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姥姥今年七十歲了,身體依然硬朗,但是記性卻越來越差,好多事都記不起來了。她年輕時性格開朗、勤勞善良,一直被大家稱為‘種菜能手’;現在卻經常對著家里的菜園發呆,不知該做什么。有時候獨自去街上溜達,回來時卻找不到家門……類似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很多次了。她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啊?我們該怎么辦呀?”在一次聚會后的閑聊中,閨蜜動情地跟我說。我很想幫她,所以回去認真查了查資料—
一、什么是老年癡呆
首先需要強調,老年癡呆并不是專業的醫學診斷名詞,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泛指老年人由于大腦出現了廣泛性病變而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和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的慢性綜合征。老年癡呆通常是慢性、進行性、不可逆(15%左右可逆)的智能減退與人格衰退;患者的記憶力、思考能力、理解力、判斷力、計算及語言能力都會受到損害,并因此嚴重影響一些社會功能。
老年癡呆最常見的病因是腦組織變性,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類型,占所有老年癡呆癥的60%~70%,女性多于男性,多發生于65歲以上;其次是腦動脈硬化引起的多發性腦梗死,男性多于女性,多發生于50~60歲。其他如感染、外傷、腫瘤、藥物中毒等因素導致的腦部病變也可引起老年癡呆。
二、老年癡呆有哪些常見臨床表現
1.記憶力障礙
記憶力障礙是老年癡呆典型的首發癥狀,患者會逐漸出現進行性的記憶功能下降,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首先是近記憶力受損,比如不記得剛做過的事或說過的話,忘記熟悉的人名,而對較長時間前的事記憶相對清楚;逐漸地,遠記憶力也受損,主要表現為回憶障礙,在提示或再認試驗中不能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最終可嚴重到連姓名、生日及家庭人口都完全忘記,常伴有計算力減退。
2.認知障礙
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漸會出現認知障礙,表現為掌握、熟練運用新知識及社交能力下降。之后,癥狀逐漸加重,出現時間、空間定向力障礙,表現為患者經常迷路,如出門后不認識回家路線、如廁完畢后找不到床等。
3.行為異常
一開始,患者表現為動作幼稚笨拙,常進行無效勞動;隨后變為無目的的勞動。例如:翻箱倒柜、亂放東西、忙碌、不知所為、收藏廢物、不講衛生、衣著不整、行為怪異;有時出現妨礙公共秩序的行為,影響社會治安;有時呆若木雞。到了晚期,患者可能會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4.精神癥狀
疾病早期,患者一般有抑郁傾向;隨后出現人格障礙和精神癥狀,如幻想癥、幻覺、錯覺、強迫癥、易激惹、自傷、暴力傾向等。
5.失語、失認、計算不能
患者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晚期出現錐體系和錐體外系病變體征,如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姿勢異常等;最終可出現強直性或屈曲性四肢癱瘓。
三、不同階段老年癡呆有哪些臨床特點
1.早期表現
(1)最早的癥狀常為近記憶力下降,比如記不住約會時間,記不起近期發生的事;但遠記憶力受損不明顯,仍能記得諸多往事。
(2)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下降。
(3)由于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自知力,所以常常出現焦慮、煩惱、易激惹等心理反應。
(4)發生個性變化,如活動興趣下降,對周圍漠不關心,不注重儀表,變得多疑、固執等。
2.中期表現
(1)近記憶力下降明顯,遠記憶力也受損,但瞬間記憶力受損較晚,比如仍能順背數字。
(2)理解、判斷、計算、定向力均受損,思維失去條理性、明晰性。比如:說話離題,缺乏抽象思維,漸漸發展至電報式語言,缺少形容詞,思維內容日漸貧乏。
(3)由于智能與個性缺損相當嚴重,患者對外界常做出錯誤判斷,極易出現妄想。
(4)行為變笨,不守規矩,控制力下降,可能出現偷竊、性犯罪等行為。
3.晚期表現
主要是智力、人格衰退嚴重。比如:
(1)記憶力極差,事情剛過即忘,如剛吃完飯又說要吃飯,出門不知歸家,甚至找不到廁所、床鋪。
(2)個人生活料理能力喪失。
(3)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嚴重受損,翻來覆去只說幾句簡單的話,最終發展為失語。
(4)行為刻板或做刻板動作。
(5)大小便失禁、肢體癱瘓、終日臥床,最后可死于感染、內臟衰竭等疾病。
四、哪些輔助檢查能幫助診斷老年癡呆
(1)影像學檢查:可見腦萎縮,如腦溝加深變寬,側腦室、第三腦室不成比例增大。其中,核磁共振成像(MRI)顯示海馬萎縮具有診斷價值,是最具實際鑒別意義的輔助檢查。
(2)腦脊液檢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偶有Tau蛋白、淀粉樣蛋白增高,是老年癡呆的重要診斷指標。
(3)神經心理學測驗:是評估腦功能的一類心理測驗方法。臨床常通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長谷川癡呆量表(HDS)、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和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等來評估認知功能。
(4)腦電圖檢查:早期改變主要是波幅降低和α節律減慢,晚期則表現為彌散性慢波。典型表現是在普遍θ波的背景上重疊著δ波。
五、老年癡呆用什么藥物進行治療
這里僅以老年癡呆中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為例進行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表現為進行性加重,應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相關藥物無法治愈阿爾茨海默病,但是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所以患者應長期應用。
截至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共批準了5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分別為多奈哌齊、利凡斯的明、加蘭他敏、美金剛、美金剛和多奈哌齊的組合劑。在我國上市的有膽堿酯酶抑制劑(多奈哌齊、利凡斯的明、加蘭他敏)、谷氨酸受體拮抗劑(美金剛)和靶向腦-腸軸的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下面我們做簡單介紹。
1.膽堿酯酶抑制劑
由膽堿能損傷學說可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膽堿能神經元丟失,相關合成酶活性降低,造成內源性乙酰膽堿的數量減少,對人的學習記憶和認知活動造成許多影響。膽堿酯酶抑制劑的功能是抑制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進而延緩乙酰膽堿的水解速度,間接提高乙酰膽堿的濃度,從而發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
膽堿酯酶抑制劑包括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和卡巴拉汀,其中卡巴拉汀制劑包含口服和貼劑兩種形式。《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癡呆診療指南》(2020版)認為,膽堿酯酶抑制劑對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的改善總體有效,對于重度阿爾茨海默病仍可使認知功能獲益。
口服方面,多奈哌齊5~10 mg/天,加蘭他敏24 mg/天,卡巴拉汀6~12 mg/天,對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可產生最佳效果,安全性好;在對認知的總體獲益方面,卡巴拉汀9.5 mg/天的貼劑與12 mg/天的膠囊相當,且安全性優于膠囊。若患者對一種膽堿酯酶抑制劑初始藥物缺乏滿意的療效或不耐受,可以換用另一種膽堿酯酶抑制劑,能夠獲得與初始藥物相似的效果。
膽堿酯酶抑制劑最常被報道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如腹瀉、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部分胃腸道反應可隨著對藥物的適應自行緩解;也可出現神經精神癥狀,如肌肉痙攣、乏力、失眠、易激惹、錐體外系癥狀等,但很少見。房室傳導阻滯是在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過程中需要注意且后果嚴重的不良反應,在老年人群或本身存在室上性心臟傳導疾病(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患者中尤其需要注意;相關患者服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時需要監測心率和心電圖。
2.谷氨酸受體拮抗劑
谷氨酸為腦內興奮性神經遞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出現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導致記憶-長時程效應缺失,同時還會出現鈣超載,引發細胞凋亡等。谷氨酸受體拮抗劑能阻斷這些過程,保護神經元。
谷氨酸受體拮抗劑主要是美金剛,既往研究認為,服用美金剛10~20 mg/天對中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有療效。同時,對中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美金剛聯合膽堿酯酶抑制劑能有效改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延緩中重度患者認知與功能的衰退。服用美金剛的部分患者可出現嗜睡,癲癇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
3.靶向腦-腸軸的藥物
腸道菌群失調可引起系統性炎性反應,破壞血腦屏障,在菌群異常代謝產物共同作用下觸發神經退行性病變。多項研究證實,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展至阿爾茨海默病的過程中,腸道菌群失調逐漸加重。
甘露特鈉膠囊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可以減輕腦內神經炎癥,降低腦內β淀粉樣蛋白沉積,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延緩疾病進程。
六、其他治療方法
1.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通過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可以起到化痰祛瘀、益智健腦、補腎強志的作用,從而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比如,中藥、針灸、推拿按摩、穴位貼敷等在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方面效果較好,甚至可能逆轉病情;晚期則無法逆轉。
2.非藥物干預
非藥物干預對改善癡呆癥狀同樣重要。比如,心理治療可以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認知訓練和行為管理等方面的幫助,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和癡呆癥狀;音樂療法可以讓患者放松身心,提高情緒和生活質量,減輕癡呆癥狀;適當的身體鍛煉可以提高腦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元再生,幫助改善認知功能;親人的精心護理有助于患者保持情緒穩定,維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