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麗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71)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從而越來越傾向于選擇便捷的渠道獲取信息,閱讀習慣也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微紀錄片悄然興起。然而,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微紀錄片的一些問題也開始日漸凸顯,比如內容分散、題材雷同、手法過于單一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微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為了適應自媒體的環境并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微紀錄片必須積極變革,才能進一步提升吸引力[1]。從整體情況來看,當前自媒體時代下的微紀錄片仍處于發展階段,優秀作品的數量也較為有限。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時代,微紀錄片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改進。我們希望微紀錄片能夠以一種符合現代人審美標準的方式,在融媒體時代的背景下走上創新之路。
微紀錄片是一種短小精練的紀錄片形式,通過小規模團隊低成本制作,以真實的方式展現生活中的各種故事和現象。自媒體的興起為微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傳播平臺和觀眾群體,對微紀錄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首先,自媒體提供了便捷的傳播渠道,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為微紀錄片提供了方便的傳播渠道。制作者可以直接在這些平臺上發布和分享微紀錄片,通過粉絲關注、轉發傳播等方式擴大影響力。其次,自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自媒體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呈現內容。微紀錄片制作者可以靈活運用這些形式,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內容,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再者,自媒體能夠進一步豐富微紀錄片的創作內容。自媒體的崛起激發了更多人對創作的熱情,許多人開始以微紀錄片的形式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觀點和經驗。這為微紀錄片的內容創作提供了更多樣化和豐富的資源,豐富了微紀錄片的題材和風格。最后,自媒體能夠提高微紀錄片的專業性和品質要求。由于自媒體平臺的競爭激烈,微紀錄片制作者為了脫穎而出,需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制作品質,他們會更注重故事性、影像美感、剪輯技巧等方面,提升微紀錄片的制作水平和觀賞體驗。此外,自媒體對微紀錄片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自媒體的泛濫導致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一些低質量的微紀錄片會誤導受眾或降低整體影響力。另一方面,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和需求,一些微紀錄片可能過于商業化,失去了紀實性和獨立性。總體而言,自媒體對微紀錄片的影響是雙向的。它為微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便利與機遇,推動了微紀錄片的發展,但同時也需要制作者與受眾保持理性和挑選的眼光,以確保微紀錄片的質量和影響力[3]。
在自媒體時代,微紀錄片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簡短。微紀錄片一般時長較短,通常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之間。它們以精煉的方式呈現故事或探討某一主題,迅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4]。二是探索生活細節。微紀錄片通過關注生活中的細小事物或獨特角度,呈現日常生活中被忽略或容易被忽視的故事。它們展示了真實世界中的各種人物、事件、文化和社會現象。三是真實與紀實性。微紀錄片注重真實性和紀實性,力求以客觀觀察和記錄的方式展現故事,不過度夸張或虛構。它們通過觀察、采訪和記錄來傳達真實的經驗和情感。四是主觀性和個人風格。微紀錄片通常帶有制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個人視角。制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并呈現故事,通過畫面、音樂、文字等元素來表達情感和觀點。五是創新的表現形式。微紀錄片在表現形式上具有較大的創新空間。制作者可以運用多種技術手法和藝術風格,如鏡頭運動、剪輯方式、聲音設計等,來達到更好的敘事效果和觀賞體驗。六是社交媒體傳播。微紀錄片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社交媒體傳播性。制作者可以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發布和分享微紀錄片,與受眾進行互動和討論,擴大影響力。七是低成本制作。微紀錄片的制作成本相對較低。制作團隊通常由少數人組成,使用相對簡單的設備和工具進行拍攝、剪輯和制作,降低了制作門檻,使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微紀錄片的創作[5]。正是因為上述這些特征,使微紀錄片成為一種獨特的紀錄片形式,并在自媒體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深入基層挖掘新鮮素材是微紀錄片制作中的重要環節,可以使紀錄片更加貼近生活、真實和有趣,真正迎合受眾需求。具體來說,地方電視臺記者需要深入基層實地走訪,與當地居民交流和互動,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這樣可以獲取真實的素材和故事,了解當地的特點和問題,并挖掘出獨特而豐富的內容。尋找并關注有趣的人物和故事。人物是微紀錄片的核心,他們的生活經歷、個性特點和情感體驗都能為紀錄片增添色彩。與他們交流并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可以獲取引人入勝的素材。在此基礎上,電視臺需要關注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突發事件[6]。這些問題和事件往往反映了基層社會的獨特挑戰和需求,在微紀錄片中可以探討其背后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引發受眾的共鳴和思考。地方傳統文化同樣是至關重要的素材,電視臺必須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習俗,探尋其背后的意義和故事。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可以為微紀錄片提供獨特的主題和表現形式,豐富紀錄片的內涵和觀賞性。通過研究當地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變遷,挖掘歷史故事及其帶來的影響。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通過紀錄片展現當地社會和人們生活的變化,可以加深受眾對基層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層挖掘素材時,要注重觀察細節和捕捉人們的情感。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情感化的表達可以使微紀錄片更加真實和感人,觸動受眾的內心。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要尊重和關心他們的意見、需求和隱私,以合作的方式進行紀錄片拍攝,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素材和故事。深入基層挖掘新鮮素材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但這樣可以創造出獨特而豐富的微紀錄片作品,真實地展現基層生活和社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例如,青島電視臺在2019 年上線的微紀錄片《青島故事》,制作人員深入青島基層進行素材的挖掘,通過樸實真摯、現場感強的鏡頭語言,將采訪觸角深入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最前沿,同時從青島地區實際情況入手,挖掘青島的歷史、文化,使得《青島故事》一經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在自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的素材處理模式、畫面制作技巧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而現代多元化的信息技術無疑為微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技術支持。這就需要電視臺積極引入信息技術,進一步豐富微紀錄片的視聽效果[7]。首先,通過高清攝影和攝像設備可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和質量,使微紀錄片的視覺效果更加出色。清晰的畫面可以讓受眾更好地感受故事和人物的細節。同時,通過合理的音頻處理和聲音設計,可以增強微紀錄片的觀賞體驗。使用適當的音效、背景音樂和混音技術,可以為紀錄片營造出恰當的氛圍和情感。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新興技術,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為微紀錄片帶來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受眾可以通過VR 頭戴設備或AR 應用程序,與微紀錄片中的場景和人物進行互動,增強參與感,引發強烈的共鳴。其次,將數據用圖表、圖像或動畫形式展示,可以使微紀錄片更具說服力和可讀性。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生動的圖像,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相關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選擇哪種信息技術優化微紀錄片創作,都必須高度重視互動,利用網絡互動和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增強微紀錄片的互動性和傳播效果。受眾可以通過評論、分享和點贊等方式參與討論,與制作者和其他受眾進行互動,進一步豐富紀錄片的視聽體驗[8]。總的來說,在微紀錄片制作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豐富其視聽效果,提升受眾的觀影體驗,并打造出更具藝術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從受眾層面來看,微紀錄片本身具有非常強的情緒感染力,而能否將受眾的情緒調動起來,直接關系到微紀錄片的傳播效果。因此,對于微紀錄片的創作來說,應當充分結合自媒體特征,同時根據受眾喜好來創新影像語言,從而有效調動受眾情緒。結合自媒體特征來看,微紀錄片影像語言創新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一是多角度拍攝。自媒體中的微紀錄片需要吸引受眾的眼球,因此在拍攝時可以嘗試多角度的視角,以獨特的拍攝角度和構圖方式來呈現內容??梢酝ㄟ^低角度、鳥瞰、特寫等方式,增強受眾的新鮮感和視覺沖擊力。二是非線性剪輯。傳統的線性剪輯方式已經被廣泛使用,為了創新影像語言,可以嘗試非線性的剪輯方式。通過跳躍式剪輯、碎片化敘事等手法,創造出戲劇性的張力和懸念,吸引受眾的關注。三是視覺符號與象征。在影像中運用視覺符號和象征可以提升微紀錄片的觀賞性己深度??梢赃x取代表性的符號和象征,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方式來表達觀點、情感和主題。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受眾的思考和聯想。四是運動與節奏感。自媒體中的微紀錄片需要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可以通過影像的運動和節奏感來實現??梢岳每焖偌糨嫛㈢R頭運動、時間變速等手法,營造緊張刺激或悠揚舒緩的節奏,增強影像的動感和吸引力。五是影音融合。自媒體平臺多媒體的特性為影像和音頻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除了注重影像的表達,還可以重視音頻的設計和運用。通過音樂、聲音效果、配音等手法,與影像相輔相成,創造出豐富而引人入勝的影音效果[9]。六是故事結構創新。微紀錄片的故事結構可以嘗試創新。可以通過非線性敘事、多線索交織、反轉結尾等方式,為受眾呈現出更具有張力和意外性的故事結構,激發受眾的興趣和思考。通過以上的創新手法和方式,可以量身定制影像語言,創作出獨特、有吸引力的微紀錄片作品,使受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
后期風格化剪輯是一種注重對影片進行藝術處理和調色剪輯的方式,旨在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影片風格,從而有效提升微紀錄片的吸引力。首先,通過調整影片的色彩、明暗和色調,改變影像的氛圍和情感??梢赃\用藍調、暖調、冷調等不同的色調風格來營造出特定的情緒和感覺。而使用不同的濾鏡效果可以改變影像的質感和風格。例如,黑白濾鏡可以賦予影片一種復古或經典的感覺,模糊濾鏡可以給影片增加一種夢幻和迷離的效果。倒放和慢動作的運用可以使影片產生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倒放可以創造出奇特和反轉的視覺效果,慢動作可以突出影片中的細節和情感。同時,快速剪輯和跳躍式剪輯可以增強影片的緊湊感和刺激感。通過快速切換鏡頭或跳躍式的剪輯方式,影片呈現出快節奏和節奏感強烈的風格[10]。此外,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和特效技術,可以為影片增加各種藝術化的效果。例如,添加光芒、粒子、模糊等特效,或者運用分屏、鏡像等圖像處理方式,為影片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6]。對于文字和字幕的設計來說,可以運用不同的字體、樣式和運動效果,為影片帶來視覺上的豐富和吸引力。通過文字的交錯、出現、消失等方式,可以突出影片中的關鍵信息和觀點。上述幾種是當前廣泛應用的風格化剪輯技術,利用這些技術可以為微紀錄片創造出獨特的影片風格,提升觀影體驗和藝術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這些技術時要尊重原始素材的真實性和故事性,確保風格化剪輯能夠更好地與紀錄片的主題和情感相契合[11]。
綜上所述,自媒體時代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電視臺不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諸多發展機遇。對微紀錄片創作來說,電視臺應當主動去了解自媒體環境下的各種變化,深入分析受眾需求的變化,然后圍繞這些變化去開展微紀錄片創作,通過深入基層挖掘新鮮素材、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視聽效果、圍繞自媒體特征創新影像語言、推進后期風格化剪輯,真正創作出能夠打動受眾的微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