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孩子愛父母嗎?有多愛呢?有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到幼兒園的孩子給自己的父母打多少分時,所有的孩子都打了一百分。而問到父母給自己的孩子打多少分時,卻很少有人打一百分。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日三餐,是夏日里的一塊西瓜,是冬日里的一件棉衣,是日常瑣事中的點點滴滴。那孩子對父母的愛呢?下面的三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
一個九歲男孩,暑假期間一邊寫作業一邊在父親的炒餅攤幫忙。小小的身體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手法嫻熟,拿起雞蛋在桌角輕輕一敲,隨即打到熱鍋里,還“指揮”父親放這放那,顛勺也格外帶勁兒,儼然一位老道的大廚。炒完餅,他已是滿頭大汗,時不時摸著自己的手腕。路人問他:“疼不疼?累不累?”他一臉陽光,懂事地說:“那是我爸呀!”也許九歲的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對父親的愛,他的潛臺詞是:“如果我能幫父親多做點兒,父親就會輕松點兒。”
父母給孩子買新衣服、買玩具、買好吃的,其實孩子也想給父母一些“禮物”。小女孩送了母親一條假的珍珠項鏈。當她滿心歡喜地把珍珠項鏈拿給母親時,母親先對收到女兒的禮物表示喜歡,接著循循善誘地搞清楚了項鏈的來歷。原來,項鏈是女兒從同學那里“偷”來的。然而在小女孩看來,只是覺得那條項鏈很好看,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偷”。
在母親溫柔的教導下,她明白了不問自取是“偷”,也懂得了偷來的東西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母親把這件事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偷偷地把項鏈放回了那個同學的書桌。這個小女孩長大后,用領到的第一筆工資給母親買了一條真的珍珠項鏈。
丈夫拋棄了妻兒,妻子一個人帶著兒子生活,她沒有正式工作,只能打些零工,過得很是辛苦,好在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雖苦,但日子很溫馨。兩年后,丈夫回來,要帶走兒子。妻子當然不同意,后來鬧上法庭。法官問兒子想跟誰生活,兒子說:“我選爸爸。”妻子心痛不已,但她明白丈夫的條件比她好太多了,跟著丈夫,兒子可以過得衣食無憂。
幾個月后,她收到了一個小包裹,是她以前買給兒子的一個鉛筆盒,打開一看里面有很多零錢,5 元、10元、20元……原來,兒子把攢下來的錢都寄給了她。她終于明白,兒子選爸爸不是不愛她,而是不想拖累她。
孩子有多愛父母呢?他們小小心靈里有著濃濃的愛,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回報著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愛,超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