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農廣校杭州市中心校(以下簡稱杭州市農廣校)圍繞農民訴求、鄉村需求和國家要求,高標準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1256”行動(“1”即市級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100名,“2”即市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00名,“5”即市級農業農村興業帶頭人500名,“6”即每年培訓縣級農村實用人才和高素質農民6000名以上),充分發揮農廣校主陣地作用,加大鄉村人才培育力度,以農民培訓為抓手,引導農業農村增收增效,激活鄉村振興“人才引擎”。
一、基本情況
杭州市農廣校深入領會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級農廣校關于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部署要求,持續推進市縣農廣校體系建設。現已建成市級中心校1所、縣級農廣校分校7所,完成市縣鄉(鎮)村四級聯絡員隊伍建設,完善市級統籌協調、縣級橫向會商、鄉級聯絡反饋、村級聯系落實的“四級共抓”農民教育培訓聯協機制。建有農民田間學校93個,其中國家級基地2個,省級五星級農民田間學校11個。市中心校入庫專兼職教師1089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教師417人。近三年,全市每年開展農民培訓4.3萬人次以上,其中承擔省部級培訓約1.2萬人次。學員中獲評“大國農匠”1名,認定省市縣三級鄉村工匠(新農匠)共834人;部分優秀學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人獲得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省技術能手、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勞動模范、省“三八紅旗手”、市131人才、市農業產業大師等各級榮譽稱號。
二、特色做法
(一)精準施教,助力農民培訓成效顯著
一是圍繞產業技能辦學。緊密結合全市農業農村中心工作,做到發展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重點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高效生態園區建設、綠色生態低碳農業、鄉村直播電商等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二是圍繞農民需求辦學。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圍繞“缺什么補什么”,深入基層一線,加強服務調研。如在淳安縣王阜鄉了解到村民提出想學習紅茶工藝需求,第一時間聯系專家,舉辦了千島湖紅茶生產技術培訓班,反響極佳,帶動周邊農戶炒茶制茶“熱潮”。三是圍繞管理水平辦學。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訓,以農創客素能提升、農村電商實戰提升和農產品價值提升等核心競爭力提能,重點開展直播帶貨、農產品營銷、涉農法律法規及稅務、鄉村設計美學等農業經營管理培訓。四是橫向聯合辦學。加強與各級各部門的聯系合作,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與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農村致富黨員帶頭人和青年黨員創新創業培訓班;與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聯合舉辦3期“智匯鄉村·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和發展能力提升”培訓班;與中國婦女基金會、山西省婦聯、市婦聯聯合舉辦巾幗村播培訓班。
(二)典型宣傳,助響促富品牌落地開花
一是加強培訓典型經驗宣傳。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優勢,宣傳全市農民教育培訓的政策支撐及工作成效。拍攝制作“新農匠新風采”“黨員新農匠”系列節目,分別在學習強國、杭州電視臺、杭州黨建及官方抖音號、視頻號和新媒體平臺進行播出,講好新農匠故事。二是打響國家級農培品牌。宣傳示范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培育”模式被認定為農業農村部高素質農民培育優秀案例(全國12例,全省唯一)。《“建德師傅”踏遍四方》《“鄉村CEO”造血“新因子”》《育精“三師一員”擦亮創業“金名片”》等7個模式被認定為省級農民培訓促富品牌。三是開發農民教育培訓微視頻課程。圍繞農業科技、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主題,以知識點講解、典型問題解決、實踐過程演示為內容載體,拍攝制作課程教學微視頻,獲部級優秀獎2個,省級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
(三)選優推優,助推農村人才脫穎而出
一是招生選優。2020—2023年全市各級農廣校中專招生1826人,向浙江農林大學輸送專科、本科生源351人,人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經營管理的骨干人員為重點,兼顧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和返鄉創業人員等,為鄉村儲備人才、選拔人才、提升人才。二是辦班選優。舉辦“喜迎亞運促共富 鄉村金課我來講”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促共富講課技能培訓班,以培訓促實戰,在參加培訓的農業農村系統干部、農創客、經營主體負責人和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中,擇優推薦參加全省名師名課大賽,獲三等獎1名,優勝獎1名。三是選樹評優。積極鼓勵鄉村人才申報各級鄉村工匠。2023年,經各級推薦、選送、評定,共46人獲評省級鄉村工匠名師,其中4人所在主體獲評省級鄉村工匠名師工作室,1名推薦為國家級鄉村工匠大師,102人認定為市級鄉村工匠。經過培訓后的優秀學員,正如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拔節生長,成為種養加服、農村電商、鄉村技藝等領域的“領頭雁”“弄潮兒”。
三、主要成效
(一)持續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立足產業振興,創新培訓模式,打造培訓特色品牌。各地圍繞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開展培訓,實現鄉村人才培育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良性循環。一是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杭州的茶產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在新時期也同樣面臨著發展的瓶頸。西湖區通過樹立“三師一員”(制茶師、茶藝師、電子商務師、村社農技員)農民培訓品牌,加強新工藝、新零售與傳統技藝的融合發展,將培訓貫穿茶產業全產業鏈,2022年開展茶葉相關培訓1300余人次,輻射面積1.1萬畝,產量308噸,實現產值2.6億元,茶農人均收入51419元。二是助力特色產業聯農帶富。建德市以豆腐包、草莓等特色產業為切入點,出臺產業培育實施方案,打造了一支包括“建德豆腐包師傅”“建德草莓師傅”等在內的鄉土人才隊伍,構建技藝傳承、就業創業、數字賦能、產業抱團發展的帶農富農全周期體系,“建德師傅”人均年收入均超10萬元,以“小師傅”帶動“大富裕”。三是助力機械強農穩產保供。2016年以來,杭州市農廣校舉辦全市植保無人機飛防培訓16期,培訓1020人,其中持證飛手338名,累計完成飛防作業面積200萬余畝。飛手參加全省農作物植保技能大賽獲一等獎4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3人、優勝獎2人,獲評浙江金藍領3人、省農業技術能手4人。通過培訓和大賽提升植保無人機飛手作業效率和服務效能,助推藥肥“雙減”、穩產保供,培育出一支關鍵時期拉得出、打得贏的統防統治隊伍。
(二)持續建強鄉村人才隊伍
以農民培訓提質增效“1256”行動為抓手,分級分層開展培訓服務,著力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一是人才基數持續增長。2019年以來,采取市級重點培訓、縣級普遍培訓、鄉鎮兜底培訓的模式,開展農民培訓共30.05萬人次,培育了一大批為農村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服務、作出貢獻、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種植養殖能手、加工和捕撈能手、農業經理人、能工巧匠和科技帶頭人。二是人才結構持續優化。以市本級“125”高層次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重點,加快鄉村產業、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帶頭人培訓,強化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強部省級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產業振興人才基礎。持續深化“兩進兩回”行動,推動科技、資金進鄉村,青年、鄉賢回農村,累計培育農創客7700余名,持續開展鄉村人才培育,激發鄉村振興無限活力。三是人才效能持續增強。通過探索農民培訓與高職院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數字電商四類機構的深度融合,為鄉村人才搭建成長成才平臺,促進培訓學員從單一技術專家向復合型人才蛻變。吸納鄉土專家加入全市農業技術創新推廣服務團隊,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利用。2018年起,杭州市突出“論文寫在大地上”導向,開通農業主體農業類職稱評審通道,雙師型“土專家”開始正式獲得職稱認定。
(三)持續完善培訓體系建設
完善市級中心校、縣級農廣校以及農民田間學校培訓體系,促進農廣校教學培訓相關硬件提高和軟件提升等條件建設,促進農民教育培訓健康高質發展。一是構建農民培訓高效管理體系。全市涉農區(縣、市)全部建立起一支到鎮到村到企的農民培訓聯絡員隊伍,確保農民培訓工作有人管、培訓體系有人建、培訓效果有人抓。修訂完善農民培訓管理辦法,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按章辦事。組織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培訓動員能力大幅提升,培訓成效更好體現在培訓促富、興業、強村、善治上。二是優化農民培訓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培養目標、質量效果與資金使用聯動的績效評價體系,優化集成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各分校農民田間學校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管理指導,不斷完善鄉村人才培養機制,拓展培養渠道,創新培養方式,強化跟蹤服務,開發適合市級重點培訓、縣級普遍培訓、鄉鎮兜底培訓的“三階成長”和專業、創業、就業“三業融通”新模式。三是數字賦能農民培訓管理流程。創建“杭農學堂”數字化平臺,加快農民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從傳統的扁平化管理向先進的數字化管理轉變,進一步加快數字化改革應用。整合集成全市基地庫、師資庫、學員庫、教材庫、課程庫、案例庫等信息,實現學員“一鍵配對”精準培訓。加強數據分析和實踐應用,定期分析研判發展趨勢,為頂層設計提供有效依據。
農民培訓,既“富腦袋”,又“鼓口袋”。下一步,杭州市農廣校將繼續按照中央、省級農民培訓工作要求,緊緊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這一條主線,繼續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完善培訓體系建設,緊跟時代步伐,千方百計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實現農民收入穩步提升。
(供稿單位:浙江省農廣校杭州市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