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玉 楊會舉 盧玉陽 趙允陽 張 苗 孫浩格
混合痔作為肛腸疾患中最常見的病種之一,主要表現為便血、痔核突出、肛門異物感、肛門瘙癢或疼痛等,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且術后易導致創面愈合緩慢等諸多并發癥[2]。傷必有瘀,術后極易造成患者局部創面形成瘀阻脈絡的現象,甚至會導致慢性創面的發生[3]。中藥熏洗具有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等特點,通過熏洗方中的藥物及有效藥理成分作用于術后肛緣局部,具有一定的斂瘡生肌、清熱解毒、抗炎抑菌、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4]。
1.1 文獻選取通過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VIP)數據庫進行檢索,以題名、主題詞、關鍵詞作為檢索入口,檢索關鍵詞為“中藥熏洗or坐浴”AND“混合痔術后”AND“創面愈合or恢復or修復”,檢索時間為2002年1月—2022年6月。
1.2 納入標準①文獻符合中西醫對于混合痔的診斷;②具備完整的中藥藥方;③臨床研究型文章并以中藥熏洗組為試驗對象;④辨證加減藥方時,只記錄其基礎方。
1.3 排除標準①個案報道、基礎實驗、經驗總結等相關綜述類文章;②未明確混合痔的中西醫診斷;③多個平臺重復發表。
1.4 數據錄入與數據規范由3名人員將篩選出符合要求的102首方劑錄入到Excel 2017中,建立數據庫,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5]將收集到的中藥進行統一規范,如將“醋元胡”或“元胡”規范為“延胡索”,“樸硝”規范為“芒硝”。
1.5 數據分析首先進入中醫傳承計算平臺軟件,對錄入方劑進行藥物頻次統計、四氣五味、性味歸經歸納分析。然后運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軟件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再運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1.0 軟件對高頻中藥數據進行聚類分析。
2.1 文獻檢索CNKI檢索出276篇文獻,萬方檢索出420篇,VIP檢索出31篇,通過篩選,最終本次研究納入文獻125篇,整合文獻中相同方藥,最終將102 首處方納入本次研究。
2.2 高頻中藥統計分析102首處方中納入中藥152味,總用藥頻次為958次,頻次≥10次的中藥共 28 味,前 10味頻率最高者分別為苦參、黃柏、五倍子、芒硝、蒲公英、大黃、蒼術、金銀花、甘草、當歸。見表1。

表1 中藥熏洗高頻中藥用藥情況(頻數≥10)
2.3 四氣五味分析經數據統計,促進創面愈合的熏洗用藥中,多以寒性(557次)、溫性(223次)、平性(78次)為主,涼性(7次)藥物次之;以苦味(597次)、辛味(259次)、甘味(213次)為主,酸味(109次)、咸味(62次)藥物次之。見表2。

表2 中藥熏洗促進術后創面愈合用藥的四氣五味分析
2.4 歸經功效分析102首處方藥物歸經涉及12條經脈,排名前5的主要經脈為肝經(447次)、胃經(367次)、大腸經(317次)、心經(272次)、脾經(271次);主要涉及18類功效,頻次排名前5的功效為清熱類(336次)、活血化瘀類(82次)、瀉下類(78次)、收澀類(61次)、補虛類(58次)。
2.5 關聯規則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強鏈的下限為30,弱鏈的上限為10,構建藥物關聯規則可視化網絡圖。見圖1。使用Apriori算法進一步挖掘,得到2味藥關聯規則13條,3味藥關聯規則15條。見表3、表4。

注:連線粗細代表關聯程度多少。

表3 高頻藥物二階關聯規則分析(支持度≥20)

表4 高頻藥物三階關聯規則分析(支持度≥25)
2.6 聚類分析將頻次≥10次的藥物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得到5個聚類方,C1處方:防風、地榆、側柏葉、蒼術、甘草;C2處方:花椒、白鮮皮、白及、赤芍、白芷、當歸、乳香;C3處方:黃柏、黃芩、金銀花、紅花、桃仁;C4處方:五倍子、苦參、蒲公英、虎杖、地膚子、蛇床子;C5處方:大黃、馬齒莧、芒硝、冰片、明礬。
混合痔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調查研究顯示[6]:肛門直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其中混合痔發病率最高,占肛腸疾病總人數的87.25%。《金匱要略》曰:“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寒、熱皆可誘發痔疾,因此治療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為治則[7]。中醫研究發現使用熏洗療法有利于術后創面愈合以及緩解其他并發癥[8]。
3.1 高頻中藥頻次前5的中藥為苦參、黃柏、五倍子、芒硝、蒲公英,黃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之功效,主要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保護神經等多方面作用[9]。苦參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鎮痛的作用,可很好地抑制大腸桿菌、真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具有增加創面中巨噬細胞數量、促進淋巴細胞生成和釋放創面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等效果[10]。五倍子可止血、收濕斂瘡,具有抗菌、止血、抗炎、促進傷口愈合、抗氧化等多種作用。芒硝具有抗炎等作用[11]。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具有抗炎、抑菌、增強免疫力等作用[12]。
3.2 四氣五味從四氣五味的統計上看,寒性藥物頻次為557次,占據總頻率的64.39%,溫性藥物使用頻次為223次,占據總頻率的25.78%,這是溫藥反佐寒涼藥,防止格拒特點的一大體現[13]。混合痔術后創面為刀刃創傷,以致氣滯血瘀、瘀而化熱、濕熱瘀滯,從而造成肛門創面難愈[14],方中苦、辛、甘味藥使用頻率相對較高,苦能泄,一方面可使局部清熱燥濕、通絡散瘀;另一方面可通泄腸道,使糟粕適時排出,減少創面范圍內污染,加快創面恢復。辛能散,可發散藥力,也助行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行則創面而愈。甘能補、緩、和,有助局部氣血陰陽達到一定的平衡,達到促愈的目的[15]。
3.3 歸經功效所涉及的中藥歸經主要以肝、胃、大腸經為主,生理上足厥陰肝經結陰器,繞后陰,病理上肝經濕熱可循經下注,阻于肛門,故應清肝經濕熱,且肝主藏血,具有調節血量的作用,因此疏通局部經絡,調暢局部氣血更易修復局部創面;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充盈則肌肉可生,皮毛可長[16]。肛門為大腸之末端,大腸經絡疏通對于肛門局部創面的修復亦有莫大的關系。所涉及中藥主要以清熱藥為主,累積頻率達到37.97%,該類藥物具有抗炎、解熱、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抗腫瘤等功效[17]。
3.4 關聯規則從關聯規則的分析中顯示,支持度較高的2味中藥組合主要為苦參→黃柏、黃柏→大黃、黃柏→蒼術,支持度較高的3味中藥組合為黃柏→芒硝+苦參、苦參→芒硝+黃柏、苦參→蒲公英+黃柏,關聯規則頻率最高的藥物依然是苦參、黃柏、芒硝、蒲公英、蒼術等,這與高頻藥物結果基本吻合,說明本次研究結果基本可靠。
3.5 聚類分析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得到新處方5組,C1處方具有涼血止血、祛風燥濕之功,對于血熱妄行、風濕相搏之創面有良好的修復效果;C2處方具有活血化瘀、收澀補虛之功,對于術后正氣不足、氣滯血瘀之創面起到良好的作用;C3處方具有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的功效,對于濕熱蘊結、血瘀不行之創面有效;C4處方可增強清熱利濕、收澀燥濕之效,針對表虛不固、濕熱侵襲之創面效果最佳;C5處方可增強清熱瀉下、涼血解毒之功,尤以熱毒熾盛、瘀滯難行之證的創面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通過數據挖掘,在一定的程度上歸納了中藥熏洗促進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的用藥規律,總結出清熱燥濕為主要治則,輔以收澀補虛、活血化瘀、涼血止血,可為臨床中更好地優化混合痔術后熏洗藥物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