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翔
(山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山丹 734100)
山丹縣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縣域內農耕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畜牧業比重大、特色濃,是典型的半農半牧縣。在肉羊產業發展方面,山丹縣搶抓百萬只肉羊產業大縣建設機遇,加快建設肉羊標準化養殖小區(場)和優質飼草基地,羊產業已成為全縣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群眾收入和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優勢產業。
從畜牧業發展趨勢看,為加快羊產業發展,山丹縣大力推廣放牧養殖向舍飼養殖轉變,實行“良種、良舍、良料、良法、良醫”養殖配套集成技術,應用綿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多種技術進行品種改良,通過“云獸醫”網絡診療系統,推廣線上線下疾病診斷,已實現養殖業由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規模養殖場持續壯大,發展肉羊養殖業的勢頭比較強勁[1]。
從區位優勢看,山丹縣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連山脈,北越龍首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東枕焉支山以峽口與河西走廊東部相通,西北接壤黑河中下游濕地,地域廣闊,氣候冷涼,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和地理條件,屬于傳統的半農半牧縣,是發展肉羊產業的理想區域。
從產業基礎來看,山丹縣境內有天然草原18.888萬hm2,耕地4.914萬hm2,人工種植飼草約2.333萬hm2,飼草料資源豐富。草原主要生長驢蒿、珍珠草、沙蔥、針茅等耐鹽堿、超旱生植物,超旱生植物中竹烯、月桂烯、丙酸香茅酯等物質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此外,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最高氣溫38.7 ℃,最低氣溫-31.0 ℃,年平均氣溫7.6 ℃,日照時間長,有利于肉羊營養物質積累,發展肉羊產業條件優越。
從政策環境看,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省、市把畜牧業作為支柱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重大工程,相繼出臺《甘肅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甘肅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意見》等政策文件,為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必將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
肉羊產業作為山丹縣農業的支柱產業,在全縣8個鄉鎮均有分布。其中清泉鎮、東樂鎮、位奇鎮、陳戶鎮和老軍鄉以自然放牧為主,冬季進行少量補飼;霍城鎮、大馬營鎮和李橋鄉夏季以自然放牧為主,冬季進行舍飼養殖。同時,以現代肉羊融合發展產業園為中心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
立足縣域實際和資源稟賦,山丹縣不斷強化動物疫病全鏈條防控,加快推動肉羊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2022年底,全縣肉羊飼養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176.94萬只和84.35萬只,實現產值10.12億元,分別占農業和畜牧業總產值的37.46%和71.17%。先后建成現代肉羊產業園1處,清泉鎮瞭高山、陳戶鎮張莊村、東樂鎮城西村等萬只肉羊養殖園區5個,培育存欄1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戶)3 900余家,現有省級種羊場4家、畜產品加工企業1家,創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在省外城市設立“山丹羊肉”直銷點和體驗中心6個,“山丹羊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線下線上銷售山丹羊肉上使用標識率達到80%以上,認證有機畜產品1項、“甘味”畜產品品牌2個[2]。
山丹縣肉羊產業發展雖然取得顯著成效,但面對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理念,以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來衡量,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在肉羊產業發展方面,種養加銷各環節尚未形成相互融合、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聯結機制,大部分是以活羊和胴體出售,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市場營銷、品牌創建能力不足,產業鏈與價值鏈亟待理順。
肉羊品種雜、生產性能不高,缺少具有地域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特色肉羊品種。部分養殖場(戶)基礎條件差,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力需要持續提升。
現有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老齡化嚴重,專業素養、知識能力不適應當前羊產業發展要求,教研聯動機制、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養殖場(戶)管理人員缺乏產業化、品牌化、標準化、市場化的經營理念和專業技術支撐。
新改(擴)建肉羊養殖場受土地規劃、土地性質、防疫條件、環評審核等綜合因素制約,介入肉羊產業發展比較困難。因融資門檻高、擔保抵押難、貸款周期短,活體抵押貸款等新型的產業融資模式實施困難,導致部分短期育肥肉羊養殖場(戶)發展后勁不足。
因活羊調運頻繁,輸入性重大動物疫病傳播隱患較大,基層防疫和檢疫力量薄弱,導致疫病診斷和防控、檢疫監督和投入品監管難度大,存在一定的質量安全隱患。
隨著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農民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及以休閑觀光、綜合娛樂、田園式養殖等農文旅相結合的休閑畜牧業的要求日益提高,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人們不僅滿足吃飽,更要吃好,對特色、綠色、優質、畜禽產品消費需求明顯增加。尤其在“互聯網+”和“旅游熱”等背景下,消費熱點、模式的轉變促使肉羊產業發展空間更加巨大[2]。
隨著互聯網、智慧交易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傳統肉羊產業轉型升級,逐步讓肉羊養殖向集約化、標準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同時,也產生了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肉羊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將對畜牧業各環節以及監管、服務方式轉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3]。
山丹地處農畜產品黃金帶,地質地貌、環境氣候、飼草資源等對畜牧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為肉羊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既有優質的飼草基地,又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優勢畜種、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
謀劃實施建設活畜交易市場、牛羊屠宰精深加工生產線,深入推進縣內種羊場轉型升級,夯實產業鏈前端、做強產業鏈中端、拓展產業鏈后端,通過示范帶動、以點帶面,扶持壯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基地,促進羊產業向最佳適宜區集中,著力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培園區、創品牌,全力推進肉羊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提升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扶持大型畜禽養殖、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檔升級,使其具備更強的技術引領、推廣和示范能力。按照“畜禽良種化、生產規范化、養殖設施化、防疫程序化和糞污無害化”的標準要求,引導鼓勵肉羊養殖場(戶)向優勢區域聚集,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養殖農戶在養殖環節有利可圖,企業實現規模效益,形成雙贏局面[4]。
摸清全縣肉羊種質資源現狀,用足用活國家、省市良種繁育政策,扶持建設種畜場、擴繁場,改造提升基礎設施設備,形成與區域生產布局相匹配的良種繁育體系。適應發展新常態,改變以放牧為主的肉羊產業發展方式,利用現代育種手段,挖掘品種資源蘊藏的優勢,推廣“園區繁育、基地育肥”養殖模式和“三級二元”繁育模式,構建“育種區育好種、擴繁區產好羔、育肥區出好效”的專業化生產模式,扎實做好選種選配、性能測定、屠宰性能及肉質檢測等工作,制定完善肉羊飼養標準和飼養技術規范,實施舍飼專門化肉羊新品種培育,加大良種肉羊品系選育,最終形成具備山丹特色的肉羊類群。商品肉羊繁育環節采用“同時配種、同時懷孕、同時產羔、同時斷奶,同時育肥、同時出欄”的“六同時”策略,保證育肥羊羔肉產品不僅有基因一致性,更有規格大小的一致性,實現與屠宰環節或者活羊銷售環節有效對接,推動整個養殖鏈以綠色有機產品為方向,開展綠色有機品牌示范推廣活動,實現效益最大化,縮短養殖周期,提升綜合效益。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以養殖業為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以肉羊為主導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推動羊產業提質增效。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肉羊產業發展。落實各項農業保險扶持政策,擴大保險覆蓋面,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疫病風險、災害風險。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積極主動融入河西走廊千萬只肉羊產業帶、張掖—武威百萬頭肉牛產業帶建設,支持村社利用搬遷空置土地、村集體未利用土地等新建標準化肉羊養殖場區,推動全縣現代肉羊產業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再優化,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支持專業技術人員圍繞肉羊產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類項目,開展肉羊養殖技術攻關,示范推廣先進技術,登記科技成果,形成主體功能突出、主導產業鮮明的發展格局,有力推動肉羊產業轉型升級。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利用“山丹羊肉”地理標識商標、無公害畜產品、2019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及入選“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好中優”名錄等,帶動山丹羊肉品牌價值得到明顯提升。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市場份額的特色拳頭產品,組織肉羊產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合作社)參加農博會、評選推介會等活動。培育電商企業,在其他省市開設“山丹羊肉”體驗中心,提高山丹羊肉的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把“山丹肉羊”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成國家馳名商標,不斷提高“甘味”畜產品市場占有率。
肉羊養殖場選址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禁養要求和《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中對肉羊飼養場、養殖小區防疫條件審核的要求,統籌考慮養殖區域內的環境、風向及水電路,選址要科學,布局要合理,場區應嚴格區分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凈道和污道等,有條件的肉羊養殖場還需設有糞污處理區及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區,以此充分保障養殖防疫各項需求[5]。
將政策的“軟驅動”和服務的“硬保障”協同推進,組建肉羊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羊產業技術指導地方隊,嚴格落實羊只調引落地免疫制度,建立縣、鄉(鎮)、村“三級”包抓制度,實現養殖場(戶)動物防疫網格化監管,切實做到防控工作各個環節責任到人,推動肉羊養殖降本提質增效。針對主要危害羊產業發展的傳染性疾病,如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猝疽、羔羊腹瀉、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布氏桿菌病、羊溶血性鏈球菌病、傳染性膿皰口炎、羊痘及肝片吸蟲、泰勒焦蟲等一些寄生蟲病,根據山丹縣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科學制定羊場疫病免疫程序,重點做好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實行羊布氏桿菌病全覆蓋強制免疫,分類分區域做好羊痘、羊“三聯四防苗”定期或不定期免疫,切實發揮縣級獸醫實驗室的技術支撐作用,將免疫抗體效價和疫病凈化相結合,針對發現的陽性病畜及時進行撲殺無害化處理,嚴防疫病的流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