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江,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豐饒的自然資源與多元的文化傳統,也為作曲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與靈感源泉。本文系統梳理了1949年至2019年間以長江為題材的大型音樂代表作品,深入分析了長江流域地域音樂文化在當代作曲家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并探討了當代音樂創作對長江地域音樂文化的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揭示了二者在傳承與創新、融合與發展中的互動形態及其文化價值,展現了長江題材音樂創作在延續傳統與開拓未來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長江主題" 當代音樂創作" 地域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0-0008-06
長江,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其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穿越西藏、云南、貴州、四川、湖北等13個省(區、市),最終浩浩蕩蕩地匯入東海。作為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以其巨大的結構生態及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被譽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情感的“文化母體”。
長江流域孕育了深厚而多樣的地域音樂文化,展現出不同區域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風貌。在這里,藏羌文化的神秘與深邃、巴蜀文化的熱情與火辣、滇黔文化的多元與包容、荊楚文化的厚重與深沉、湖湘文化的堅韌與頑強、贛皖文化的溫婉與細膩,以及吳越文化的精致與典雅交相輝映,共同繪制了一幅壯麗絢爛的文化畫卷。這片文化沃土,不僅展現了長江流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還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根基。
一、長江題材的大型音樂代表作品
作為自然與文化的象征,長江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深厚的歷史積淀,為無數作曲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圍繞長江主題的當代音樂作品,除傳統的歌曲形式外,更多以大型音樂結構的形式呈現,涵蓋了交響樂、交響組曲、交響音畫、交響音詩、交響合唱、聲樂套曲、二胡協奏曲等多種體裁,展現出形式的多樣性與創作的豐富性。在這些作品中,作曲家們通過對長江流域壯麗自然景觀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化表達,生動描繪了長江所承載的自然美與人文內涵。他們借助現代作曲技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代藝術手段相結合,深入挖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揭示歷史與文化的緊密聯系,賦予作品鮮明的時代感與藝術感染力。
作為當代音樂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題材的作品不僅體現了音樂創作主題的廣泛性與藝術表達的多樣性,更突出了其在結構和篇幅上的宏大特征。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體現,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藝術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獨特魅力。表1列舉了1949年至2019年間相關的代表性作品,以進一步展示長江題材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重要地位與藝術成就。
顯而易見,這些大型音樂作品通常由多個樂章或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集中展現了長江不同的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情感意蘊,使得作品在結構上層次清晰、內容充實。通過對長江壯麗自然景觀的刻畫、深厚人文情感的表達以及長江精神的弘揚,作品傳遞出對長江的贊美、熱愛與敬畏之情。此外,創作團隊中既有個人獨立創作的成果,也有集體協作完成的作品,這種創作方式為作品注入了多樣化的視角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更為重要的是,作品中充分融入了長江流域的地方音樂文化元素,賦予其鮮明的地域特征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二、長江題材的當代音樂創作的歷史演變
長江作為一個永恒的靈感源泉,不斷地激發著作曲家的創作熱情。從1955年的交響合唱《長江抒情詩》到2019年的聲樂套曲《一江歌》,以長江為主題的音樂創作跨越數十年,薪火相傳,展現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不斷演進的藝術風格。
1950至1970年,長江題材的當代音樂創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此時以交響合唱和交響組曲為主要表現形式,聚焦于長江的自然壯美與文化意象。例如,1957年謝功成創作的交響合唱《長江抒情詩》和1963年鐘信明創作的交響組曲《長江畫頁》,通過多樂章結構描繪了長江的風景與地方文化,為這一題材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其中,鐘信明的《長江音畫》以優美的旋律、鮮明的畫面感和嫻熟的管弦樂技法,生動展現了長江的壯麗景色和兩岸的風土人情,影響了一代長江流域題材的音樂創作者。
進入1980至1990年,長江題材的音樂創作主題逐漸深化,更多作品開始聚焦于長江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感,形式也日益多樣化。王義平創作的交響音詩《長江三峽素描》生動刻畫了三峽的巍峨山川、奔騰江水,以及其承載的深厚歷史與人文情懷;王建民、崔新、喬惟進等人創作的聲樂套曲《長江組歌》,通過聲樂套曲的形式進一步拓展了表現手法,將長江的自然景觀、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緊密結合。這部作品因其出色的藝術表達而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和國五十年》全國征歌“優秀作品獎”(最高獎)。
進入21世紀后,長江題材的音樂創作呈現出多元化與宏大敘事的發展趨勢,主題更加注重對長江人文精神和歷史記憶的挖掘。于建芳創作的交響音畫《長江頌》和程大兆的交響合唱《長江》,巧妙融合了傳統民歌旋律與現代音樂技法,使作品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展現了國際化的音樂語言,充分表達了對中華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與此同時,王世光創作的《長江交響曲》,在其經典作品《長江之歌》的基礎上,通過純音樂形式表達長江的壯美與精神。他以《長江之歌》的核心主題為創作素材,將其巧妙融入交響樂的整體結構中,使作品既保持統一性,又展現出豐富的音樂變化。此外,二胡協奏曲《三峽敘事》則以創新手法細膩刻畫了長江勞動與長江文化的多重面貌。
2010年以來,長江題材音樂創作更加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呈現出形式多樣、主題廣泛的特點,反映了長江新時代的風貌與文化傳承。例如,2019年張千一、印青、王備等人創作的聲樂組曲《一江歌》,以20首聲樂作品描繪了長江從源頭到下游的自然與文化景觀,融入了當代審美意趣,展現了創作者對長江文化的系統化挖掘與深刻表達。此類作品不僅在體裁上更加多樣化,還折射出不同時期作曲家對長江的關注與思考,同時也展現了音樂創作手法和風格的演進。
三、長江流域地域音樂文化在當代作曲家作品中的體現
當代作曲家在創作中汲取了長江流域豐富的地域音樂文化精髓,不僅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長江文化畫卷。
(一)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汲取
長江流域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音樂素材,涵蓋了多種地域音樂文化和民族特色。從上游的巴蜀音樂到中游的荊楚音樂,再到下游的吳越音樂,展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征。其中,巴蜀音樂以獨特的山歌和民謠形式,生動反映了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與民俗風情;荊楚音樂則深受楚文化的歷史底蘊的滋養,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而吳越音樂以其細膩的旋律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獨樹一幟。這些文化區的音樂素材為當代作曲家的創作提供了靈感來源,催生了許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音樂作品。
例如,鐘信明在其交響組曲《長江畫頁》中大量運用了長江流域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包括船夫號子、碼頭工人號子、長陽哭嫁歌和苗族飛歌等。在第二樂章《土家之舞》中,他汲取了土家族的音樂素材,生動展現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與文化;在第四樂章《秭歸端午節》中,他將秭歸地區的民間音調、民間打擊樂及其節奏型融入音樂創作中,如大木魚和小鈸等,充分展現了湖北地區的音樂文化特色。
王世光在《長江交響曲》中廣泛運用了湖北民歌、長江沿岸少數民族音樂素材以及傳統民族樂器,展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與民族風情。在第二樂章,他吸收了土家族音樂如《咚咚喹》和《打溜子》,突出湖北及長江沿岸民族音樂的獨特旋律與節奏;第三樂章以鄂西民歌《跳喪》的音調為主題,展現了鄂西地區的音樂文化魅力;第四樂章通過將湖北特有的編鐘等傳統樂器融入交響樂隊,實現了民族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的融合,充分展現了湖北地區深厚的音樂文化資源與傳承。
此外,劉健在二胡協奏曲《三峽敘事》的第三部分中,以恩施土家族民歌《六口茶》的活潑旋律為基礎,營造出親切而生動的音樂氛圍。作曲家王建民、崔新等創作的聲樂套曲《長江組歌》中的《金項鏈·綠扇面》一曲,其旋律風格深受江蘇民歌影響,優美含蓄,以地域性的音樂特征描繪了長江的柔美以及江蘇地區的風土人情,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地方色彩。這些作品通過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將長江的宏偉與神奇刻畫得淋漓盡致,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不僅豐富了當代音樂創作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也使得長江流域多彩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
(二)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的題材選擇
長江穿越峽谷、平原與湖泊,塑造了多樣的地貌特征。其自然景觀壯麗多姿,既有高寒巍峨的雪山,又有雄奇險峻的三峽、開闊秀美的鄱陽湖濕地等,充分彰顯了這條中華大地生命之河的磅礴風采。長江流域的人文歷史深厚而多元,從史前文明的起源到古代楚文化的輝煌,從三國時期的英雄傳說到近代革命的歷史記憶,再到當代文化與經濟的繁榮,長江流域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深邃的歷史遺跡與燦爛的文化瑰寶,亦為作曲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與獨特的藝術視角。例如,王義平在交響音詩《長江三峽素描》中描繪了屈原、昭君等長江流域的歷史人物與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同樣,程大兆在交響合唱《長江》中,通過《朝辭白帝彩云間》這一樂章描繪了長江三峽白帝城的壯麗景色;而《王昭君的故鄉——寧靜的香溪》則講述了湖北香溪昭君故里的歷史與人文風情,生動展現了長江流域豐富的文化意蘊。此外,作品中的《懸棺》《夔門》《赤壁》等樂章,分別表現了長江流域獨特的懸棺葬俗、夔門險峻地貌及赤壁古戰場的歷史風貌。王世光則在《長江交響曲》中,通過音樂描繪了長江從源頭至入海口的壯麗景象,包括雪山之巍峨、江水之奔騰及兩岸秀美的自然風光,充分展現了長江的自然之美與恢宏氣勢。
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長江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厚重的人文歷史,還通過音樂語言賦予這些景象與文化以新的生命,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與精神凝聚。
(三)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情的融入
長江流域的各民族和地方孕育了獨特的民俗活動與傳統節慶,充分展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情與文化多樣性。作曲家們常常通過將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融入音樂作品,生動地表現長江文化的豐富性與獨特性。例如,劉健在二胡協奏曲《三峽敘事》中,通過《號子》部分刻畫了船工勞作的場景,生動展現了長江三峽地區船工的生活狀態與民俗文化;《夜歌》部分則以音樂語言描繪了神圣的喪葬儀式,反映了當地獨特的喪葬習俗。
同樣,鐘信明在交響組曲《長江畫頁》中的《土家之舞》樂章,直接呈現了土家族的民族音樂與舞蹈文化,而《秭歸端午節》則形象描繪了長江流域端午節的傳統慶祝活動。這些音樂作品不僅彰顯了中國各民族和地區的獨特文化與藝術風格,也為當代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厚的靈感與素材來源。作曲家張千一等在作品《一江歌》的《山城小唱》中融入了重慶地區的民俗文化與方言,生動地體現了川渝地區的民族風情。而作曲家王建民、崔新等創作的《長江組歌》中的《神女吟》,則以音樂形式融入了三峽地區的民間傳說與文化,展現了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不僅深刻詮釋了長江文化的多元共生特質,也為長江流域的地域文化與音樂創作架起了橋梁,推動了長江文化在當代音樂語境中的傳承與發展。
(四)長江精神的體現與弘揚
長江精神蘊含著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動力,包容博大、永恒生命的意蘊,以及厚重歷史與深厚文化積淀的豐富內涵。它象征著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完整生命歷程,展現了對生命延續的禮贊以及對生命起源與傳承的深切敬畏;體現了長江奔騰不息的磅礴氣勢以及長江流域人民充滿活力、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彰顯了勇往直前、不懈追求的精神品格;同時描繪了長江流域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王世光的交響樂《長江交響曲》以長江生命的永恒與生生不息為主題,深刻展現了長江精神的豐富內涵與厚重的歷史意蘊,象征了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奮發向上的不屈精神。尤以耳熟能詳且莊嚴恢宏的《長江之歌》主旋律為核心動機,通過豐富的音樂語言生動描繪了長江的壯美與雄偉,充分彰顯并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力量。
作曲家謝功成的交響合唱《長江抒情詩》則通過描繪長江壯麗的自然景色與磅礴的氣勢,進一步歌頌了長江精神所蘊含的包容博大與不懈追求,象征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開拓進取的精神追求。這一系列藝術創作不僅以生動的形式對長江精神進行了形象化表達,更深刻揭示了長江作為文化符號的豐富內涵;同時,通過融入時代元素,為長江精神的弘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進一步凸顯了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偉大意義。
四、長江題材的當代音樂創作對其地域音樂文化的影響
(一)傳承與弘揚長江傳統文化
長江流域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汲取與再創作,使長江地域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許多原本鮮為人知或帶有濃厚地域性的音樂元素得到了廣泛傳播和關注。同時,這也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創新的動力。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長江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還生動描繪了區域獨特的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全面展現了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這種藝術形式的再現,不僅促進了長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還賦予其更深遠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與此同時,這種再創作也反向推動了民族民間音樂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交流與融合,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成為可能。
(二)豐富與深化長江文化的藝術表達
當代音樂創作在豐富與深化長江文化的藝術表達方面展現出非凡的成就,充分彰顯了當代音樂語言的獨特魅力與創新潛力。作曲家通過現代音樂語言的靈活運用,以生動、細膩的藝術手法賦予長江文化更為細膩立體的情感表達,使其象征意蘊愈發深邃、多元,藝術內涵愈加豐富。與此同時,當代音樂創作對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繼承、再創作與創新,不僅賦予民族民間音樂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形式,還極大地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和時代感。這種兼具傳承與創新的音樂表達,不僅推動了長江文化的藝術傳播,也使人們更加深刻地領略到長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當代中國音樂藝術的卓越風采。
(三)強化與弘揚長江地域文化認同
這些作品以長江流域豐富的歷史記憶、多彩的民俗風情和壯美的自然景觀為切入點,生動詮釋了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長江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還激發了流域人民對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自豪感,從而進一步鞏固了人們對地域音樂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種認同感,不僅體現在對長江文化的珍視與自覺傳承之中,還在提升地方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代音樂作品通過將長江精神融入創作實踐,為地域音樂文化注入了鮮活的時代內涵。這種藝術化的創新探索,不僅深化了公眾對長江文化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的理解,還喚起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意識。長江文化的精神力量與文化魅力,在當代藝術的表達中得以更深刻地傳遞,也更加鮮明地刻畫在中國文化版圖之上。可以說,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長江文化在當代音樂作品的助力下,展現出更強的精神凝聚力與文化感染力。
(四)推動長江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與交流
推動長江文化在國際舞臺的展示與交流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長江題材音樂創作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長江流域的壯麗自然風光、多彩歷史文化以及沿岸城市的獨特風貌融入音樂作品之中,既展現了長江流域的文化特質,又塑造了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區域文化品牌。通過音樂這一跨越語言障礙的藝術媒介,長江題材音樂不僅助力長江流域文化的廣泛傳播,也為文化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長江題材音樂創作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技法有機融合,運用具有國際化表達的藝術語言,將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呈現給全球觀眾。這種文化表達方式,既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也為促進中外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搭建了橋梁。在國際舞臺上展示長江文化,不僅推動了區域文化品牌的國際化塑造,還深化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融合。通過長江文化的全球傳播,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現,為推動中外文化交融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五、結語
長江流域地域音樂文化與當代作曲家作品之間存在著深刻而密切的互動關系,展現出地域文化與現代藝術創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動態發展過程。一方面,長江流域豐富多樣的地域音樂文化為作曲家提供了豐厚的創作素材和源源不斷的靈感。作曲家們通過深入挖掘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將其獨具特色的旋律、節奏與音響語匯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從而賦予音樂作品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當代作曲家借助現代音樂語言和多樣化的創作手法,不僅生動再現了長江流域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也通過深刻的情感表達彰顯了地域文化的魅力與內涵。這種創作實踐不僅推動了長江流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還通過作品的廣泛傳播進一步拓展了其文化的外延和影響力,助力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現與認知。在這種雙向互動中,長江流域地域音樂文化不僅以獨特的方式滋養了當代音樂創作,同時也通過當代作曲家的創作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國際化傳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紐帶。
參考文獻:
[1]蒲亨強.長江音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舒澤池.結構是有生命的:從《長江之歌》到《長江交響曲》[J].人民音樂,2008(06):22-24.
[3]魏景舒.絢麗多姿三峽美:評交響組曲《長江三峽素描》[J].人民音樂,1981(05):16-19.
[4]蔡際洲.長江流域音樂文化巡禮(之一、二)[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04):13-19.
[5]蔡際洲.“天府”風情:巴蜀音樂文化區鳥瞰:長江流域音樂文化巡禮之三[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01):16-19.
[6]蔡際洲.“楚人善歌”:荊楚音樂文化區鳥瞰:長江流域音樂文化巡禮之四[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02):27-31.
作者簡介:章崇彬,男,博士,南京藝術學院現代音樂與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長江流域當代音樂創作與其地域傳統音樂文化互動研究1949—2019,項目編號:21YSD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