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陽
(康保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康保 07665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轉變,對優質牛肉的需求量顯著增加,消費市場直接帶動了肉牛產業的發展[1]。張家口市壩上地區地處北方農牧交錯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以及悠久的養牛歷史,鋪就了壩上地區肉牛養殖產業興旺致富路。壩上地區發展肉牛養殖對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問題。本次調查研究選取壩上地區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和張北縣等4縣的肉牛養殖場(戶)為調查對象,以了解和掌握張家口市壩上地區肉牛產業發展現狀為主要目的,梳理主要存在問題,并明確解決對策,旨在促進壩上地區肉牛產業蓬勃發展。
2020年壩上4縣肉牛存欄約13.57萬頭,出欄約14.34萬頭,牛肉產量約2.34萬t;2021年肉牛存欄約13.53萬頭,出欄約15.21萬頭,牛肉產量約2.45萬t;2022年肉牛存欄約14.46萬頭,出欄約16.07萬頭,牛肉產量約2.59萬t。通過近3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壩上地區肉牛養殖出欄量和牛肉產量呈穩步上升趨勢,肉牛產業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壩上地區飼養的肉牛品種主要有黃牛、改良黃牛、西門塔爾牛,后又引進利木贊牛、安格斯牛、和牛等品種,重點開展了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的純種繁育以及與地方黃牛的雜交利用,推進母畜養殖和肉牛育肥,穩定牛群存欄,擴大肉牛出欄。走訪調查發現,壩上地區肉牛飼養方式已由傳統放牧轉向舍飼圈養。雖然舍飼圈養投入的人工、飼料、圈舍基建等成本相對增加,但與傳統放牧養殖相比更符合現代畜牧業養殖要求。
壩上地區飼草和秸稈資源豐富,常年種植燕麥草、苜蓿、青玉米等飼用飼草。將飼草、秸稈資源進行合理的本地化利用,可為養殖戶減少運輸飼料所造成的養殖成本。以秸稈發酵養牛技術為例,在壩上地區秸稈比較普遍,收購價格相對較低,而且保存時間比較長,操作起來十分簡單,既可以滿足肉牛對營養的需求,又可以有效提高采食量,縮短飼養周期,對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有著重大意義。
調研發現,近兩年的犢牛和架子牛價格持續下降,但飼料和人工成本投入在持續增加。2022年肉牛總成本比上年度有所增加,架子牛售價有所降低,基礎母牛養殖利潤不高,在200元左右,集中育肥牛利潤稍好,為2 000~3 000元[2]。干草價格由2020年的750元/t上漲到2021年的800元/t[3]。飼草飼料價格大幅上漲,但活牛銷售價格相對穩定,收益空間被嚴重擠壓,產業的整體凈收益處于微利狀態。
我國牛肉消費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綠色天然的牛肉產品更是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可見肉牛產業發展潛力巨大[4]。但壩上地區肉牛養殖仍存在遺傳改良工作基礎薄弱、地方肉牛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充分、本土化選育程度不高、肉牛選育方向不明確等問題,主要依賴于進口國外優良品種實現良種供給。尤其是繁殖母牛改良進度緩慢,直接影響犢牛出售價格,降低了母牛養殖場(戶)的利潤。
小群體、大規模的傳統分散養殖仍是壩上地區肉牛養殖的主要方式。肉牛養殖戶受傳統養殖觀念的影響,日常飼養管理較為粗放,主要表現為飼料搭配不科學、育肥技術落后、不重視防疫工作、圈舍簡陋等,與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的規模化養殖有較大差距,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制約著壩上地區肉牛養殖業的發展[5]。此外,肉牛養殖是一項專業性強、工作量大的工作,每天需要進行投喂飼料、清理糞便、圈舍消毒、疾病防治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6]。走訪發現,從事肉牛養殖的一線人員年齡偏大,其在體力、文化教育程度、對事物的反應程度以及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與年輕人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而肉牛養殖作為一種飼養周期長、資金回籠慢的工作,又很難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所以勞動力匱乏也是導致壩上地區肉牛養殖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壩上地區肉牛產業鏈發展主要集中在能繁母牛育肥、肉牛育肥、活牛交易等前端環節,屠宰加工環節僅是將屠宰后的牛進行簡單分割和初級加工,產品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走訪市場發現,市場上售賣牛肉多以分割鮮肉或冷凍肉為主,半成品、熟食以及頭、蹄、下水、牛肉干等肉制品甚少,導致好肉賣不出好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養殖場(戶)的生產積極性。而冷鮮牛肉產品仍停留在初級的銷售配送階段,冷鏈物流運輸聯合性差,保鮮技術水平低,沒有建立起區域性冷鮮牛肉產品物流運輸鏈[7]。
壩上地區水草豐美,飼養的肉牛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產出的牛肉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的特點。豐富的飼草和秸稈資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足以讓壩上牛肉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但從目前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仍存在自身優勢利用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有品牌但未叫響的問題。剖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企業和養殖戶對市場洞察不足,沒有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導致產品或服務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二是企業和養殖戶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建設能力,無法創建有競爭性的品牌形象。
近年來,隨著肉牛養殖量的逐漸增加,肉牛疫病的發生、流行已打破傳統的地方性流行范疇,向區域性流行轉變。壩上地區周邊的省、市肉牛口蹄疫、布氏桿菌病、結核病、隱孢子蟲病等時有發生,國際國內動物疫情流行趨勢嚴峻,養殖場(戶)頻繁跨省市地進購運輸肉牛和檢疫不嚴格,這些都為疫病傳播帶來一定風險。
結合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對壩上地區飼養的純種肉牛開展性能測定工作,實施系統性、高效性、操作性強的品種改良工作,同時重視對地方肉牛品種的保護與利用;加大肉牛冷凍精液應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快肉牛品種改良進程;推廣高產肉牛選種選配技術體系,開展肉牛精準飼喂技術試驗與示范,提升肉牛產業核心競爭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做好基礎母牛選種工作,保證其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形成性能優良的基礎母牛群。
一是逐步實現機械化養殖,規模養殖場、合作社和散養戶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有選擇性地配備牛床、自動水料槽、飼料投喂機、糞污處理設施、消毒池等機械設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勞動強度,解決勞動力不足和老齡化問題。二是對壩上地區特有的燕麥草等優質粗飼料品種及其加工技術加大推廣力度,開展肉牛生長階段和育肥階段營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工作[8]。三是積極申請相關資金,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肉牛養殖基地,加快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鼓勵開展“企業+合作社”“合作社+養殖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形式,企業、合作社、農戶分工明確,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促進肉牛散養戶轉型升級,促進壩上地區肉牛養殖向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方向邁進。
按照全產業鏈生產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品加工要求為標準,針對不同市場層級需求,分別開展牛肉食用品質、主要加工方式質量需求、牛肉質量需求規律和質量生產規律等研究[9]。一是鼓勵屠宰加工企業建設冷凍、低溫分割車間等冷藏加工設施,配置冷鏈運輸設備,健全壩上地區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二是開展牛肉產品的精深加工,企業、合作社與食品加工企業合作開發牛蹄筋、牛肉干、牛板筋、醬牛肉等風味獨特的土特產,借助草原天路、中都草原、崇禮滑雪等旅游娛樂項目進行產品推介,提高肉牛附加值,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市場需求。三是強化企業帶動作用,引領帶動產業集群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建鏈、延鏈、補鏈,擴大產業集群規模,加快建設優質肉牛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區域特色經濟。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完善產業鏈條,帶動壩上地區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肉牛全產業鏈,引領帶動企業、產業園區上下游企業、養殖場實現畜牧現代化生產、集群化發展。四是拓寬銷售渠道,企業借助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開展網上銷售,讓本地牛肉走向全國各地。通過推進牛肉深加工和多元化生產企業建設,盡快打造壩上地區畜產品系列品牌,延長產業鏈條,加快二三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第一產業發展[10]。
壩上地區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區,飼草和秸稈資源豐富,畜牧養殖歷史悠久,空氣干燥,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短,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獨特的資源稟賦造就了鮮明的農產品特色。目前,“口外羊”“口外牛”的土特產效益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中型城市具有良好的消費市場。壩上地區要集中力量打造“壩上牛肉”“口外牛肉”等品牌,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借助文旅農協同發展的契機,充分利用好河北省旅游發展大會、崇禮馬拉松大賽、康保遺鷗攝影周、尚義賽羊會等重要活動賽事,全力打造地方牛肉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種,加快三產融合發展,積極開發休閑和旅游食品,借助品牌力量全面提升壩上地區肉牛產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基層畜牧獸醫工作者和養殖場(戶)應持續加強影響肉牛健康和生產性能的疫病防控。走訪調查發現,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結節性皮膚病、寄生蟲病等仍是阻礙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相關部門和人員要定期對地區范圍內的肉牛疫病發生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對常見疫病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強化產地檢疫和調運監管,落實和完善免疫、撲殺及無害化處理機制。建設肉牛疫病凈化場、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無疫小區。完善縣級、鄉鎮級、村級畜禽疫病監測系統組織機構以及畜禽傳染病檢測室,購置檢測儀器設備,提高其肉牛產地檢疫和調運監管能力。
肉牛養殖作為壩上地區傳統畜牧業中的支柱性產業,在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發展特色優勢凸顯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制約性問題。壩上地區應依托“草原”和“生態”兩張名片,立足“首都兩區”功能定位,圍繞“以水定產、以水定畜”總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標準化適度規模舍飼養殖為模式,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能力、保證肉牛產品質量、以品牌占領市場等路徑全力打造肉牛全產業鏈條,助推壩上肉牛產業綠色、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