒;有胃切除手術史的患兒;對尿素13C 過敏的患兒;沒有達到平均營養水平的患兒;合并心、腎、肝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的患兒;近1 m 內使用過抗HP 藥物大的患兒。所有患兒的胃鏡檢查均經其家屬同意且簽訂知情同意書后,經常規檢查準備行胃鏡檢查術。本研究通過睢縣人民醫院的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1.2.1 胃鏡檢查方法
經胃鏡術常規準備后行胃鏡檢查。本研究中檢查所用的胃鏡是由日本Olympus 公司所提供的GIFQ180 纖維胃鏡。依據全國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委員會于2002 年所通過的消化性胃潰瘍以及慢性胃炎的胃鏡檢查與診斷標準[4]。
1.2.2 HP 感染陽性的判定方法
用胃鏡采取2 份患兒的幽門前區胃黏膜活檢標本。第一份標本使用HP 快速檢測凝膠法來進行檢測,將標本插入凝膠中,室溫放置2min,變為紅色定義為患者感染HP 為陽性。第二份需要送病理檢測:首先是將胃黏膜活檢標本放入10%福爾馬林中進行固定,然后脫水、浸蠟后切片、烘烤、脫水脫蠟后進行HE染色后進行病理診斷。
HP 感染陽性的定義為活檢的病理切片以及快速凝膠試驗均判定為陽性。
(1)分析近10 年來患兒的一般資料與HP 感染的關系;(2)詳細分析性別與HP 感染的關系;(3)分析年齡與患兒感染HP 的關系和發展趨勢。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SD)進行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n(%)均采用χ2檢驗,多組比較采用F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36 例患兒,其中感染的患兒為287 例(53.54%);0~4 歲患兒HP 感染77 例(45.83%),5~7 歲患兒HP 感染72 例(48.00%),8~10 歲患兒HP 感染78例(57.35),11~14 歲患兒HP 感染60 例(68.18%)(P<0.001),檢查結果中復合潰瘍患兒HP 感染4 例(80.00%),結節性胃炎患兒HP 感染20 例(64.52%),胃潰瘍患兒HP 感染29 例(64.44%),基本正常患兒HP 感染10 例(30.30%)(P<0.001),男患兒感染159例(55.01%),女患兒感染128 例(51.82%)(P<0.05),發病癥狀與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011 年~2020 年期間每年患兒感染率的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五年的感染率為69.81%,后五年的感染率為49.53%,差異明顯(χ2=27.260,P<0.05)。見表1。

表1 胃鏡下患兒感染與不同年份性別的關系(n)
從2011 年至2020 年的10 年間,0~4 歲感染率為45.83%,5~7 歲感染率為48.00%,8~10 歲感染率為57.35%,11~14 歲感染率為73.17%(P<0.05)。0~7 歲感染率46.86%,8~14 歲感染率為63.30%,差異明顯(t=14.039,P<0.001)。見表2。

表2 胃鏡下患兒感染與年齡的關系(n)
2011 年~2020 年期間每年患兒感染率的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前五年的感染率為69.81%,后五年的感染率為49.53%,差異明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擬桿菌數量與飲食多樣性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講究飲食多樣性,因此,兒童體內擬桿菌數量可能也出現了下降的變化。此外,擬桿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機體維生素B1、酪氨酸、組氨酸等多種化合物的生成,而維生素和酪氨酸是幽門螺桿菌生長、繁衍的必須營養物質,因此擬桿菌的存在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和發育。
2011 年至2020 年的10 年間,0~4 歲感染率為45.83%,5~7 歲感染率為48.00%,8~10 歲感染率為57.35%,11~14 歲感染率為73.17%。0~7 歲感染率46.86%,8~14 歲感染率為63.30%,差異明顯。可能的原因為較小年齡兒童的活動范圍多受家長的控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較廣,接觸到各種菌類的可能性顯著提升[5]。
本研究發現復合潰瘍、胃潰瘍以及結節性胃炎的患兒感染HP 的可能性明顯的高于其他疾病的感染率。HP 感染與結節性胃炎的關系可能是由于HP 的感染,患兒體內的免疫防御系統做出反應,生成的胃竇小結節,因為在HP 根治的胃鏡檢查結果中發現結節的減少甚至消失,具體的途徑尚不清楚。
綜上所述,睢縣人民醫院胃鏡檢查伴隨消化道臨床癥狀的兒童,HP 感染有逐年下降趨勢,8 歲~14歲的患兒HP 感染率明顯的高于0~7 歲的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