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萍 郭金喜



摘要:青年創業個體通過共同體和公共生活獲得“自我-社會滿足感”促成項目集群化生成,整合國家的政策、資金、人才及智力等輸入資源,實現鄉村“外援資源”到“內生動能”的轉化。選取Y市鄉村青年委員創業項目三個案例實證,實現重塑鄉村產業品牌、提升青年自我價值和拓展項目生命周期。基于重塑鄉村振興的青年價值,賦能創業關系網絡,增強青年鄉土情感;選拔幫帶導師團隊,錘煉青年動態能力;優化青年結構功能,共創產業融合價值。
關鍵詞:回鄉創業;集群化生成;導師幫帶;一村一青年委員
2019年,共青團中央印發《關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支持、服務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培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2020年6月國家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達100萬以上。隨著中國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和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如何讓青年真正成為中流砥柱,持續賦能鄉村共同富裕,其實質是要探明青年回鄉村創業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回答好青年鄉村創業項目何以可能、何以有效和何以持續三大問題。
一、嵌入與重構:青年回鄉創業項目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從李大釗先生的“只有青年多多地還了農村,那農村的生活就有改進的希望”號召,到毛澤東主席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指示,再到習近平總書記“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的寄語。現實世界中,普通青年受城鄉二元結構、政策重視不足、輿論導向缺乏和反哺機制不明顯等影響,在鄉村振興中表現數據(總量)、政策(制度)話語(關注度)行動(實踐)缺席;青年干部則陷于“生存”與“發展”雙重困境,緣于話語權力邊緣化、經濟社會效益缺失化和身份認同斷裂化。
(一)青年回鄉創業項目“嵌入與重構”問題提出
目前學界研究青年到鄉村創業,社會學的嵌入理論回答主體如何與鄉村情境相適應,嵌入鄉土風情,充分調動社會資本資源;人口學的推拉理論解釋主體流動的內外部因素,調整相應的政策等支持系統;行為學的場域理論分析主體行為實踐的空間、邏輯和工具,引導培育基于特定場域的正向行為。對其社會價值闡述最為充分,青年參與村莊治理推動村莊精英順利更替;參與鄉村建設成為鄉村致富的帶頭人、文化振興的示范者和組織振興的新骨干;從事農文旅經營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對其回歸的國家政策、社會責任與個人意愿動因剖析也很深刻,青年生存性所需、自我價值實現和城市歸屬感降低,國家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和回歸家庭“鄉土”情結等。
無一例外地都重構激活鄉村發展資源的邏輯,對青年鄉村創業項目的期待是鄉村“外援資源”到“內生動能”的轉化器,實現對國家的政策、資金、人才及智力等輸入資源的整合,發揮其乘數效應,調度更多資源持續投入項目,提高項目的競爭力和創業績效,與此同時,以項目孵化項目帶動激發村民主動性,發揮項目杠桿效應,村民積極感知、抓取和轉化創業機會,形成“動力轉化”機制。
(二)青年回鄉創業項目集群生成“個人-社會滿足感”分析
鑒于青年創業能力和鄉村資源稟賦的差異,本文引入志愿服務的“自我-社會滿足感”解釋創業項目集群化生成(見圖1)。“自我”是指青年創業項目的利己行為部分,保障創業者個人家庭的生計及未來長遠發展;“社會滿足感”是指青年創業項目的利他行為部分,創業者為滿足自己“需要”必不可少地與他人(群體)共同面對外部世界,得到群體、社會、政府等認同而產生興奮、愉悅、歸屬、幸福、舒適等感覺。青年創業個體通過共同體和公共生活獲得“自我-社會滿足感”促成項目集群化生成。
青年回鄉創業生成單一項目需跨越場域關、慣性關、資本關,深入了解調研村莊現狀,梳理資源清單,剖析發展困難成因,規劃嵌入鄉村場域的創業藍圖,自帶資源突破資本稀缺啟動項目。創業創新項目可以短期內實現某一突破卻難以保證長期發展,以創業創新項目為節點和樞紐,青年可借力政策聚合社會資源推進項目落地,鍛造精煉鄉村發展的“根莖”,發展“以點(項目)帶面(特色產業)”“以主(母項目)帶鏈(項目價值鏈)的藤蔓,牽引村民從鄉村建設“在場”觀眾轉化為“入場”表演主角,拋棄“旁觀角色”心態主動卷入,生成農業、文化、旅游、商業等有機組成的“陣列”(項目集群化),則可達成“復眼”雷達推進鄉村發展績效(產業結構優化和提質賦能),體現鄉村振興的青春擔當和力量。
(三)青年回鄉創業項目集群化生存類型
受信息和資源變化的影響,創業者需要不斷地調整機會方向和資源獲取方式,以提高資源獲取效率和質量,從主體加入創業項目的角度看,項目集群化生存機制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分步型。青年整體策劃創業創新項目,結合鄉村現有資源和條件分步落地,實際運行過程中吸引村民參與運行,動員將其深化做大,做成多個項目,分步形成一到多的項目體系,既為創業創新項目不斷優化完善,又為項目示范牽引推進鄉村建設。
第二類是融入型。青年立足村莊產業策劃項目,整合供應鏈上下游資源提升產業價值,以鄉村原有產業市場需求為牽引,項目沿著產業鏈薄弱環節集群化衍生,為產業發展增添更多消費場景,實現政府、企業、相關利益者螺旋式正向耦合,“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鏈式效應突破產業的地域資源限制。
第三類是連鎖型。基于區域內鄉村發展某一共性需求,青年策劃創業創新項目先在一個村莊落地實施,提煉上升為標準模板,通過創業擴散與創新知識外溢,像加盟連鎖操作手冊一般,實現團隊合作、資源共享和品牌經營,正向驅動添加新元素可孵化出本村新項目產品,再逐步成長為一村一特色子品牌。
二、創業項目集群化驅動鄉村發展演進及績效實證
2022年2月,浙江省義烏市充分發揮興村(治社)導師傳幫帶作用,引導并推動青年委員勇擔使命、扛旗爭先,深入挖掘鄉村特點,打造創新創業項目,青年委員簽下3885項目任務軍令狀,把項目從紙上落到共同富裕的賽道上,本課題篩選三位青年委員創業項目,描述項目發展軌跡,實證青年委員“自我-社會滿足感”下項目集群化生成助推鄉村的產業、人才、組織、生態、文化振興。
(一)重塑村莊產業品牌
紅粬是佛堂鎮稽亭村傳家手藝,也是一道風景和一種文化。經歷市場千變萬化的商業風浪,農戶單打獨斗、經營規模小且產品單一,呈現不足10余戶的生產衰敗局面。青年委員倪玉芳到村民家走訪聊紅粬產業,村民的反映不一,“紅粬年年一樣做,年年一樣賣。”“我們辛苦掙不了多少錢,就是舍不得老手藝。”“年輕人吃不了苦的,最多也就是完成個任務來問一聲。”“就這個樣啦,好多人都來問過了,問了也沒有下文”。2021年5月在導師幫扶下策劃“一粒米的華麗轉身”項目,奪得本鎮創新創業項目大賽二等獎,獲得2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和100萬元無息貸款的獎勵,當年項目注冊“稽亭紅”商標,開通“紅粬姑娘”直播間,助推紅粬售價翻番,直播銷售額近10萬元,學習強國、浙江日報、金華日報、浙江電視臺等競相報道,重塑村莊紅粬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小項目提振村民創業信心和吸引村民自帶資源投入產業發展。
當下,項目與村莊的舊村改造協同逐步推進,村兩委班子、青年委員、回鄉青年分別擔當分步實施的子項目,項目奪得全市青年委員創業創新大賽三等獎,獲得10萬元的創業資金支持,青年委員工作獲評市級先進,鄉村紅粬產業重塑品牌形象和點燃傳統產業的深度開發動能:一是集約化生產。由稽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控股,村集體以建筑用地和廠房入股,村民以資金入股,紅粬農戶以技術入股,銷售收益的50%返還村集體、村民和紅粬農戶,推動集約化生產。二是拓展銷售網絡。線下設立紅粬產品營銷中心和各鎮街的稽亭紅粬專賣店,線上開設淘寶網店,傳播紅粬功能,吸引消費者。三是非遺展示中心。疊加村文化禮堂空間,用現代方式展示非遺文化傳承,宣傳紅粬制作工藝,承辦中小學研學活動,寓教于樂。舉辦紅粬酒節慶活動,與周邊村莊金山村等共同發展鄉村旅游。
(二)提升青年自我價值
把自己作為方法,不僅是青年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更是青年投身鄉村振興表現。上溪鎮荷市村青年吳俊2020年10月當選村委副主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融入鄉村原有索面饅頭產業的索面研學館項目,將其耦合成農文旅產業鏈條(見表1),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活動次數場次減少,但以小成本投入帶來較高產業聯動,創業項目短視頻登上學習強國,在浙江衛視、《浙江日報》等平臺推廣“非遺+”活動,為鄉村產業贏得高曝光度,村民親切稱“我們的俊俊”,村兩委干部稱他為值得依賴工作伙伴。
青年委員自述項目落地執行,在工作中獲得較高自我滿足度,課題組成員對其訪談中,著重描述了動員村民參與發展能力得到提升:一是掌握非遺文化歷史脈絡整理技術。沿著人物故事、歷史沿革、制作工藝、傳承保護梳理索面文化底蘊,將《民國義烏縣志稿》《北轅錄》《中饋錄》等相關文字記載摘錄展呈,將索面制作手藝傳入第一人張衛故事藝術加工和轉化成不同載體產品,將和面、揉坯、拉面、曬面、收面等工序要點漫畫展現。二是掌握非遺文化創新性發展技術。將索面研學館疊加至文化禮堂空間之內,豐富春泥計劃內容和構建鄉村精神家園。置辦索面制作成套工具,用它們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說服非遺傳承人擔任講解員和教員,培養小講解員口口相傳非遺文化,塑造村莊非遺文化品牌。三是掌握群眾工作方法。聚焦項目落地過程中,更清晰地把握村民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更清楚地抓住村民獲得感的觸點和幸福感的節點,更簡明地理解村民安全感落實落細的現實緊迫性。
(三)拓展項目生命周期
2020年,廿三里街道青年委員呂英黔創業“家門口學堂”項目,歷經2021-2022年創新創業大賽磨礪,上線“五個一”零基礎復制模板:依托一個活動基地——農村文化禮堂,提供集體成長空間;組建一支骨干隊伍——青年志愿隊,集合服務力量與志愿示范引領;出臺一份積分規則——評定孩子家長的學校家庭社會活動表現,約束規范自我行為;制定一套課程體系——通識類知識能力,寓教于樂;編制一本操作手冊,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年年有計劃,列明組織流程要求。
2022年6月攜手街道30個村青年委員全域推開,服務本街道1000名青少年,提供魔方等15類120小時課程,聯動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贏得組織認可,榮譽獎項拓展村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見表2),項目更名為“青聚鄉村”。2022年在團市委的幫助下,核心骨干18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陶青詞青少年服務中心,邁出社會組織運行管理的堅實步伐,承接孵化3個新項目(見表3),帶動村內118名青年參與志愿服務,聯動街道30名青年委員吸引300名青年定期服務鄉村,母項目在子項目支撐之下延伸生命周期,拓展項目服務范圍。
三、優化創業項目集群化生成機制的路徑選擇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九部委、單位聯合發文《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穩定和擴大就業。青年作為返鄉創業最具活力的群體,各級政府需充分考慮鄉村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選擇與鄉村振興相協調、與城鄉融合發展相匹配的發展策略,推進青年創業項目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聯動,激發青年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他者”變為“本我”,主動嵌入鄉村的社會網絡,將創業項目的溢出效應鎖定在鄉村這一特定的空間內,尤其是基于隱性知識黏性的創業關系,以此帶動村民一同衍生創業項目,形成明顯地域特征的項目集群,保障鄉村振興的速度和質量。
(一)賦能創業關系網絡,增強青年鄉土情感
部分被內卷裹挾前行的城市青年,為逃離內耗而投入鄉村懷抱,卻又因對鄉村的歸屬感弱無法放慢腳步,無法抽離不切實際的幻想,難以對鄉村振興葆有持續熱情。賦能創業空間,強化鄉土情感連接,是增進青年腳踏實地扎根鄉村發展的重要吸盤,避免創業陷入孤立和個人化,在鄉村市場中發揮特性和拓寬服務范圍。賦能的核心在于穩定創業關系,拓展創業關系網絡中資源種類和密集程度,充分運用“兩微一端”媒介宣傳創業者的成功范例,增加創業者的個人滿足感和社會價值感,獲得持續的創業動力,示范引領更多創業者加入。
創業關系網絡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和更明確的社會網絡,每個創業者身處其中,對外可獲取多層次、多樣化創業資源,與異質資源鏈接中獲取創新火花撞擊,對內可獲取同伴成熟的創業經驗及發展本地化的決策建議,提升應對環境多樣化挑戰能力,增加創業的靈活性。圍繞創業項目的具體實際,“局域網”與“外網”的賦能重點不一。局域網包括“本村網”“鄉鎮網”和“本市網”,其中本村網重在整合本村內現有社會資本支持創業項目落地執行;鄉鎮網重在梳理所在鄉鎮的惠農政策包,釋放涉農部門服務項目運行的紅利;本市網重在文農旅融合,于產業聯動之中提升項目運行績效。“外網”借助互聯網技術突破傳統地域空間,為地方特色產品插上數字化發展翅膀,拓寬市場輻射力影響力。
(二)選拔幫帶導師團隊,錘煉青年動態能力
區域范圍內篩選幫帶導師團隊,對不同性格、專業、特長的創業者進行項目(情境化)培訓。該培訓不同于普通培訓(見表4),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真實任務情境相聯系,解決復雜的情境中項目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主動尋找到匹配項目的資源及合作伙伴,快速整合、建立、重新配置內外部資源,使項目更具競爭力和延展性。
堅持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導師團隊負責把握學習進度、提供指導方向和實施學習評價,注重發揮創業者的主體地位和特長,在夾雜著混亂、碰撞的創業場景中,提高抽象思維、發散思維、共情能力、協作能力等動態能力。項目策劃初期,導師們分享個人創業經驗和技能,可幫助青年避免常見的易犯錯誤,少一些“碰一鼻子灰”的挫敗感,更直接高效地把握村民價值觀念及與鄉村的社會資本分布狀況,識別捕捉創業機會,動態思考項目與鄉村社會資源匹配關系。項目落地階段,導師指導青年持續識別村民真實訴求和消費者偏好,實現快速應對鄉村市場環境,調整開發新產品,動員村民參與項目撬動鄉村社會資本,并有效嵌入以社會參與為核心鄉村信任關系網,進而擺脫被動參與的狀態。
(三)優化青年結構功能,共創產業融合價值
價值共創理論引入經濟行動主體分析,研究范圍從關注企業間、顧客間、企業顧客間的“二元交互”行為,發展成為所有參與者“多元交互”的網絡系統, 共同創造出產業蘊含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價值。當下鄉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成功創業項目群皆視政府職能、創客盈利、村民富裕與消費者效用為一體,共同創造“1+1>2”的產業價值。根據主導驅動力不同,項目集群化共生模式劃為政府主導型、村企結合型和多方聯動平衡型,政府主導型是政府規劃空間,吸引創業項目入駐,帶動村民變成創客,產業政策紅利是核心;村企結合型是村集體與創業項目的“中心-衛星”結構,共同開發鄉村資源,創業項目激發村民市場化經營家庭多余農產品,主動進行農產品供給側革新;多方聯動平衡型由“政府-創客-村民”等多方合力,共創鄉村特色價值,形成環環相扣產業鏈條。
創業項目并存齊聚集群化生成后,彼此間市場結構接近完全競爭狀態,但在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有著多種形式的合作。為避免低水平競爭和同質化過度競爭,拉低甚至影響集群化生成所帶來的發展績效,鎮街層面積極組建和發揮農創客聯盟作用,發布行業發展動向信息,吸引異質創業人才回歸,尤其是新產業新業態的新農人,具有強輻射力的新型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研討將新技術植入產業鏈,開發創新型產品和探索新業態,實現創新創業與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青年回鄉因項目與他人結緣成創業共同體,因項目成功贏得社會的認同,在“自我-社會滿足感”雙向奔赴驅動下,將外部輸入資源和鄉村社會資本轉化為鄉村發展“內生動能”,推進同伴項目集群化衍生,引導更多青年回歸、扎根和成長,培訓鄉村人才和振興鄉村產業。
參考文獻:
[1]蕭子揚.“缺席”和“回歸”:新時代我國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研究[J].學會,2021(09):23-28.
[2]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機制形成的社會機理[J].中國志愿服務研究,2020(01):27-54.
[3]肖淙文,何賢君,陳洋波.義烏685名村社青年委員助推鄉村振興 阡陌間,唱響青春之歌[N].浙江日報,2022-04-23(001).
[4]趙利梅.鄉村振興背景下返鄉創業集群成長機制及集群效應研究——基于多案例分析[J].農村經濟,2022(10):128-13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鄉村文化治理的社會組織集群化生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BKS094);浙江省黨校系統社會科學聯合會規劃立項課題“青年鄉村創業項目集群化生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ND22254)。
(作者單位:楊雪萍,中共義烏市委黨校;郭金喜,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