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從字面意思上看,“千金難買老來瘦”強調了老年人保持身材苗條的難度,以及延續這種狀態的珍貴。老年人新陳代謝減緩、肌肉質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這些生理變化導致體重管理和身材保持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在“三高”(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高發的今天,很多老年人都希望通過保持苗條的體態,維持健康狀態,遠離與肥胖相關的疾病。然而,這一說法是否完全準確,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適合老年人的體重管理策略
1.標準的體重范圍
為能簡單確定標準的體重范圍,我們可以借助以下體重計算公式: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成年人的體重指數標準為:BMI<18.5 kg/m2為消瘦身材,18.5 kg/m2≤BMI<23.9 kg/m2為正常體重,BMI≥24 kg/m2為超重,其中BMI≥28 kg/m2為肥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團隊對我國2.7萬余名8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隨訪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相比于BMI正常(18.5~23.9 kg/m2)的老年人,BMI小于18.5 kg/m2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和死亡風險增加約30%,而超重和輕度肥胖老年人(24.0~31.9 kg/m2)相關風險降低約20%。
2.體重穩定的重要性
2023年《老年醫學雜志》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體重穩定更有利于長壽。相比于體重明顯減輕的老年人,保持體重穩定的老年人長壽的可能性更高。
總之,雖“瘦”與“壽”音同,但老來“瘦”未必老來“壽”!對于老年人而言,保持體重穩定比一味減肥更為重要。因此“千金難買老來瘦”不夠科學,“千金難買體重穩”是更科學的說法!
二、肥胖的風險
由上可知,“老來瘦”并不科學,但這也不代表就應該提倡“老來胖”。在全球健康問題的背景下,體重管理對于慢性病的防治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肥胖與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通過有效的體重管理可顯著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生風險,從而提高健康水平。
有效的體重管理有助于控制體內的脂肪累積,調節血壓、血脂和血糖等指標,從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癌癥的發生風險;同時還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增加體育鍛煉、調整飲食和提供心理支持是有效的體重管理措施。
三、過于消瘦的原因
老年人太過消瘦,應考慮以下原因:
(1)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代謝異常增高,消耗過大,導致蛋白質、脂肪、糖原分解加速,進而引起體重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出現消瘦。
(2)惡性腫瘤:尤其是消化道腫瘤可造成老年人食欲下降,每日攝入難以滿足人體所需能量,故蛋白質及皮下脂肪加速分解,導致消瘦。
(3)神經與精神系統疾病:抑郁、焦慮等神經與精神系統疾病導致的飲食攝入不足,可引起老年人逐漸消瘦。
(4)生理性消瘦:機體功能衰退以及消化、吸收、代謝等退行性改變可引起老年人體重逐漸減輕。
(5)其他疾病:例如營養不良、肌少癥等,也可能引起老年人體重逐漸減輕。
四、過于消瘦的風險
老年人太過消瘦,需要警惕以下幾方面風險:
(1)營養不良:過于消瘦的老年人很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這可能引起身體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減退等問題。
(2)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在面對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時,適當的體重能夠增強身體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在相同的感染情況下,體重過輕的人在接受抗微生物藥物治療時反應較差,這也使得他們在治療后更容易面臨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障礙,出現局部壓瘡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肌肉被視為人體內蛋白質的“儲存庫”。蛋白質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營養成分,其缺乏可導致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從而更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疾病。簡單來說,肌肉的減少意味著體內蛋白質儲備的下降,使機體抗病能力顯著減弱。
(3)影響大腦功能:體重過輕的老年人通常攝入的食物較少,腦部能量供給不足,進而影響其功能,可能引發失眠、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4)誘發多種疾病:雖然消瘦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但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卻可能增加,如骨質疏松癥等。
五、如何維持體重穩定
(1)均衡飲食:老年人應注重飲食均衡,多攝入蔬菜、水果、全谷類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禽、蛋、奶及豆類)。同時,減少高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的攝入。
(2)適量運動:適度的鍛煉有助于老年人維持健康的體重和身材。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可以選擇慢跑、快走、跳廣場舞或打太極拳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還能促進社交。一般來說,每周進行3~5次,每次約30分鐘的鍛煉比較理想。
(3)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年人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煙戒酒。
(4)定期體檢:老年人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體重變化,從而及時調整飲食與運動計劃。
(5)合理用藥:如老年人有肥胖或其他健康問題,應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六、如何應對進行性消瘦
若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應該高度重視,并前往專業機構詳細檢查,以免延誤診斷,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常見的原因包括:
(1)身體機能衰退:例如牙齒狀況不佳,影響咀嚼功能,使得進食量減少,腸胃消化能力減弱,進而導致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效果低等。這些正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營養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退行性改變,會導致老年人出現生理性消瘦。因此,老年人及家屬需要特別關注營養補充,避免飲食過于單一,確保所需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入。同時,需要檢查是否存在肌肉減少癥或營養不良等情況,建議前往老年醫學專科進行綜合評估,并及早進行干預治療。
(2)疾病的影響:例如胃腸疾病、進食障礙及癌癥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對于糖尿病和甲亢患者,需加強血糖監測,并定期復查甲狀腺激素水平,必要時進行藥物調整;對于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有消化道癥狀,應考慮做胃腸鏡檢查以排除消化道腫瘤;如出現呼吸道癥狀,應進行胸部CT檢查以排查呼吸道腫瘤;對于可疑結核或感染的患者,應前往呼吸科就診,進行專業評估。
(3)情緒不佳:“肝木克脾土”,中醫認為過度憂思可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食欲下降。失眠、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時常困擾老年人,這些問題可能對食欲產生影響,進而引起體重降低。對于有抑郁、焦慮等神經精神系統問題的老年人,建議前往專業心理門診進行評估和早期干預。
(4)藥物影響:有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如糖尿病、慢性腎病和高血壓等,且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種疾病,情況復雜,所以許多老年人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有的甚至達到十幾種,這無疑會增加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如果用藥超過五種,建議咨詢醫生或藥師幫忙梳理,必要時減藥。
綜上所述,“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確。老年人應保持健康的體重及體態,以降低患病風險并提高生活質量。為維持健康體重,老年人需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及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