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海 文明 其其格 詠梅
摘? 要: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在渾善達克和烏珠穆沁兩大沙地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當地農牧民增收、畜牧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沙地治理成果鞏固難、后續治理成本高、農牧民的治理積極性不高、生態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建議通過加快畜牧業轉型、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治理主體多元化等方式全力推進沙地治理。
關鍵詞:錫林郭勒盟? ? ?沙地治理? ? ?渾善達克沙地? ? ?烏珠穆沁沙地
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位于錫林郭勒盟南端,總面積為5,766萬畝,其中4,809萬畝分布于錫林郭勒盟境內,占渾善達克沙地總面積的83.4 %。烏珠穆沁沙地位于錫林郭勒盟東北部,總面積為485萬畝。近年來,關于錫林郭勒盟沙地治理的科研成果中,主要是渾善達克沙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氣候等指數變化,或采取造林、封育、種草等治理措施相關研究。以錫林郭勒盟的治理經驗為內容的系統分析較少。因此,錫林郭勒盟的沙地生態治理經驗與成效對整個內蒙古的沙地治理,乃至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意義深遠。
一、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經驗與成效
(一)沙地治理經驗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以高度重視沙地治理、實施多樣的治沙工程、積極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及時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等方式治理沙地,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了防沙治沙工作。2000年5月1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到錫林郭勒盟視察,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后立即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此后,國家實施一系列項目工程及政策措施,為錫林郭勒盟以渾善達克為主的大規模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此后,錫林郭勒盟始終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及防沙治沙工作,常態化研究部署,層層壓實責任,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保證了防沙治沙各項措施的順利實施。依托國家、內蒙古自治區項目和政策支持,錫林郭勒盟先后實施了“圍封轉移”“一轉雙贏”“兩轉雙贏”戰略,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轉變經營方式,堅持不懈推進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
2.實施多樣的防沙治沙工程。錫林郭勒盟依托國家、自治區項目和政策支持,堅持自然修復和工程治理相結合,先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2000-2020年)、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2021年)、內蒙古東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2022年)、退耕還林還草(第一輪為2000-2006年,第二輪為2014年)等重大工程,堅持不懈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累計投資97.84億元,治理渾善達克沙地總面積達到2,330萬畝。防沙治沙工程的主要措施有人工造林291萬畝、飛播造林562萬畝、封山育林937萬畝、人工種草97.4萬畝、飛播牧草51萬畝、圍欄封育2,568萬畝、暖棚435萬平方米、青貯窖42.5萬立方米、貯草棚70萬立方米、飼料機械30,752臺、水源工程18,233處、節水灌溉9,793處、谷坊578處、生態移民51,171人等工程。
3.積極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和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國家從2011年全盟范圍內啟動實施了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其中,第一輪(2011-2015年)總投資42.85億元 ,實施總規模為2.71億畝;第二輪(2016-2020年)總投資曾加到57.08億元;第三輪(2021-2025年)計劃總投資24.6億元,實施總規模擴大至2.72億畝。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增強廣大農牧民愛護草原、保護生態意識,逐步實現草原生態退化轉為整體恢復,推動草原增綠、牧民增收“雙贏”目標。
同時,以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主攻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減羊增牛”戰略,保護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種質資源,培育“華西牛”品種,優化肉羊、肉牛產業布局,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補短板上求突破,提升動物防疫體系,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農牧民增收。
(二)沙地治理主要成效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草原生態明顯好轉、生態質量逐年提升的良好態勢。
1.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生態重點工程,采取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飛播治沙、圍封禁牧等方式,有效防止土地沙化,實現沙地局部地段植被開始恢復,生態系統活力明顯增加。截至目前,錫林郭勒盟森林面積約1,059萬畝,森林覆被率為3.53%。草原面積約26,190萬畝,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為46.39%。與2000年相比,森林覆蓋率提高2.29個百分點,草原平均植被蓋度提高了23個百分點,草原生態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草原生態持續向好。尤其是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形成了長420千米、寬1-10千米的生態防護體系,橫跨5個旗縣的生態防護體系初步形成,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擴展蔓延。
2.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錫林郭勒盟深入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減羊增牛”戰略,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牧場、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將農牧業現代化發展推上新的臺階,實現農牧民收入逐年提高,到2022年底全盟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326元。
3.畜牧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更趨科學化。通過核定載畜量,嚴格執行禁休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態獎補制度,深入實施“減羊增牛”戰略,推動畜牧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轉變,到2022年牧業年度(6月末)牛存欄約212萬頭,比2000年度增長95 %;羊存欄約1,063萬只,比2000年度下降35 %。總體上看,畜牧業生產方式由過去靠天養畜的粗放生產經營模式逐步向集約化養殖轉變,農牧民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呈現出質量穩步提高、效益逐年提升的良好現象。
二、沙地治理中存在問題
(一)沙地治理成果鞏固難,后續治理難度加大、成本高
隨著沙地生態建設的穩步推進,林草植被逐步恢復,但經過治理形成的林草植被處于生長和恢復階段,穩定性較差,近年來遇到的干旱少雨、自然災害給沙地治理帶來不少困難,需要加強補植補造和后期管護工作。
錫林郭勒盟的沙地治理基本上按照“由近及遠、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原則逐步推進,容易治理的沙化土地已基本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尚有597余萬畝流動、半固定沙地以及大量退化沙化草原亟需治理。已經治理區域的喬木林退化需要修復,灌木林需要平茬,一些天然榆樹難以更新,樹木老化、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受自然條件、勞動力等主要因素的制約,今后的恢復治理難度大、成本高。
(二)農牧民對防沙治沙工程的積極性不高
畜牧業是沙地農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由于部分地區農牧民的承包地面積小、生態補償金少,導致現行國家草原生態補獎標準無法從根本上彌補禁牧、休牧、減畜后的收入及生活保障問題。另外,目前的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實行招投標制,由造林綠化公司承建,農牧民無法直接參與工程建設,難以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導致農牧民參與沙地生態保護與治理意愿不強,落實管護責任不到位,內生動力不足。
(三)生態產業發展滯后
近年來,在國家支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需求下,錫林郭勒盟各地積極謀劃了林、沙、草、旅游等多個產業發展項目。但是發展進度緩慢、方式粗放、產業化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少、尚未形成規模化、帶動力較弱。多個領域仍處于探索和培育階段,效益不明顯。
三、持續推進沙地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以全社會力量加快推進沙地治理
以扎實推進治沙戰略和“三北”工程建設攻堅戰、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河湖長管理制度等全社會力量加快推進沙地治理。
1.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工程建設和自然恢復為主。扎實推進治沙戰略和“三北”工程建設攻堅戰,爭取將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治理納入國家“三北”生態工程總體規劃,做好“三北”六期工程(2021-2030年)需求規劃。拓寬項目支撐渠道,優化總體布局和系統治理模式,高質高效治理沙地。
2.進一步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使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穩步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逐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草原。
3.嚴格落實河湖長管理制度。重點保護灤河、烏拉蓋、錫林河、查干淖爾四大水系濕地和生態環境治理,制定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管水資源開發,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機制,推進河道、小流域治理和濕地資源保護,完善農村牧區水資源保護支撐體系,增強水源涵養功能。
(二)以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發展持續沙地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調整優化沙地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肉牛肉羊產業、林沙草產業和休閑畜牧業,推進畜牧業轉型發展。鞏固“減羊增牛”成果,以市場化經營為導向,嚴格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農區禁牧、沙地禁羊等制度,加快調整結構、優化品種、科學養殖,謀劃“少養、精養”發展思路,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采取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經營、品牌建設等新型經營模式,轉變畜牧業經營方式,使畜牧業結構布局更加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實現畜牧業現代化。
(三)以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推進沙地治理
以促進生態產業化、立足沙地特色產業、飼草產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等特色產業發展推進沙地治理。
1.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原則。以因地制宜,推進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鼓勵沙地草產業、林下經濟、“光伏治沙”模式等沙產業發展,實現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產業發展落到實處。
2.立足沙地特色。立足沙地的獨特景觀和草原文化、民族風情,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及示范景點,促進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帶動當地農牧民穩定增收。
3.引導支持飼草生產企業,支持草產品深度開發干草、青貯、秸稈、灌木等飼草產品,建立現代飼草飼料加工體系。
4.以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為重點,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加大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支持建設一批精深加工企業,促進農畜產品深度開發。重點支持牛羊骨血、臟器、胎盤、皮張等副產品綜合利用,延長養殖、加工、營銷、配送、消費一體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以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推進沙地治理
以堅持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為基礎,探索沙地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
1.堅持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復相結合。以堅持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復相結合,建立完善“政府統一組織、部門協同實施、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生態保護建設機制,大力推廣生態治理社會化模式,提高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成效。
2.探索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探索先建后補、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政策措施,發揮農牧民的主體作用,調動其參與沙地治理積極性,鼓勵以自建、承包、投工投勞、聯戶合作等形式參與草原生態修復和沙地治理,達到生態修復和增加收入雙贏目標,提升農牧民參與沙地保護與治理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慧玲,孟和朝魯,李超然.渾善達克沙地的中國信念[N].內蒙古日報(漢),2023-07-26.
[2]元志輝,薩楚拉,銀山.基于MODIS植被指數的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物候變化[J].中國環境科學,2021,41(11).
[3]包雪源.渾善達克沙地2000—2018年NDVI時空變化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2,45(04).
[4]馬超,李曉婷,項曉銘等.渾善達克沙地腹地和邊緣交錯區NDVI演變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J].資源科學,2023,45(01).
[5]張高強,聶洪峰,肖春蕾等.渾善達克沙地東南緣地下水埋深對植被蓋度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07).
[6]閆德仁,黃海廣,閆婷等.渾善達克沙地多倫縣流動沙地飛播成效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09).
[7]史小棟,尹嫚,鮑文東等.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林及圍欄封育效益分析——以正藍旗項目區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
[8]郭元朝,郭堯.全面實施治沙造林種草工程 加快渾善達克沙地植被恢復進程[J].內蒙古草業,2010,22(03).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牧區發展研究所;2.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