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朱文麗,嚴小青,朱萬斌,孫志洲,張世舜
(1.永昌縣畜牧獸醫站,甘肅 永昌 737200;2.永昌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甘肅 永昌 737200;3.金昌市畜牧獸醫總站,甘肅 金昌 737100;4.永昌縣新科源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甘肅 永昌 7372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推動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奶綿羊產業作為奶業中的“特種產業”,是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對解決我國綿羊奶以及奶制品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市場導向的刺激下,永昌縣自2017年率先引進了世界上產奶量最高的東佛里生奶綿羊后,奶綿羊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是全國奶綿羊存欄規模最大的縣。奶綿羊產業的獨一性和特色性,被永昌縣列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帶農幫農富農的新型主導產業,也成為金昌市高品質菜草畜特色產業之一。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縣域特色產業,成為當前永昌縣奶綿羊產業發展的方向。對其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建議和依據,既有利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又順應“三新一高”發展要求。
永昌縣奶產業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2—2005年)是奶牛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遞進階段,1982年前全縣沒有奶牛,1984年有兼用奶牛25頭,至2005年達到發展的高峰期,奶牛存欄量達到1 000頭左右。第二個階段(2006—2014年)是奶牛從多到少、逐年遞減的階段,受價格波動、奶粉和袋裝奶的沖擊,奶牛生產處于萎縮狀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進一步下滑,2014年進入低谷,飼養量不足400頭。第三個階段(2015年至今)是奶業全面轉型階段,永昌縣鑒于有發展奶產業得天獨厚的養殖基礎、生態條件、區位優勢、飼草資源等優勢[1],搶抓機遇,從2014年開始陸續培育湖羊,為奶綿羊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引導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從新西蘭批量引進世界公認的產奶性能最好的東佛里生綿羊品種,培育發展奶綿羊產業,2018年引進成立永昌新希望農牧業有限公司,實施萬頭奶牛場建設項目。至此,永昌縣奶業進入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階段。
永昌縣鑒于小尾寒羊體格大、泌乳量少、母性差等缺點,從2014年開始,引導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肅三洋金源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從省外引進高產優質湖羊,逐步培育湖羊新品系。在培育過程中發現湖羊泌乳期產奶量較大,與世界上泌乳性能較好的綿羊品種的泌乳水平相差不大[2],于是永昌縣依托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從國外引進東佛里生羊開展純繁和雜交改良,推動羊產業由單一的肉羊為主向乳肉兼用發展[2]。截至2023年11月,已發展奶綿羊核心場、試驗(示范)場、擴繁場(改良點)15個,群體存欄量達到4.5萬只,年產奶量900 t,生乳大部分銷往陜西省百躍集團,部分加工成酸奶、低溫奶、乳鐵蛋白粉等乳品在當地自營銷售。
2023年6月調查結果顯示(表1、表2),每只乳用母羊每年可比肉羊提升直接凈收益2 431元。按永昌縣現有奶綿羊基礎母羊1.2萬只計算,年可增加凈收益2 917萬元,收益非常可觀。

表1 乳用基礎母羊生產效益分析 單位:元/只

表2 肉用基礎母羊生產效益分析 單位:元/只
自2017年引導鼓勵企業發展奶業以來,依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團隊的指導和服務來發展產業,尚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專項的奶綿羊產業發展規劃。同時對特色產業的科學認知不足,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統籌考慮、合理布局,只是引導企業、合作社積極投入發展,產業鏈條中出現重復、交叉模塊,且部分客商對于新產業認識和理解不深,認知有偏差。
奶綿羊產業發展還處于培育階段,急需扶持壯大,市級雖能給予獎補資金,但范圍較小,縣級財政困難,無力統籌解決特色產業發展扶持資金,而且專項政策扶持少,產業融資渠道單一,特色產業貸款無貼息政策,無法強有力提升養殖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和發展意愿,產業發展推動力和示范引領作用不強。
奶綿羊產業發展投資大、周期長、收益緩慢,受種公畜引進費用、圈舍規范化建設要求、飼草料供應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特色養殖成本持續增加,部分養殖主體積極性不足、發展意愿不強等情況較為嚴重,而且養殖場(戶)不敢投入大量資金,大多處在觀望階段,只有極少的幾家在極力促成,造成良種推廣難度較大、擴繁速度過慢,制約了奶綿羊產業的快速發展。
奶綿羊產業發展需要專業人才,對學識、學歷亦有一定要求。尤其是既懂規模化牧場建設運營、羊群精細管理,又具備管理大規模牧場團隊素養的高端人才嚴重匱乏。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養殖企業可獲得的技術服務少,技術推廣不到位,疫病防治體系脆弱。同時,牧場各個環節的一線員工基礎參差不齊,員工崗前培訓不足,而且“用人難、用人貴、留人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導致養殖成本和奶綿羊個體貢獻率偏低。
科學技術是生態奶綿羊產業發展的支撐,永昌縣內僅有1家公有實驗室和1家企業自營的研究院和實驗室,在研發運用高效、綠色、無害、環保的培育品種、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配方飼料、乳品監測、產品加工等技術上作用比較突出,但部分檢測、救治設備老舊,達不到預期效果,產業向生態、綠色發展的持續動力明顯不夠。
除了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外,其他主要以小企業或合作社養殖為主,沒有形成固定的合作機制,未成立發展聯合體,企業的生態位定位不準確[3],害怕損失既得利益,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銷售渠道單一,無法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產業鏈條不完整,缺少終端的乳品收購和加工龍頭企業,未形成知名品牌,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弱,綜合提升、利益共享、共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提高特色產業認識。把奶綿羊產業作為振興奶業、消費升級和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以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二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一個好的發展規劃和布局能夠更好地集合要素、整合資源、豐富思路、健康發展。應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制定生態奶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指南等[4],在規劃的“高度”“溫度”“角度”上多下功夫。同時,建立和健全生態奶綿羊產業和生態乳品指標評價體系和資格認證及環境標志產品制度,進而增強產業競爭力。三是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依托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奶綿羊產業研究院,建立東佛里生核心種群,選育乳肉兼用新品種,采用“企業+科研單位+基地+經營主體”等產業化運作方式,科學合理布局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養殖規模,打造優勢區。引進國內知名乳品加工企業,建設乳制品加工廠,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增加值。四是規范標準基地設計。充分考慮土地、環境承載量等因素,科學選址;研發設計適宜圈舍,做到糞污處理、雨污分流,避免污染環境;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觀念制定行業標準體系,引導經營主體進行標準化生產;積極創建標準化示范場,以“五化”為重點,以點促面輻射帶動奶綿羊業穩定健康發展。
一是積極爭取支持政策。政策支持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外部動力,要抓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大力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的機遇,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集聚要素,精準施策,重點突破,補齊產業發展初期的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短板,為產業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實現從政策推動向產業帶動、利益驅動的良性轉化。二是實施金融支持政策。與農業發展銀行、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接,搭建融資平臺,推動產業戰略合作;綜合運用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等激勵方法,引導信貸資金投入奶產業;協調金融機構創新擔保方式,推出信用共同體貸款、訂單貸款、聯保貸款以及商標權、專利權質押等信貸品種,全面推進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支持活體抵押登記貸款,有效解決相關民營企業抵押物不足的問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助推奶綿羊產業健康發展。三是吸納社會資源投入。利用綿羊奶獨特的價值、資源的稀缺性和特殊的增值能力,吸引有實力的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奶綿羊產業,助推產業發展。集中利用有限財力建設奶綿羊產業集群園區的基礎設施,吸引撬動社會資本、風投資金投入奶綿羊產業。政府金融機構引導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奶綿羊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和奶綿羊科技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建立科學規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體現“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保障投入權益和預期收益。四是探索新型產業保險。保險是保障產業發展的“金鐘罩”,是奶綿羊產業經營主體長期堅持發展的最后一道生命線。應加強與保險公司的聯系,共商建立奶綿羊養殖風險擔保機制,積極創新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養殖收益險、產品價格險,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增加賠付比率,做到應保盡保,降低奶綿羊養殖風險,為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一是提升核心標桿生態牧場能力。奶綿羊產業發展必須走龍頭示范引領、規模戶廣泛參與、各方積極配合的多輪驅動發展之路。甘肅元生農牧科技公司要持續做好萬只奶綿羊生態牧場建設工作,新建場建設零距離牧場平臺,在建設標準、設施配備、飼養管理和技術規范等方面建立標桿,注重在“高”“新”“精”上下功夫,示范引領全縣奶綿羊產業發展。二是增加高品質奶源基地聚集度。利用政策優勢、產品特色等吸引外地客商應用“輕資產運營”等模式積極在永昌縣建設高標準的智能化奶源基地[4],形成“萬只牧場為引領、千只羊場為示范、適度規模為主體、家庭牧場為基礎、集中分戶養殖為補充”的發展新格局。加大奶產業園區建設,開展供需對接、產學研合作等專場活動,引導“專精特新”企業走進園區,形成奶綿羊產業鏈集群,實現融鏈補鏈強鏈。三是強本固基,補齊奶源產業裝備短板。鼓勵規模奶綿羊場、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乳品加工企業配套建設自動化飼喂站、TMR飼喂機、青貯飼料取草機、苜蓿收獲機、機械化擠奶站、奶罐和制冷設備等畜牧生產機械設備,提高經營主體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水平。加大奶綿羊生產機械補貼力度,將智能飼喂、自動飲水、環境控制、疫病監測、無害化處理等現代畜牧業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一是持續深化校地協同合作。持續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校地戰略合作,以共建金昌奶綿羊試驗站和博士工作站為抓手,結合市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奶綿羊產業組團式服務隊伍,圍繞高效養殖、品種培育、飼料配制、生物安全、疫病防治等關鍵點,組織研發和示范推廣,制定產地環境標準、產品質量標準、投入品使用規范、生產技術規程、管理規范和檢驗檢測方法、包裝標準、貯藏和運輸標準以及其他相關標準,推動關鍵技術組裝配套,努力提高技術支撐水平。二是著力培育一線科技隊伍。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從科技推廣、技術培訓、良種引進、信息服務、種畜監管到疫病防控等方面,研究試用高新技術、提煉總結成熟技術、普及推廣實用技術,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全面提升奶綿羊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有計劃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及時開展新型經營主體或職業農民培訓,著力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產業人才,打通奶綿羊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探索提供專業有償服務。成立奶綿羊產業協會,畜牧獸醫技術單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配合,從大中專院校、基層一線選聘專業人員,組建一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多層次、全覆蓋、網絡化的,專業、有償、及時的技術服務團隊,為加入協會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品種改良、飼草料配方設計、疫病防控診治等方面的有償服務。四是不斷提升經營人員素養。在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服務組織等生產經營主體中遴選培育一批奶綿羊產業發展的生產經營能手,使其成為奶綿羊高質量發展的引路人、推動者、主力軍。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吸引更多農村大學生、退伍軍人和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新創業,從中培養一批經營現代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從事新產業新業態的新農人、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奶綿羊產業主體。
一是建立優質化飼料供應基地。在青貯飼料方面,成立飼草飼料專家團隊和專業技術隊伍,開展專門化青貯飼料品種引進、種收、加貯及飼喂效果與效益的系統研究及推廣應用;在青干草方面,利用全國優質牧草生產基地的優勢,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研發推廣優質牧草和農作物秸稈加工保質保鮮新技術;在新型日糧方面,推廣全混合日糧(TMR)和顆粒飼料加工與飼喂技術,提高飼草飼料營養利用水平,保障奶綿羊健康。二是提升無害化處理利用能力。以奶綿羊場生物安全為重點,通過采取防疫林帶建設、養殖環境美化、生產道路硬化、環境衛生整治等關鍵舉措,創造良好的奶綿羊生產環境;抓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大規模奶綿羊場污染防治監管力度,改進養殖處理設施,做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病死羊無害化處理,實現達標排放。三是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把綠色養殖貫穿于奶綿羊養殖全過程,新建奶綿羊場要高點定位、超前規劃、合理布局、高標建設;已建奶綿羊場要逐步轉型、示范創建,實行標準化圈舍改造,推行精準化管理;推廣“五良”配套技術,創建無規定疫病區和疫病凈化場,推行“生物發酵飼料”“動物益生菌保健”“生物輔助防疫”“養殖除臭”等無抗養殖技術,形成建設規范、生產標準、產品安全、綠色健康的產業體系,帶動奶綿羊產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方向轉型升級[2]。四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建立產品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和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奶綿羊調入調出管控機制,嚴格落實調入調出報檢制度;完善全域防疫機制,以規模奶綿羊場(戶)為重點,突出強制免疫、全域免疫、過程免疫,筑牢奶綿羊產業安全屏障。
一是健全產業“八大體系”。圍繞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優質肉奶源供應體系、產品精深加工體系、品牌帶動戰略體系、科技創新研發推廣體系、飼草飼料供應體系、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配套產業協同體系等八大體系建設,構建鏈條完整、要素齊全、環節緊密的現代化生產經營格局,全產業鏈開發奶綿羊產業,使奶綿羊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戰略產業、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是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根據永昌縣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人文等優勢,積極打造“甘味金品”“愛特奶”品牌,全力塑造享譽甘肅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羊乳及種羊品牌。舉辦品鑒會、推介會、奶綿羊產業國際高峰論壇,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際國內農產品展銷,擴大羊乳產品影響力,提升產品競爭力、搶占市場制高點、爭奪定價話語權,讓永昌特色乳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欣賞,并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三是規范建設行業標準。把標準作為質量興牧的基石,抓好奶綿羊標準體系制定,分步制訂奶綿羊品種標準、奶綿羊高效繁育技術規范(規程),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以標準占領奶綿羊產業發展先機,以標準引領和規范奶綿羊產業健康發展,從而打造產業高地,成為技術、人才輸出高地,引領奶綿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大力倡導和推廣提供統一服務、承擔風險、利益共享的“利益兜底”模式、“利益返還”模式、“利益分成”模式、“一體化經營”模式等新機制、新模式。通過原奶收購價格與乳品銷售價格掛鉤聯動、價款二次結算的方式,建立乳品生產者與加工流通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機制。建立綿羊乳質量檢測中心等中介機構,對產品定級進行規范和評定,推動乳品分等定級、優質優價,維護龍頭企業與農戶交易的公平性。五是推動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引導建設奶綿羊產業生態養殖園、奶綿羊產業科技創新園、乳肉產品精深加工園、奶綿羊產業服務集聚區等“多園合一”的特色奶綿羊產業示范園區,打通園區內部與外部的堵點,實現市場信息、物流倉儲、精細包材、電子商務等要素資源之間的雙循環。圍繞創新鏈、產品鏈、服務鏈、資源鏈、價值鏈五大核心鏈條,推行園區“全產業鏈創新生態系統”的管理模式,實現“五鏈聯動”。六是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把發展奶綿羊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加強督導考核,夯實各部門、鄉鎮的責任,嚴格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