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QQ 空間里偶然看到一段孩子的話,是11 歲女孩默默與她父親的聊天,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想到被自己已經甩得很遠的童年,大約的確也有過她這樣幼稚可笑的想法。但是我不可能跟父母說出來,也沒其他什么人可說。說了也白說,不會有人要把它記下來、寫出來。
默默的爸爸是我在電視臺的同事。他是攝像記者,并不靠文字為生。但是在女兒面前,他把自己逼成了“作家”,每天堅持在QQ 空間記錄女兒的成長片段,一天一篇,有圖有真相。
那個叫默默的孩子說的,當然是來自她父親的“實況轉播”。
“睡覺時,我對默默說:你還是小時候好看。默默這次沒生氣,她說:我也覺得小時候好看,我覺得那時候應該有很多男生迷我……哈哈!然后她說然然(她的小侄女,上小學三年級)告訴她,班上有男孩喜歡她,但那是個‘渣男’,她不是‘戀愛腦’,不會喜歡那種人的。唉,小孩子的聊天也是讓我開眼了,默默問我‘戀愛腦’是什么意思,我給她解釋了一下,她說她也不是。”
“吃完午飯后,我們去江北給上大一的姐姐送生日禮物。進了校園,默默又在重復著:上大學真好,就自由了,還可以談戀愛。上次姐姐開學時,默默就說上了大學就可以談戀愛了,也不知道她聽誰說的。”
“路上,默默不知道怎么又想到關于愛情的話題,問奶奶:您五年級時有沒有人暗戀您?奶奶大笑說:沒有,我們那個年代哪有這事。默默說:我們班現在就有很多‘渣男’,愛這個愛那個的,很不專一,我很希望和我喜歡的人雙向奔赴,我想跟他表白。”
……
每個人應該都有過自己的情感“懵懂期”,或早或晚。與80后的父母聊天發現,果然是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花期。同樣11 歲的男孩,有的并不知道什么是“渣男”什么是“戀愛腦”,有的卻“早熟”到可以上教科書當“教材”。鄰家一個小男孩,一年級時被女同學問了一句“我們可以做朋友嗎”,立即感到“心跳很快”。過了些天,他悄悄告訴媽媽自己的小心思:“我感覺我都想親她了……我想把我的便當給她吃,但是我害羞。”另一位同事的兒子,自從進入小學之后,常常念叨“我要娶老婆”,有一天他告訴媽媽:“某某某是香的。”家里大人嚇得面面相覷,以為有什么出格舉動發生,孩子接著解釋說:“她和我說話時口水噴我手上了,我一聞是香的,而奶奶的口水是臭的。”
哪個不曾少年過?默默的爸爸說,女兒也只是在十歲之后才不斷冒出這些花花綠綠的想法。到了初中、高中,她可能不愿意再這么直白無忌地與家人、朋友分享,也可能會換一種調侃的方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默默最新的成長日記里,她已經有些超脫了,甚至顯露出一點點“油膩”。或許,這就是長大?
“吃著飯后水果,默默說自己今天故意編了一個不存在的喜歡的人,說他很帥,腿還很長,然后去套另一個女同學的話,問她有沒有喜歡的人。那個女同學說曾經有,并告訴默默是誰,但是現在不喜歡了,因為那個男生已經沒有自己厲害了。然后默默開始總結,那個女生喜歡男生的標準,如果排序就是:厲害、長相、性格。她有點不同,依次是:能力、氣質、長相。女生喜歡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其次才是長相;而男生看中的第一個就是相貌,覺得他們不夠成熟。”
十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里程碑。再長大一點,孩子就不再那么“好玩”了,因為他們開始隱藏自我,包裝自我。他們的許多心理活動都將憋回心里,爛在肚里,當然,也可能會寫進日記里。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從今天一些十來歲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真實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