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意琳,胡霖霖,張永華
杭州市中醫院臨床心理科,浙江杭州 310007
健康管理是對身體健康的監測、評估和干預的方式。健康管理廣泛應用于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肺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失眠障礙是一種常見疾病,其病程可由數月至數年不等,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維持睡眠困難、早醒且不能再入睡等。據統計,失眠障礙的全球患病率約30%,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1]。近年來,本課題組制定了一套規范的睡眠健康管理模式用于輔助治療失眠障礙,并將其通過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形式實現,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杭州市中醫院睡眠障礙門診就診的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2]失眠障礙診斷標準的失眠患者12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睡眠管理組和常規治療組,每組60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2020LH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60)
①符合DSM-5 中失眠障礙診斷標準;②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15 分;7 項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評分≤13分;9 項患者健康問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mnare-9,PHQ-9)評分≤9 分;③年齡18~65 歲;④可使用或在指導下使用睡眠健康管理系統。
①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嚴重精神疾病或有嚴重自殺傾向者;④妊娠期女性。
常規治療組患者參照《中國失眠障礙診斷和治療指南》[3]給予中藥辨證治療或助眠西藥的基礎治療。睡眠管理組患者在基礎治療的同時聯合睡眠健康管理應用程序輔助干預,患者均接受關于應用程序的使用輔導,并每日按要求進行情志調適、導引放松、起居管理和五音治療4 個內容的干預;按時閱讀系統推送的睡眠健康科普文章,完成后均需進行打卡;由研究者后臺監督患者的依從性;療程為8 周。
具體睡眠健康管理方法包括:①情志調適。閱讀系統推送的有關怡情養性的節選段落,系統提供相應的譯文以便充分理解,并要求患者撰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書心得上傳。②導引放松。在系統提供的呼吸導引的音頻指導下進行放松訓練,每次訓練約15min。③起居管理。根據系統提示,在規定時間內上床睡覺(21:00-23:00)和起床(6:00-8:00),入睡和起床時都需點擊系統彈窗按鈕進行記錄。④五音治療。聆聽系統推薦的五行音樂(首診時由醫生進行中醫辨證后在系統中進行設定),音樂時長約15min。⑤健康科普。系統每3d 推送1 篇有關睡眠健康的科普文章,要求患者按時閱讀。
①PSQI 用于評定受試者的睡眠質量;②GAD-7用于篩查焦慮癥狀及評估嚴重程度;③PHQ-9 用于篩查抑郁癥狀及評估嚴重程度;④DBAS-16 用于評價受試者對睡眠的信念和態度;⑤中醫癥候積分用于評定受試者的中醫癥狀,評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選取失眠、心煩、心悸、頭痛、多慮5 個主要臨床癥狀,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3 分。所有受試者在研究開始第0、4、8周時需進行PSQI、GAD-7、PHQ-9、DBAS 量表評估和中醫癥候積分評定。
采用PSQI減分率和中醫癥候積分減分率作為中西醫臨床療效評定指標。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臨床痊愈:PSQI總分減分率≥75%;顯效:PSQI 總分減分率≥50%;有效:PSQI 總分減分率≥25%;無效:PSQI 總分減分率<25%。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各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4、8 周后,兩組評分分別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4、8 周后,睡眠管理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s ,分,n=60)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s ,分,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8 周后 t4 周 P4 周 t8 周 P8 周常規治療組 11.40±1.87 8.97±1.55* 5.70±2.27* 11.952 <0.001 17.909 <0.001睡眠管理組 11.92±1.73 7.88±1.69*# 4.35±1.34*# 16.108 <0.001 28.432 <0.001 t 1.571 –3.660 –3.966 P 0.119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AD-7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的評分分別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4、8 周后,睡眠管理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GAD-7 評分比較(±s ,分,n=60)

表3 兩組GAD-7 評分比較(±s ,分,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8 周后 t4 周 P4 周 t8 周 P8 周常規治療組 10.07±1.58 7.67±1.83* 6.28±2.06* 13.123 <0.001 14.585 <0.001睡眠管理組 9.63±1.66 5.82±1.67*# 3.18±1.61*# 15.861 <0.001 24.426 <0.001 t –1.465 –5.783 –9.186 P 0.146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HQ-9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4、8周后,兩組評分分別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4、8 周后,睡眠管理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PHQ-9 評分比較(±s ,分,n=60)

表4 兩組患者的PHQ-9 評分比較(±s ,分,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8 周后 t4 周 P4 周 t8 周 P8 周常規治療組 5.25±1.74 4.20±1.27* 3.47±1.21* 7.641 <0.001 10.018 <0.001睡眠管理組 5.40±1.79 3.40±1.32*# 2.02±1.46*# 9.467 <0.001 12.778 <0.001 t 0.465 –3.383 –5.926 P 0.642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DB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4、8周后,兩組評分分別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4、8 周后,睡眠管理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DBAS 評分比較(±s ,分,n=60)

表5 兩組患者的DBAS 評分比較(±s ,分,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8 周后 t4 周 P4 周 t8 周 P8 周常規治療組 45.57±15.24 34.25±14.27* 26.65±12.72* 16.601 <0.001 19.127 <0.001睡眠管理組 43.62±16.18 29.22±12.97*# 19.42±8.52*# 13.201 <0.001 16.108 <0.001 t –0.680 –2.022 –3.660 P 0.498 0.045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治療4、8周后,兩組積分分別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4、8 周后,睡眠管理組積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 ,分,n=60)

表6 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 ,分,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8 周后常規治療組 7.78±2.64 5.87±2.35* 4.47±2.05*睡眠管理組 8.18±2.87 4.82±1.93*# 2.60±1.42*#t 0.795 –2.674 –5.811 P 0.428 0.009 <0.001 t4 周 P4 周 t8 周 P8 周10.217 <0.001 14.205 <0.001 13.958 <0.001 16.809 <0.001
治療4 周后睡眠管理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X2=14.803,P<0.001),治療8 周后睡眠管理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X2=5.175,P<0.05),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的西醫臨床療效比較(n=60)
治療4 周后睡眠管理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X2=14.106,P<0.001),治療8 周后睡眠管理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X2=5.926,P<0.05),見表8。

表8 兩組患者的中醫臨床療效比較(n=60)
良好的睡眠是保證大腦進行正常運作的基礎,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情緒問題層出不窮及不良睡眠習慣的形成,睡眠問題的發生率日益升高。睡眠問題正在逐漸成為一個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失眠障礙。長期失眠嚴重威脅人體的健康,如引發焦慮、抑郁等多種心理問題,影響認知功能,誘發心腦血管等各個系統的疾病等[5-9]。根據指南,目前失眠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案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10-11]。物理治療作為輔助的治療方法,療效比較有限,藥物治療分為中藥治療和西藥治療,是臨床上使用較多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單獨使用對于一些重度或難治性失眠療效尚不滿意[12-13]。心理治療目前以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為主,但由于耗時耗力和文化差異等因素,在國內的應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來解決失眠問題極具重要意義。
本研究使用的睡眠健康管理方案是基于中醫睡眠調攝所制定的方案,其原理與傳統的CBT-I 類似,通過調暢情志、調理起居、調和陰陽、導引放松等方法改善患者的睡眠;因其融合了傳統中醫的理念,故較CBT-I 更能被中國人所接受。本研究使用的應用程序中讓患者閱讀古籍中有關怡情養性的節選段落,通過每日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患者良好心態的形成,這比CBT-I 中直接指出患者不正確的認知并糾正的方式顯得更為委婉和更容易被接納[14-15]。研究中睡眠管理組患者的GAD-7、PHQ-9 和DBAS 評分較常規治療組明顯下降,提示患者經過治療后焦慮抑郁情緒及對于睡眠的認知有顯著改善,也進一步驗證了中醫情志調適的有效性。
導引放松與CBI-I 中的放松訓練類似,都是通過訓練呼吸的方式讓緊繃的身體得到放松。呼吸導引強調的是“動”與“靜”的結合,通過呼吸讓氣機在身體中不斷循環往復,使心境逐漸趨于寧靜。課題組提供的音頻多以古琴、笛、二胡等傳統樂器的演奏為背景音樂,指導語和緩而深沉,患者在這種氛圍中可更好地投入其中,對調攝情志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16-17]。起居管理的中心理念在于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其認為人應與自然相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達到人與自然的共通,方能“晝精夜瞑”,即在夜間安然入眠,在白天精力充沛。故本研究限制了患者的入睡和起床時間,與CBT-I 中的睡眠限制類似,但時間彈性更大,更能夠順應大多數患者的作息時間。
有研究發現,在CBT-I 睡眠限制治療的初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情緒問題和失眠的加重,這可能與患者適應不良有關[18-19]。五音療法旨在通過五行音樂對于五臟的作用,不足以補之,太過以泄之,調和氣血陰陽,從而使人體恢復到平衡的狀態。患者在初診時由醫師辨別其中醫證型,根據證型選擇合適的五行音樂,從而起到和中藥相似的治療作用[20-21]。本研究主要采用PSQI 得分及失眠的中醫癥候積分來評定患者的睡眠情況,結果證實睡眠管理組患者的PSQI得分與中醫癥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且差異在治療4 周后就開始顯現。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采用的PHQ-9、GAD-7 等自評量表主要是通過讓受試者自己按照量表內容要求提供心理、行為方面的資料,雖然便捷,但大多數受試者對于自己的情況帶有一定的偏向性,會導致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偏差。另外,PSQI量表受到受試者主觀認知的影響,對于一些主觀睡眠良好或主觀性失眠的患者,PSQI 可能無法準確測知其真實的睡眠情況,同時也受不同個體的個性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可通過增加他評量表,使用多導睡眠監測來更加準確地評估睡眠情況等進行更深入的評估,從而增加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在基于失眠障礙常規治療下加以線上的睡眠健康管理,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糾正其對于睡眠的不良認知,明顯提高失眠障礙治療的有效率。本研究采用的具有中醫特色的睡眠健康管理理念更加切合中國人的性格特點,在國內應用接受度更高;結合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形式,充分發揮了傳統中醫藥和現代高精技術的各自優勢,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進行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