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少年貢德維爾·夏朗德,法國,1951年



加納女孩安娜, 1964年

盧扎拉一家,意大利,1953年

奧格瓦爾花園中的各種花草,1956—1976年

加爾加諾二世鎮,意大利,1952年

白柵欄,紐約肯特港,1916年

Milly,John和Jean MacLellan,南尤斯特,赫布里底群島,1954年

谷倉,魁北克,1936年

巴黎郊區人家,法國,1954年

漂流木,1928年

紐約華爾街,1915年。清晨朝陽灑在紐約繁華的街頭,匆忙上班的男男女女形成一道道陰影,后面大面積黑色陰影的建筑物將渺小的人類與高大聳立的城市風光分割開,形成劇烈的反差。 你看世界那么大,人類卻十分渺小。

鋼絲輪,紐約,1917年。斯特蘭德的靜物作品關注形狀、動態和色調,而非關注自然主義的描繪或制造氛圍的光線。他善于利用新穎的角度,高度重視攝影的構圖。這些抽象表達手法在當時的美國攝影界,還是比較大膽的嘗試。

卡車司機之家,紐約,1920年
保羅·斯特蘭德(PaulStrand,1890—1976),20世紀美國攝影藝術界一位承先啟后的重要人物,世界攝影史上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被評論家稱為“20世紀攝影史的一個路標”,與愛德華·韋斯頓和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一樣,他把攝影的藝術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斯特蘭德,1890年出生于紐約一個中產家庭,家境殷實,父親是一名搪瓷制品銷售商,12歲時,就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14歲時,他就讀于紐約民族文化學校,遇到了美國攝影家路易斯·海因(LewisHine),在其影響下開始學習攝影。斯特蘭德日后影像里對于人性的關注和精準捕捉,就得益于路易斯早年的教育。
1907年,在路易斯·海因的帶領下,斯特蘭德參觀了紐約大名鼎鼎的“291畫廊”,這次參觀激發了斯特蘭德探索攝影藝術表現的可能性,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將攝影當作業余愛好。在那里,斯特蘭德遇到了斯蒂格利茨,并接觸到了畫廊里展出的巴勃羅·畢加索、保羅·塞尚和喬治·布拉克的前衛畫作。這些作品啟發他在照片中強調抽象的形式和圖案,如《陰影圖案》、《紐約》和《華爾街》(均為1915年)。在這一時期最大膽的照片之一《白柵欄》(1916年)中,斯特蘭德故意破壞透視,從色調平面和節奏模式構建強有力的構圖。到1917年,斯特蘭德已經成為一位知名的藝術家了。
斯特蘭德拒絕了當時流行的畫意攝影,而傾向于通過使用大畫幅相機來實現微小的細節和豐富微妙的色調范圍。他嚴格依賴攝影方法,意識到相機的客觀性既是其局限性,也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他對建筑的純粹和直接描繪影響著其他美國攝影師的作品,他們試圖通過樸實無華的攝影圖像來表達抽象的形式價值。
1935年,斯特蘭德與哈羅德·庫爾曼(HaroldClurman)和查爾·克勞福德(CherylCrawford)一起去蘇聯訪問,認識了當地一些觀點激進的藝術家,其中包括蘇聯電影蒙太奇理論創始人愛森斯坦?;氐矫绹院螅固靥m德就開始著手拍攝了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紀錄片。
其實,自1921年起,斯特蘭德與畫家查爾斯·希勒(CharlesSheeler)就拍攝制作了美國第一部前衛影片《曼那哈塔》(1925年完成),這是一部關于都市高層建筑物環境問題報告的影片。1932年,在墨西哥政府的邀請下,斯特蘭德為《墨西哥人檔案》收集和制作影像資料,這是普通人命運的主題,描寫的是墨西哥市井百姓的生活。
1936年斯特蘭德制作了《劃過平原的犁》(ThePlowthanBrokePlains),描寫美國南方腹地的工會情形。1937年,斯特蘭德和利奧·赫爾維茲(LeoHurwitz)共同創立了“邊界影片”社(FrontierFilms),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紀錄片制作上。就在這一年,他們拍攝了一部表現西班牙內戰的反法西斯主題的《西班牙之心》。另一部《坎伯蘭河的人民》也于該年完成。給“邊界影片”社帶來更大盛名的是1942年完成的《國土》,該影片的主題對美國本土法西斯主義的批判,它耗時四年,斯特蘭德及其合作者投入了很大的心力。正是這一年,珍珠港事變發生,美國自此無暇國內戰爭,卷入國際風云硝煙。而《國土》也成為斯特蘭德的最后一部紀錄片。
一直以來,斯特蘭德積極地以藝術介入社會,對社會進行批判,后來美國彌漫麥卡錫主義之時,1950年,他離開美國定居法國。
綜觀斯特蘭德的紀錄片創作,那種對民生的關注,對社會時事的敏銳,對周遭環境的關心和觀察,一直貫穿始終。在影像的后面,始終是一雙尖銳、敏感、熱切的眼睛。他是注重影像的純粹肌理的,但這些影像不單是唯美的影像,而是他表達社會人生思考的一種手段。
1947年,斯特蘭德在結束紀錄片的拍攝之后重歸攝影,直至他1976年3月31日去世。他的焦點始終對準普通民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緒,以及他們在時代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