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鄧建華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是當前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病死率均位于所有惡性腫瘤前列。肺癌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不良生活習慣、家族史、有害物質接觸、長期肺部慢性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但由于肺癌早期并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多數患者僅表現為咳嗽、低熱、胸悶脹痛等,患者對肺癌的知曉率較低[1,2],多數患者發現時已處于疾病中晚期,給治療帶來了一定難度。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肺癌的發病率仍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近20年內,肺癌確診患者呈逐年增長趨勢,研究預計未來肺癌的病死率仍將呈現持續升高趨勢,這給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及居民生命健康帶來了極大挑戰[3,4]。目前,臨床尚無根治肺癌的方法,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各療法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其不良反應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痛苦,特別是術后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加之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多數肺癌術后患者發生焦慮、抑郁情緒,降低生存期質量,甚至產生自殺念頭,嚴重威脅術后生命健康[5,6]。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改變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臨床開始更多關注腫瘤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通過多手段干預,旨在提高術后生存期的生活質量和術后治療依從性[7]。中醫藥作為中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衛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惡性腫瘤的術后輔助治療中,通過辨證論治、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癥狀,延長總生存期,特別是中和醫派,對腫瘤的防治具有獨到見解,強調陰陽平衡的重要性,善于調氣、平升降、衡出入,在腫瘤的治療和術后發揮了重要作用[8,9]。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國醫大師孫光榮益氣活血安神方對肺癌術后焦慮的作用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肺癌術后焦慮抑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男22例,女27例;年齡35~60歲,平均(47.69±5.58)歲;肺癌分期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18例,Ⅳ期:2例。試驗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35~60歲,平均(46.24±4.93)歲;肺癌分期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18例,Ⅳ期:3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手術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預計生存期≥3個月;卡氏評分(KPS)≥60 分;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合并其他軀體性疾病;有焦慮病史;對酒精或藥物依賴;入組前2周內接受過相關治療。
1.4 方法
1.4.1 對照組常規術后護理。①成立護理小組,由1名副高級以上職稱及3名中級職稱護理人員組成術后抗焦慮護理小組,由本科室醫師及護士長對護理小組進行系統化培訓,包括肺癌的相關知識、肺癌術后放化療注意事項等。②護理查房,每天保證護理查房3次,保持病房通風、無異味,溫度適宜,冬季注意保暖,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以往成功治療的案例,打消患者對疾病和術后治療的過度擔憂;遵照醫囑予以患者止痛藥、止吐藥等,指導患者服藥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家屬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和身體不適。③心理護理,采用正念減壓療法,包括正念認知、呼吸冥想、感知訓練、軀體掃描、聲音冥想、總結練習、正念分享等過程,上述過程循序漸進,逐步完成。共護理4周。
1.4.2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安神方。藥用西洋參7 g,生黃芪7 g,紫丹參7 g,酸棗仁15 g,云茯神12 g,龍眼肉10 g,知母10 g,川芎 6 g,郁金10 g,生甘草5 g。水煎400 ml,200 ml/次,早晚飯后溫服,干預4周。
1.5 觀察指標①不良情緒。焦慮參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14(HAMA-14)評分[10],抑郁參照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HAMD-17)評分[11]。其中HAMA-14評分包括焦慮心境、緊張、認知功能、軀體性焦慮、自主神經系統癥狀等14個評分項目,每項根據嚴重程度分別賦予0~4分,總分0~56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HAMD-17包括焦慮軀體化、體質量、認知障礙等7個因子,總分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②生活質量。參照生活質量調查表肺癌13(QLQ-LC13)評分[12],包括30個條目,其中29、30條分7個等級,其余問題分4個等級,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低。③滿意度。參照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病房環境、護理人員知識儲備、護理技能等10個打分項目,每個10分,非常滿意:100分;一般:80~90分;不滿意:≤7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不良情緒比較護理后,2組HAMA-14評分、HAMD-17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患者HAMA-14評分比較 (分,

表2 2組患者HAMA-17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后,2組QLQ-LC13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QLQ-LC13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后,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肺癌作為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由于目前肺癌尚無根治之法,加之患者對病情的不了解,患者對肺癌及肺癌的治療充滿了恐懼情緒,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為2年,患者中超過84.0%存在抑郁情緒,超過88.0%存在焦慮情緒,焦慮、抑郁情緒共同存在者比例超過80.0%,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對活動失去興趣、精力下降、食欲和睡眠障礙、自殺企圖等,嚴重影響其認知功能,并加重臨床癥狀,嚴重影響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調查發現,肺癌合并不良情緒的發生與患者性別、經濟收入、婚姻狀況、社會支持、化療周期等多種因素有關,發病因素復雜多變,而上述因素均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足見肺癌合并不良情緒治療的難度之大[13,14]。
目前,針對肺癌術后合并不良情緒的干預臨床尚缺乏統一標準,一般采用心理支持治療、運動療法、健康教育、情緒管理等進行干預,特別是心理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生存期生活質量[15,16]。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和心理干預的方式,其中正念減壓療法是心理護理的常用方式之一,通過指導患者自我控制、專注訓練等,起到放松身心,緩解負面情緒的作用,但由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較重,單一的干預方式存在起效慢、效果不持久等不足,臨床仍在不斷探索新的干預方式。
近年來,中醫護理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深受廣泛患者信賴。根據臨床表現,肺癌術后焦慮、抑郁可歸屬于“郁證”范疇,是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易怒喜哭,或喉中有異物感等。中醫關于該病的認識歷史悠久,如《靈樞·本神》記載:“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素問·舉痛論》言:“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中醫認為此病的病因主要為情志失調,因刺激過于持久,導致機體調節能力失常,氣機郁滯,這與肺癌術后患者憂思竭慮的心境基本一致,但由于郁證發生于肺癌之后,故臨床不能單考慮某一個因素。調查發現,肺癌患者抑郁與肺癌的中醫證型密切相關,肺癌細胞長期存在于體內,形成伏邪,耗傷津液,加之手術為金刃之傷,影響機體氣血運行,化療藥物屬于“藥毒”范疇,亦可殺滅正常細胞,由此可見,肺癌從發生到治療都是一個耗傷正氣的過程,患者普遍存在正氣不足的狀態,導致陰虛內熱,熱擾心神,加之術后情志不暢,肝氣郁滯,肝郁抑脾,影響脾胃運化,氣血生化乏源,心脾失養,心病及腎,則心腎不交,發為焦慮、抑郁[17,18]。
基于上述認識,本研究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孫光榮教授名方——益氣活血安神方進行干預。孫老善用參、芪為君藥,故方中黃芪、丹參、西洋參共為君藥,生黃芪健脾補中、益衛固表,紫丹參活血調經、除煩安神,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三者共用能補中益氣,具益氣、養陰雙重功能,符合肺癌患者氣陰兩虛的基本病機。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云茯神寧心安神,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三者組合具有安神之功效,共為臣藥。知母滋陰潤燥、清熱除煩,川芎調肝血而疏肝氣,與酸棗仁相伍,辛散與酸收并用,補血與行血結合,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三者組合具有滋陰疏肝之功效,為佐藥。配用甘草為使藥,和中緩急,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益氣、活血、安神之功效,從整體上調整臟腑功能,改善機體平衡,生發正氣,扶正祛邪。
HAMA-14評分、HAMD-17評分是臨床常用的評價焦慮、抑郁的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為干預效果的參考指標。護理后,試驗組HAMA-14評分、HAMD-17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益氣活血安神方在緩解不良情緒方面具有顯著成效。QLQ-LC13評分是針對肺癌患者生存期質量而制定的專門量表,可以綜合反映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變化,本研究試驗組QLQ-LC13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經過中醫藥干預,患者對中醫護理充滿信任,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這對后續治療和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