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梅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致力于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國策,是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路線和指導方針。我國農業農村受限于資源、技術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業農村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章從這三方面因素入手,分析并探索了改革措施,旨在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一、引言
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是進一步縮小我國城鄉差距,全面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以及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我國推進鄉村振興這一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本文以財政金融助農、綠色農業發展和休閑農莊建設三種模式為例,對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措施進行了探索,希望能夠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落實有所幫助。
二、創新金融手段,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的財政基礎薄弱分散,金融體系不健全,市場經濟發展緩慢,極大地影響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要實現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就必然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財政資源的大力投入,創新改革農業農村財政金融體系,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核心保障力和推動力。通過財政金融手段對農業農村的經濟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的活力和資源總量,可以有效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整合調整農業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質量和效率提升,是提升農村整體經濟效益、拓展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
(一)統籌管理財政資源,加強財政導向農業農村
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財政資金使用制度,統籌管理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資源,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財政資源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專項資金的調撥效率,保障農業農村擁有充足的專項發展資金,既能夠為農業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提供推動力量,也可以為相關金融政策的落實以及社會資本的投融資運作提供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擔保作用。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往往會產生虹吸效應,發達地區會吸引到更多的資源,而欠發達地區由于資源短缺導致難以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重點縣市、貧困縣市的資金資源扶持力度,統籌管理、平衡不同地區的農業農村發展資金,加強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完善的資源互換合作機制,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的整體發展。另外,這種統籌管理和資源調配模式,結合各地區特色和優勢,創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結構,有效預防由于農業同質化發展導致的不正當競爭、附加價值降低、抗風險能力降低等問題,既能夠提升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資金的利用率,同時也可以真正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保證以及前進動力。
(二)完善農村現代化金融體系建設
完善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是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效率的重要推動力,金融的促發展能力能夠為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更科學的發展指導和更加完善的經濟環境,對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體系與市場化經濟體系深度融合等意義顯著。通過金融體系的建設和金融手段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農業農村產業投融資、貸款等方面的難度,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有助于促進農業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規模擴大。政府部門可以為農村基層和社會資本搭建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共同開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服務平臺,由基層村委會組織農民共同進行農業產業開發、抵押貸款、信用擔保、投融資等活動,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資金支持,減少資源損耗,提升金融效率。社會資本能夠在農村開辟一條新的投資渠道,在政府的有力擔保和農村的產權抵押下也不用擔心虧本,即使經濟效益不高但足夠穩定保值;社會資本依托自身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市場信息,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指導,豐富多樣化產品營銷渠道,助力農村健康平穩發展,實現雙方共贏。上級政府部門成立專門的監管委員會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管、監督和仲裁,保障社會資本及時、穩定地提供金融服務,保障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防止出現經濟糾紛,實現合作共贏,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另外,農業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還包括各種保險和基金等機制的構建。農業農村的抗風險能力較低,通過完善保險和基金制度,保障農業農村的產業發展穩定性,緩解由于意外因素導致的返貧問題;也能夠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為農民提供保障,對實現農村的生活富裕和鄉村宜居等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機制
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機制,是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向著市場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的重要制度。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機制,包括產權登記、價值評估、市場交易和風險處置等相關機制,對農村產業資產的價值進行合理評估,在此基礎上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科學建議,也向社會資本展示農業農村的發展潛力和固有資源,提升投融資方的信心,有助于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吸引資源,從而加速農村經濟發展。政府部門應當構建現代化的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平臺,簡化、規范產權登記流程,明確產權所有人,為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交易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政府部門應當構建現代化的農村資產價值評估機制,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或與專業的第三方評估公司合作,對農業農村資產進行科學評估,保證資產交易的公平、公開、公正,既有利于提升投融資方的信心,也有助于實現對農業農村資產的統籌管理,防止農業農村資產流失,為農民提供堅實的資產保障。
三、強化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構建綠色農業體系
我國早在2014年就明確指出,要加強綠色農業機制的完善建設,強化農業綠色生態環保力度,加強現代化技術對農業產業的結構轉型支持,采用綠色技術優化農業生產模式,創設綠色農業發展經濟道路。通過綠色農業技術的升級和發展,提升農業的環保質效,實現綠色農機對農業生產規模化、效率化、現代化、綠色化的發展保障,可以全面提升綠色農業的整體產量、綜合效益和環保質量。通過自動化、規模化的農業機械應用,例如自動灌溉系統、聯合收割機、無人機噴灑農藥等機械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質效,實現綜合效益提升,降低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性,有助于降低農藥殘留,提升農產品品質,保障農產品安全;也可以減少農藥、化肥對農業土壤的污染和破壞,保障土地肥力,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保護,保證綠色農業發展道路的穩定。發展綠色農業,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產業價值和效益的核心途徑。
(一)加強綠色農機的政策鼓勵和扶持力度
要實現綠色農業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首先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在綠色農機推廣應用上的政策鼓勵和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主導和行業引導作用,出臺針對企業、部門、農戶的綠色技術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相關領域對農業機械工程綠色技術發展的大力投入和廣泛應用,提升農業機械工程的綠色發展質效。例如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進行技術相關政策激勵和補貼,使用行政幫扶、稅收減免的政策活動加強農機企業的發展和綠色技術推廣能力,加大對綠色技術的技術研發資金支持,設立專項基金,對實現綠色技術應用和研發的企業進行發展扶持和獎勵,實現農業機械工程中綠色技術的廣泛、深入應用。對農戶進行專項的綠色技術使用補貼和引導,與農機企業進行合作施行資金補貼,幫助農戶進行農機的購買和使用,實現政府推動、部門引導、市場拉動、統籌管理的綠色農機技術推廣應用體系的完善建設,讓農戶得到充分的優惠和福利,并體會到綠色農機對農業生產的優勢特點,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是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深化綠色技術宣傳普及
政府和企業應當進一步加強綠色農業技術的宣傳和普及,通過建設綠色農業示范區等手段,組織農戶參觀,并展示綠色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有利影響,普及綠色技術的優越性,然后配合專項資金補貼,推動引導農戶進行綠色農業技術及農機的購買和使用,促進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政府可以進行綠色技術宣傳冊的發放,并進行專人講解,提升農戶對綠色農業的認識和綠色農機的認識,幫助農民進行綠色農業技術培訓,并進行現場指導,提升農戶的綠色技術操作能力,對全面實現農業綠色化、環保化、機械化、效益化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引導農業集約化生產
要加強區域內農戶的集約化生產結構調整,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綜合體建設,以農業大戶為核心,散戶為主體,進行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改革,實現大規模、高集中的農業生產,有助于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使用和管理質效,提升整體化的農業生產效率,有效降低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的使用成本和污染排放,提升管理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提升。
(四)建設綠色農業推廣體系
政府要加強對綠色農業推廣體系的完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綠色農業機械工程制造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建設,為兩者搭建公平、公開、透明、高效的溝通渠道,鼓勵雙方進行積極溝通和交流,促進綠色農業機械工程的全面推廣;另一方面要進行綠色農機下鄉機制建設,保障農戶直接面對農機的實體,并與企業建設聯合培訓班,幫助農戶學習綠色農機的操作和維護技能;要加強綠色農機綜合維護機制建設,根據對農業生產地的綜合調研,在合適的區域建設專業的綠色農機維護基地,保障綠色維修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保障農戶能夠快速、便捷地進行農機維護,提升農機使用的環保需求和低成本需求,同時對于綠色技術也能夠全方面保證其滲透,更好地進行綠色農業體系的建設。
四、完善休閑農業建設,助力鄉村產業結構轉型
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主要以一產為主,結構單一且抗風險能力弱,產業價值較低,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因此,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整合農村經濟結構,保證農村地區全產業鏈條的發展,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以鄉村旅游為主的三產,不但可以保證農村經濟的增長,同時可以提升其經濟附加值,而且使得農村重換新顏風貌得到改善,提升農村的宜居性,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下以休閑農莊模式為例對農業農村的三產發展策略進行探討。
休閑農莊模式是對農村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生產經營、傳統文化、農家生活等進行資源整合和規劃開發,實現產業化建設,為游客提供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健身娛樂等多種休閑項目,農、林、牧、漁等行業都可以包括于其中。同時,也可以建設農業產品的品牌化供應鏈條,實現以休閑服務為主體、農業產品為附屬的農業與旅游的綜合產業發展,是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適合于風景優美、氣候適宜且缺乏大規模農業生產條件的農村地區。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們不斷轉換的消費觀念,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群傾向于在假日深入農村,體驗田園風光、自然美景、農村文化以及農家生活,回歸質樸的農家體驗,有利于對孩子生活經驗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休閑農業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推廣宣傳,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質量,開拓更加廣闊的休閑農業市場規模,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推動力量。要發展好休閑農莊模式,一方面要從休閑農莊的基礎建設完善和服務水平提升入手,做好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新媒體營銷的體系建設和策略更新,多角度完善休閑農莊的品牌建設,以此提升休閑農莊的整體效益提升,促進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農莊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完善農莊自然環境設計和整體規劃設計的和諧統一,加強農莊的整體綠化,保證農莊的田園風光;其次,要加強對房屋、道路、水電、通信、網絡以及衛生設施的建設,全面提升服務設施的現代化建設,保障基礎的服務質量,同時要增加指示牌、路線圖、農活指導、動植物介紹等指示性標牌的設立,方便游客自助游覽,然后建設產品作坊、展覽室等實踐經營設施,滿足游客的動手意愿,也能增加紀念品收入;根據農莊的地域文化特點,增強特色建筑設計,滿足游客對特色農家文化的游覽欲望,增強農莊的文化吸引力和教育意義,豐富游客的精神滿足感,可以有效提升農莊服務質量,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提升休閑農莊的整體效益。
(二)提升農莊服務水平
農莊要進行專業的服務技能提升和服務人員培養,提升農莊的整體服務質量、餐飲衛生質量、環境質量和體驗質量,全面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提升服務水平,要從細節方面出發,例如加強服務人員的專業性,做到熱情禮貌,真誠待人,從態度層面提升游客的愉悅感;其次,要增強游客游覽的便利性,加強對農莊設施、游覽路線、活動安排等方面的介紹指引,讓游客的游玩體驗更加放松,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滿意度;最后,要對游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及時反饋,加強對游客評價的重視,以此為基礎進行休閑農莊的進一步更新優化。
(三)強化品牌意識
要加強農莊品牌意識重要性認識,統一設計農莊品牌的公眾號、網站等媒體平臺名稱和標識,加強農莊名稱和標識的辨識度,形成全面的媒體力量,有助于增強消費者對農莊品牌的認識和興趣,讓消費者更容易進行品牌聯想和記憶度加深,有利于吸引游客的注意;其次,要注意全媒體平臺的資訊統一性和差異性,農莊的品牌網站要做到信息的全面性和專業性,公眾號要做到信息的實時性和趣味性,短視頻號要做到信息的互動性和新鮮性,不同的媒體平臺要實現在統一品牌的基礎上對不同信息內容的差異性設計,讓所有的媒體平臺推廣宣傳信息形成統一力量,有助于農莊特色品牌建設。
(四)優化營銷內容
實現營銷內容的優化,讓內容更具趣味性和互動性,實現農莊和推廣內容緊密相關,讓用戶能夠對營銷內容產生深入了解的欲望,讓客戶得到需要得到的信息,是優化營銷內容的重點。對公眾號而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發掘消費者最感興趣的內容和最需要的服務需求,結合農莊的實際設施和活動特點,進行引導性的內容完善,同時,要加強文章內容的趣味性,多融入網絡流行語言、熱門信息與農莊內容的綜合聯系,可以有效提升營銷內容的吸引力,增強用戶粘性,以此吸引游客,并將游客培養成為農莊的忠實客戶,對提升農莊的經濟效益和休閑農業的綜合影響十分有效。
(五)優化媒體平臺建設
休閑農莊要加強媒體平臺的綜合性建設,熟練掌握新媒體平臺的應用能力,讓各媒體平臺實現流量的互相吸引,擴大媒體宣傳的受眾群體,吸引更多維度的流量,提升農莊的整體知名度,提升公眾號的粉絲、訂閱和轉發量,增強搜索引擎的曝光率,讓更多的人從多種媒體平臺中加深對休閑農業的認知,了解農莊的特色產業,以吸引更多游客。
(六)增強營銷針對性
充分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加強休閑農莊營銷內容的明確性和吸引力,提升農場個性化內容推薦的準確度,分析目標人群的準確需求,通過大數據技術針對目標人群精準投放,實現特定內容特定人群接收,可以有效提升休閑農莊的營銷效率,降低營銷成本,是提升休閑農莊整體效益的有效手段。
(七)加強農莊主題文化建設
通過深入挖掘當地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整合設計出富有時代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結合農莊特點進行特色化的休閑項目設計,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推廣,是進一步吸引游客、提升農莊品牌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休閑農莊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和諧中國的核心問題,要充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發展資源問題、現代化水平問題和產業結構問題等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面開放思想,從農業農村本身的優勢入手,因地制宜地調整鄉村振興策略,積極擁抱現代化技術和思想,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和新思維,開拓新道路和新方法,是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肖紅.綠色農業理念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系及結合優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06):41.
[2]程海.推進農機化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J].江蘇農機化,2022(06):33-35.
[3]李王飛.簡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路徑[J].農家參謀,2022(18):61-63.
[4]何紅雨.農村金融服務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促進作用發揮——評《立足“三農”,推動鄉村振興: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4):245.
[5]周麗娟.產業融合視角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初探[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04):164-166+176.
[6]張淼,江晶.休閑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探究——以北京市為例[J].南方農機,2023,54(10):92-95.
[7]王海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3(05):23-25.
[8]趙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機市場,2023(02):36-38.
[9]崔社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 2023(29):19-22.
[10]張偉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23(28):35-38.
[11]段麗敏,朱泓.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6):27-30.
[12]王艷霞.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研究建議[J].山西農經,2023(15):78-80.
(作者單位:莒南縣嶺泉鎮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