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芝
近年來,河南省濮陽縣農廣校立足把農民向職業化轉變,引領農業經營向專業化、規模化邁進,為全縣培育了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土專家”“田秀才”,為濮陽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回顧總結濮陽縣農廣校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有以下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做好宣傳發動,精準遴選學員
遴選學員在培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把有培訓需求、愿意參加培訓的學員招進來,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遴選學員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針對性宣傳發動。結合下鄉調研等農業農村工作,與種地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宣講農廣校培訓的方法、內容、意義等,發動他們參加培訓。二是老學員帶動新學員參加培訓。凡是參加過培訓的學員,對農廣校的培訓效果都有切身的體會和了解,他們通過學習了解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掌握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而且農業生產中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農廣校還會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自身的經歷就會把身邊的種養大戶及其他有志在農業大展宏圖的朋友吸引過來參加培訓。三是通過跟蹤服務吸引學員。通過對參訓的學員進行跟蹤服務,不定時地組織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以農廣校貼心的服務影響帶動農民朋友主動來參加學習培訓。
二、搞好課程設置,提高培訓效果
培訓開班第一課,首先要講好政策課。把政策講好講透,把當前的農業形勢和現狀分析透徹,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給學員介紹清楚,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其次,精準配置專業課。在通用基礎課的基礎上,結合濮陽縣當前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實際,立足行業前沿,著眼于解決農民最愁、最盼、最迫切的問題,精準設置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業技術專題課,讓學員“解渴”。第三,互動教學通用化。推廣學員積極參與互動式教學,讓學員在互動學習中聽、寫、說、看、做,使學員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經營管理方法和農業種養技術。
三、選聘優秀教師,吸引學員培訓
給農民講課,教師的講課方法和技巧很重要,農廣校選聘的都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師經常采用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通過授課都能和學員打成一片,乃至成為朋友。在培訓過程中,通過教師的精彩講解,使相對枯燥的基礎理論課也變得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切實提高了基礎理論課的培訓效果,讓學生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比如,教師會在下課前根據當前農作物可能發生的病蟲草害,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讓學員課下思考或討論。下一節課,老師就鼓勵學生們回答問題,回答不上來或者回答不完整時,老師再加以補充,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質量。講肥料課時,教師提前讓學員從家里拿一些空肥料袋子,根據這些袋子的標識,現場教學員了解肥料各種養分的含量以及它們的用法用量,這樣就把枯躁的理論課講得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四、做好培訓銜接,發展學歷教育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農民素質的提升,關系著鄉村全面振興的質量。培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為農民提供快速、實效的生產技術,但培訓普遍存在短期化、臨時化現象,農民中職教育則是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的重要支撐。農廣校注重農民培訓和農民中職教育的有效銜接,積極引導培訓學員繼續參加中職學歷教育提升。2018年,根據濮陽縣特色產業——大棚絲瓜,在大棚絲瓜種植區內的梁莊鎮蘭莊村,招收中職培訓班,這個班的60名學員基本都是縣農廣校高素質農民培訓過的學員精英,有幾位還是大中專學歷,回村里流轉土地,立志在農業上干出一番事業。通過三年的系統學習,為濮陽縣培養了一批“田秀才”“土專家”,他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成為濮陽縣農業農村發展的“領頭雁”。
五、做好跟蹤服務,推動農業產業發展
跟蹤服務是鞏固培訓成果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著力把農廣校打造成高素質農民培訓“三平臺”,即學習平臺、交流平臺、合作平臺。受訓農民以培訓班為共享資源,抱團取暖,共同發展。他們先后組建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濮陽綠色農業發展聯盟”、以葡萄生產為主的“中原果蔬聯盟”、以絲瓜種植戶為主的“濮陽絲瓜協會”。對想要流轉土地的農戶,聯盟幫助其進行流轉,可以由聯盟統一經營,也可以由農戶自主管理。對那些外出打工或者年齡較大又不愿意放棄土地的農民,可以把土地交給聯盟進行管理,真正做到“你去打工掙錢,我來幫你種田”。濮陽綠色農業發展聯盟由最初的5名學員發展為現有成員80多名,是流轉、托管、服務20個鄉鎮32萬多畝土地的農民互助組織,通過“兩降兩提”(統一團購農資,降低農資價格;統一技術指導,降低農資使用量;統一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統一銷售,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合作共贏。聯盟還為農民朋友提供從土地整理、農資供應、機耕機收、金融服務、糧食代存通銷等全過程服務。這些聯盟、協會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單位:濮陽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