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靜 崔雨生



摘? 要:現如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指標,其為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基于《內蒙古統計年鑒》與《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首先對2019-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村牧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分析。根據2000-2023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建ARIMA模型,預測2024-202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結果表明該指標在未來5年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最后,根據對前5年數據的分析找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便更好地增加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關鍵詞:ARIMA模型? ? ?內蒙古? ? ?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引言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除以常住人口數后得到的平均數,它可用來衡量百姓收入水平,進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福祉狀況的主要指標。本文首先對內蒙古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其次建立ARIMA模型預測未來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最后找到其中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內蒙古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以及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展開了一系列研究。石薛橋和張婷(2021)主要從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研究華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異。徐世忠(2017)從總量變動、結構變動以及全省排位變動等分析了農村可支配收入變動情況。吳琴(2021)通過建立ARIMA模型對湖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預測分析,預測精度較高。楊探(2018) 建立ARIMA(1,1,1)模型預測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通過分析增長趨勢進一步提出有效的建議。滿粟萌和牛飛亮(2023) 建立了ARIMA(0, 2, 1)模型,運用該模型預測甘肅省2022-2026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果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當前學術界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研究比較豐富,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依據。但是目前對內蒙古地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研究還很匱乏,本文在已有文獻基礎上,基于內蒙古地區發展實際,著重研究了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內蒙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現狀分析
(一)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現狀分析
圖1顯示內蒙古2019-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可以看出,5年內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40782元上升至2023年的48676元,5年內增加了7894元,年均增長率約為3.6%;農村牧區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15283元上升至2023年的21221元,5年內增加5938元,年均增長率約為6.8%。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2可以看出,內蒙古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數差距由2019年2.67下降至2023年2.29,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并且差距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不是農牧民收入高的結果,而是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低造成的。
表1顯示了內蒙古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9-2023年這5年的絕對數差距,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數差距沒有隨著相對數差距縮小而減少,而是一直在逐年擴大。2019年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相對數差距最高,為2.67:1,此時的絕對數差距為25499元。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相對數差距縮小到2.29:1,而絕對數差距則擴大到27455元。
表2顯示了內蒙古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的排名情況,可以看出內蒙古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4年排在第10名,反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排名中有所下滑,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排名位次中有所提升。
(二) 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現狀分析
表3可以看出,在內蒙古農村牧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中,2023年經營性收入占比為54.7%,成為主要收入來源。2023年轉移凈收入占比為23.3%,高于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是農牧民第二大收入來源。而在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是主要來源,其次是經營性收入,2023年全國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合計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
圖3顯示了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項來源在2019-2023年增長率變化情況。其中,經營性收入以及轉移凈收入這兩項指標在4年內增長率雖有一定波動,但總體都呈現下降趨勢。財產凈收入在2020年以及2021年這兩年增長率出現了負值的情況,但總體來看呈現上升趨勢。
表4顯示了內蒙古2019-2023年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量與增長率以及四大具體來源的增長率與貢獻率情況。從收入增長貢獻率看,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收入增長來源中,貢獻率最大的都是經營性收入,其增長貢獻率每年都約為60%。工資性收入以及轉移凈收入貢獻率雖有一定波動,但總體基本保持不變。財產凈收入貢獻率最低,并且在2020年以及2021年出現了增長貢獻率為負值的情況。
三、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測分析
(一)ARIMA模型構建情況
為了研究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況,本文選取內蒙古2000-2023年這24年的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采用ARIMA模型對2024-2028年這5年農村牧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進行預測,發現未來5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ARIMA模型全稱為自回歸差分移動平均模型。ARIMA模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自回歸模型(AR)、差分過程(I)以及移動平均模型(MA)。該模型通過數據的自相關性和差分的方式,提取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時間序列模式,然后用這些模式來預測未來的數據。其中:
1.AR部分用于處理時間序列的自回歸部分,它考慮了過去若干時期的觀測值對當前值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1)
其中,是我們正在考慮的時間序列數據;到是AR模型的參數,用來描述當前與過去p個時間點值之間的關系;是在t時間點的誤差項;c是一個常數項。
2.I部分用于使非平穩時間序列達到平穩,通過一階或者二階等差分處理,消除了時間序列中的趨勢和季節性因素。
3.MA部分用于處理時間序列的移動平均部分,它考慮了過去的預測誤差對當前值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2)
其中,到是MA模型的參數,用來描述當前值與過去q個時間點的誤差之間的關系;是在t時間點的誤差項。
圖4顯示了2000-2023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時間序列圖,可以看出,該數據近似一條光滑的直線,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初步判斷該時間序列為非平穩序列。
表5為ADF檢驗表的結果,主要包括T檢驗結果,P值等,用于檢驗時間序列是否平穩。對于未進行差分的數據,得到P=1.00,即不能拒絕原假設,認為該時間序列為非平穩時間序列,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差分處理。在進行二階差分后,P值為0.019,能拒絕原假設,認為經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為平穩時間序列。
經過差分運算后,本文基于AIC信息準則自動尋找最優參數,AIC值越小越好。表6顯示了本次模型檢驗結果,包括信息準則以及擬合優度??梢钥闯霎攨禐椋?,2,1)時對應的AIC值最小,為300.861。R2代表時間序列的擬合程度,越接近1效果越好,本文中的擬合優度R2為0.999,模型表現優秀?;谝陨辖y計量,本文確定ARIMA模型參數為(0,2,1)。
表7為白噪聲檢驗結果。延遲6階和12階的P值都明顯大于0.05,即不能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殘差為白噪聲序列。通過以上對模型進行檢驗后,選用ARIMA(0,2,1)模型對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預測。
(二) ARIMA模型預測情況
圖5顯示了基于ARIMA模型的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測情況,其中藍色線代表2000-202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真實值;紅色線代表2002-202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于ARIMA模型的擬合值,綠色線代表2024-202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預測值??梢钥闯瞿P偷臄M合情況較好,同時也預測出2024-2028年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明顯遞增趨勢。
通過該模型得到2019-2023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預測值與實際值的比較,如表8所示。通過計算得到相對誤差均不超過0.02,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該模型擬合程度較好,可以用來預測。
表9顯示了內蒙古未來5年的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本文預測出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4年的22856.47元上漲至2028年的30064.47元。
四、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 存在的問題
1.工資性收入過低
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工資性收入過低,其貢獻率也僅僅維持在15%-20%左右。而對比內蒙古城鎮居民以及全國居民的收入結構,其工資性收入都占約一半以上。內蒙古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及其占比偏低是農民增收的劣勢和短板,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具有更大的增長空間,不像經營性收入受耕地等客觀條件和自然因素影響那么大。因此,增加內蒙古農牧民收入,要努力實現農牧民充分就業,重點要推動農牧民工就地就業創業,促進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
2.經營性收入貢獻率下降
經營性收入在內蒙古農村牧區居民收入結構中占較大比重,這表明經營性收入是內蒙古增收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年經營性收入貢獻率有所下降,且每年的增長率也呈現下降趨勢。而農村牧區居民經營性收入與農業活動緊密相關,受自然和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在農產品價格下跌、因自然災害而減產時,農民經營性收入還會出現減少。
3.城鄉差距仍然明顯
雖然內蒙古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收入比在逐漸下降,并且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入排名在全國逐年提高,但是城鎮與農村牧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項指標的差值在逐年增大。這也反映出城鄉收入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存在。
(二)對策及建議
1.大力支持農牧民穩定就業
一是大力開發區內新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以縣域和鄉鎮為重點,以帶動就業能力強的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非農產業,深度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就業潛力,拓寬農民就近就業渠道。一方面,依托當地農產品和資源條件,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努力爭取在縣域內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鄉村資源和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餐飲民宿、養老服務等鄉村新型服務業,同時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2.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引導農戶不斷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更多采用安全、綠色、有機等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品質,改善口感和味道,增強安全性,依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有效開發銷售市場,通過優質優價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二是努力促進農業增產。一方面,加大高產品種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單位產出水平;另一方面,大力促進農地流轉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戶的總產量,通過提高農產品產出總量實現總銷售收入增加。
3.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力度
一是全面落實農村基礎養老保險、農村低保、大病救助等保障政策,確保及時兌付、應發盡發,充分發揮惠農政策資金最大效應。二是繼續增加農牧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三是繼續實施農牧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參考文獻:
[1]石薛橋,張婷.華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異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04).
[2]徐世忠.七臺河市農民收入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統計與咨詢,2017,(04).
[3]吳琴.基于ARIMA模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預測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42(07).
[4]楊探.基于ARIMA模型的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與預測[J].時代金融,2018,(26).
[5]滿粟萌,牛飛亮.基于ARIMA模型的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與預測[J].投資與合作,2023,(07).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2. 內蒙古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