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關節病,主要是以膝關節疼痛、屈伸運動受限等癥狀為臨床表現,且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若患者未能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會引發關節強直、畸形,從而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2]。現階段,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主要采用西醫藥物(雙醋瑞因、塞來昔布),雖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但臨床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高[3]。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應歸屬于“膝痹”范疇,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肝腎氣血衰少,使得寒、風、濕邪乘虛而至,主要證型為肝腎虧虛,因此臨床治療以補益肝腎、通痹止痛等為原則[4]。益腎祛痹湯主要由牛膝、杜仲等中藥材組成,不僅可發揮補肝益腎、祛風除濕的功效,還具有標本兼治、安全性高等優勢,臨床常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患者治療中,且現已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益腎祛痹湯對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疼痛程度及骨代謝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尋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河南省鄢陵縣中醫院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89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4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28例;年齡46~78歲,平均(60.43±8.85)歲;病程2~10年,平均(5.12±1.46)年;病位:左膝9例,右膝25例,雙膝10例。試驗組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齡45~77歲,平均(60.48±8.86)歲;病程2~11年,平均(5.15±1.47)年;病位:左膝8例,右膝26例,雙膝1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骨科疾病診療指南》[5]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相關標準;中醫診斷符合《膝骨關節炎中醫診療指南(2020年版)》[6]中關于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的相關內容。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與前述中西醫標準相符者;近期未接受相關治療者;膝關節伴有疼痛、腫脹等癥狀,且處于發作期者;依從性較好者。排除標準:需行膝關節置換術者;嚴重滑膜炎者;因其他原因(如創傷等)導致的關節炎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塞來昔布膠囊(北京亞寶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223018,規格:0.1 g)口服,0.1 g/次,2次/d;同時口服雙醋瑞因膠囊[TRB Pharma S.A.(阿根廷),國藥準字 HJ20150130,規格:50 mg]口服,50 mg/次,2次/d。若疼痛癥狀得以緩解,則停用塞來昔布膠囊,僅繼續使用雙醋瑞因膠囊。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益腎祛痹湯治療,組方:續斷、威靈仙、當歸、地龍、炙甘草、狗脊、獨活、川芎、杜仲、羌活、炙沒藥、黨參各10 g,牛膝、黃芪、桃仁、紅花、熟地黃、淫羊藿各15 g,水蛭、秦艽各5 g,以上藥材加水煎至400 ml,200 ml/次,2次/d。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4周為1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膝骨關節炎嚴重性指數(Lequesne指數)評分[7]、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評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8周,使用Lequesne指數評分、VAS評分,評估2組患者病情程度和功能狀態及疼痛嚴重程度,其中VAS評分總分0~10分,疼痛越嚴重,得分越高;Lequesne指數評分總分范圍1~24分,病情程度和功能狀態越嚴重,得分越高。骨代謝: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取2組患者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5 cm,取血清,血清骨保護素(OPG)、骨鈣素(BGP)水平檢測使用放射免疫法,血清骨堿性磷酸酶(BALP)水平檢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炎癥介質: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2組患者采血、血清制備方法同上,血清環氧合酶(COX-2)、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IMP-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檢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1.4.3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8周后,依據《中成藥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應用指南(2020年)》[9]中的相關標準,評估2組患者臨床療效,其中,痊愈:X射線顯示正常,膝關節癥狀(腫脹、疼痛等)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顯效:X射線顯示顯著改善,膝關節癥狀(腫脹、疼痛等)顯著好轉,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X射線顯示好轉,膝關節癥狀(腫脹、疼痛等)改善,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X射線顯示無改變,關節活動、膝關節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惡化。總有效率=1-無效率。

2.1 臨床療效治療8周后,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Lequesne指數評分及VAS評分Lequesne指數評分、VAS評分在治療4周、8周后逐漸降低,2組患者治療4周、8周后相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Lequesne指數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
2.3 骨代謝指標2組患者血清BGP、OPG、BALP在治療8周后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比較 (例,
2.4 炎癥介質指標2組患者血清IL-6、COX-2水平在治療8周后比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水平更低;2組患者血清TIMP-1水平在治療8周后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炎癥介質指標比較 (例,
膝骨關節炎主要是由于年齡增長、創傷、體重超重等因素,導致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及骨質增生,使得膝關節功能降低,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雙醋瑞因膠囊、塞來昔布膠囊作為膝骨關節炎治療常用的藥物方案,聯合應用可通過誘導軟骨生成,發揮止痛、抗炎等作用,進而改善骨關節功能,延緩病程,但在其應用中發現,部分患者的病情易反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10]。
中醫學認為膝骨關節炎病位雖在膝,但其發病根本為肝腎虧虛,而致寒濕瘀滯,主要是因久病勞傷、人至中年等原因導致機體肝腎、精血不足,使得筋肉不堅、筋脈失養,久病不治,造成氣血壅滯,不通則痛,進而產生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及骨質增生而發病。益腎祛痹湯中,續斷可行續筋骨、補肝腎、調血脈等功效;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當歸可行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地龍可行通絡除痹、清熱平肝等功效;炙甘草可行益氣滋陰、通陽復脈等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等功效;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等功效;淫羊藿具有補腎陽、祛風除濕等功效;狗脊可行補肝腎、強腰膝等功效;獨活可行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等功效;羌活可行祛風祛濕、止痛等功效;炙沒藥可行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黨參可行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等功效;牛膝具有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等功效;黃芪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水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川芎可行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功效;杜仲可行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等功效;秦艽具有祛濕止痛、清肝祛風舒筋等功效,以上諸藥聯用可行補益肝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2組患者治療4周、8周后,Lequesne指數評分、VAS評分相比,觀察組更低;血清IL-6、COX-2在2組患者治療8周后相比,觀察組水平更低;血清TIMP-1在2組患者治療8周后相比,觀察組水平更高,表明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益腎祛痹湯治療,可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改善關節功能,抑制炎癥反應,提升臨床療效,與李志敏等[11]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血清BGP主要是由成骨細胞合成并分泌,可用于反映成骨細胞的活動狀態,其水平升高可提示機體骨代謝改善,患者病情好轉;血清OPG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骨轉換標志物之一,其水平降低可提示機體骨代謝紊亂,病情惡化;血清BALP主要是由成骨細胞合成、釋放,可作為反映機體骨代謝狀態的敏感指標,其水平降低可提示機體骨代謝發生紊亂,進而造成病情加劇。現代藥理學表明,黃芪中的黃芪甲苷可通過增加軟骨細胞活力的途徑進行調節機體骨代謝,修復軟骨,從而有利于病情恢復[12]。續斷中的皂苷提取物可通過促進成骨細胞的增殖、提高礦化結節形成數量、加快堿性磷酸酶表達等途徑,參與調節骨代謝過程,進而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關節功能[13]。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BGP、OPG、BALP在2組患者治療8周后相比,觀察組水平更高,表明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益腎祛痹湯治療,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骨代謝,與李向軍等[1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益腎祛痹湯治療,可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改善關節功能及骨代謝,抑制炎癥反應,提升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后期應用及推廣。但本研究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樣本量少、中心單一等。基于此,臨床可納入更多的樣本量,進行更深入、多中心的研究,為臨床上應用益腎祛痹湯治療肝腎虧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