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翠 丁玲玉 胡潔蔓 孫躍明
結直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居腫瘤病人前列,手術仍為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1]。老年結直腸癌病人基礎疾病較多,生理儲備不足,是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高危人群[2-3],如何早期預測其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是提高結直腸癌圍術期診療與護理質量的關鍵。
既往研究提示,肌少癥與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密切相關,是重要的預測因子[4]。但由于肌少癥的診斷需借助人體成分測量儀、CT等專業設備,臨床實施難度大[5]。因而,用于評估肌少癥的簡易指標握力逐漸被關注。現有研究多使用絕對握力來反映握力大小[6]。由于握力值與體質量、BMI等密切相關,部分學者指出,相較未經調整的絕對握力,相對握力或許可以更加準確地體現肌肉力量[7-8]。相對握力可由“絕對握力/體質量”或者“絕對握力/BMI”來表示。目前,關于相對握力的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亟需進一步被關注。
綜上,本研究擬同時探究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握力/體質量、握力/BMI)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預測價值,為臨床早期識別高危人群提供決策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江蘇省人民醫院擇期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老年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經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初次擬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神智清楚、能進行簡單的書面及語言交流。排除標準:上肢殘疾或活動障礙者;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合并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剔除標準:無法配合完成握力測量及一般資料不全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號:2023-SR-208),參與病人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自制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一般人口特征和疾病相關資料。前者包括年齡、性別、婚姻、居住地及工作類型等,后者包括腫瘤分期、慢性病數量、服藥數量、手術史等。
1.2.2 握力測量:根據指南要求,測量握力時,囑病人取端坐位,雙腳落地,優勢手用最大力量抓握握力計(型號:EH101,生產廠家:廣東香山衡器股份有限公司,產地:中國廣東),重復3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2次抓握之間間隔≥15 s。絕對握力即為握力值,相對握力為握力/體質量或握力/BMI。參考既往研究對低絕對握力與低相對握力的劃分標準[8],本研究分別根據指南要求與四分位數法對低握力進行定義。低絕對握力:男性<28 kg,女性<18 kg(亞洲肌少癥工作組指南[9]);男性 1.2.3 結局指標:術后并發癥采用Clavien-Dindo分級進行評定[10],本研究中的術后并發癥是指病人從術后第1天至術后3個月內發生了Clavien-Dindo ≥Ⅱ級的相關并發癥。 2.1 病人基本特征情況 最終共納入268例病人,其中女99例,男169例,年齡60~89歲;60~69歲的病人111例,70~79歲的病人125例,80~89歲的病人32例;服藥數量≥2種的病人82例;慢性病數量≥3種的病人33例。此外,按指南劃分的低絕對握力病人76例(28.4%);按四分位數法劃分的低絕對握力病人66例(24.6%);按四分位數法劃分的低握力/體質量病人67例(25.0%);按四分位數法劃分的低握力/BMI病人67例(25.0%)。有54例病人術后發生了Clavien-Dindo ≥Ⅱ級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為20.15%。 2.2 并發癥組與非并發癥組臨床特征比較 并發癥組年齡分布、服用藥物數量、慢性病數量、低絕對握力(按指南劃分)、低絕對握力(按四分位數劃分)、低握力/體質量、低握力/BMI與非并發癥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絕對握力及相對握力與術后并發癥的關聯 分別納入4種握力指標以及單因素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年齡、服藥數量及慢性病數量)進行多因素分析,使用enter法構建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4種握力指標均為病人發生并發癥的獨立預測因子。見表2。 表2 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絕對握力及相對握力對術后并發癥的預測能力 在總人群中以及單獨的男性病人或女性病人中,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均可有效預測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絕對握力及相對握力在男性病人中的預測效能均略高,AUC約為0.70,相對握力在女性病人中的預測效能較弱,AUC約為0.61。見表3。 表3 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預測效能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究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預測價值。研究結果顯示,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均可預測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低握力可增加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結直腸癌病人低握力發生率較高:按亞洲肌少癥工作組指南及按四分位數法劃分的低絕對握力發生率分別為28.4%及24.6%;按四分位數法劃分的低握力/體質量及低握力/BMI發生率均為25%。mre等[11]基于《肌少癥定義與診斷歐洲共識》中低握力的劃分標準,對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低絕對握力的發生率為46.8%。Jiang等[8]按四分位數法對老年胃癌病人的低絕對握力與低相對握力(握力/BMI)進行劃分,發現二者發生率均為24%。不同研究間關于低握力的調查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原因可能為研究所聚焦的目標人群及所使用的低握力劃分標準存在不一致。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明確不同人群中最佳的低握力診斷界值,以提高臨床握力管理的同質性。 本研究中,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絕對握力與低相對握力為老年結直腸癌病人發生并發癥的獨立預測因子。其中的原因可能為:首先,低絕對握力與低相對握力均提示機體的整體軀體功能受損、生理儲備不足,在此狀態之下,病人對結直腸癌手術應激的抵抗能力減弱,使得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其次,握力較低的老年結直腸癌病人常具備疲乏感顯著、移動能力減弱等表型,使得下床時間延遲,胃腸道功能恢復緩慢,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2-13]。Xie等[14]同時調查了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握力/身高、握力/BMI、握力/上臂圍)在癌癥病人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3種相對握力指標均可預測肺癌與結直腸癌病人的預后。Esteban-Simón等[7]指出,在乳腺癌幸存者中,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越弱,病人的生活質量越低,疲乏感越顯著。由此,在臨床實踐中,推薦將握力測量作為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前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早期識別高危人群,為及時調整有效的診療與護理方案提供依據。 繪制絕對握力及相對握力預測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的ROC曲線后發現,在總人群中,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均可有效預測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其AUC均小于0.7,提示預測能力較低。原因可能為老年結直腸癌病人并發癥發生機制復雜,握力作為體現肌肉力量的單一指標難以精準預測并發癥的發生。而不同性別病人低握力的標準存在差異,這也可能對握力在總人群中的預測效能造成影響。此外,考慮到握力具有動態性特點,除靜態握力值外,老年結直腸癌病人治療前后握力變化程度及康復期握力變化軌跡等與病人預后的關聯亦值得進一步探索[15-16]。對病人進行性別分組后再分析發現:在男性人群中,握力對并發癥的預測效能稍高于女性人群(男性AUC為0.694~0.705;女性AUC為0.607~0.670)。該結果提示,針對不同性別的老年結直腸癌病人可選用合適的握力指標對并發癥進行預測,以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絕對握力與相對握力均對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后并發癥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建議可將握力評估納入老年結直腸癌病人術前評估中,為臨床早期發現高危人群提供依據。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首先,研究開展僅局限于江蘇省內一家醫院,樣本代表性有限,未來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多區域的高質量研究,以驗證本研究的結果。其次,本研究選取的預后結局僅包含客觀性指標并發癥,未來需進一步探索握力對部分重要的主觀性指標的影響,以拓展握力指標的臨床應用范疇。
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