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施 思 孫 紅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后背肋骨邊緣以下、臀橫紋以上區域的疼痛,發作時患者可感覺到肌肉緊張甚至局部僵硬,也可伴有大腿部位的牽涉痛。隨著疾病的發展,進一步導致肌肉痙攣、肌纖維萎縮與粘連,最終因肌張力過高而擠壓血管,在查體時可在椎旁肌觸及條索樣或結節樣改變。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炎癥細胞因子或氧化應激作用等化學性因素、腰椎不穩定和脊柱肌肉力量減弱等機械性因素,以及對工作滿意度、勞動負荷強度、教育程度等社會心理因素有關[1]。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式,對比了藥物治療與中醫外治法雷火灸和李氏砭法治療NLBP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就診于南通市中醫院并確診為NLBP的患者105例,按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雷火灸組與李氏砭法組,每組35例。研究過程中,藥物治療組因患者出差、改用其他藥物治療,造成病例脫落共3例;雷火灸組和李氏砭法組因患者改用其他外治法,未能按療程治療,各脫落2例。最終藥物治療組: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48.20±10.10)歲;病程(6.17±2.31)個月。雷火灸組:男13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15±8.72)歲;病程(7.04±1.05)個月。李氏砭法組: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齡(50.11±9.03)歲;病程(7.28±2.11)個月。3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篩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北美脊柱協會頒布的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西醫診斷標準[2]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腰痛”的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思維正常,能夠描述病癥與疼痛程度;③沒有皮膚疾病,治療部位皮膚無破潰、無硬結等。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剔除標準:①研究期間自行終止治療;②研究期間,服用其他藥物;③研究期間,改用其他外治法進行治療。
1.3 方法
1.3.1 藥物治療組服用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8149376,規格:200 mg×6粒)200 mg/次,1次/d,服藥4周為1個療程。
1.3.2 雷火灸組使用雷火灸條(重慶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研究所,批號:22061021,規格:25 g×3支),點燃后放于木質灸盒中,在患者腎俞、大腸俞及其他痛處進行施灸。每周3次,每次30 min,4周為1個療程。
1.3.3 李氏砭法組囑患者身體放松,取坐位,暴露刮拭部位皮膚,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和保暖。使用李氏砭法專用銅砭和刮痧油進行刮拭:①刮拭大椎、大杼、膏肓與神堂;②刮拭大椎至12胸椎段的督脈、膀胱經,重點刮拭肝俞。③刮拭第1腰椎至骶尾部的腰背肌,刮拭范圍擴大至腋中線,過程中重點刮拭腎的投影區、腎俞、阿是穴、大腸俞與腰陽關。④向下刮拭膀胱經大腿段,重刮委中和阿是穴。⑤足背涂抹少量刮痧油,將刮板放平,在皮膚上打圈摩拭以排出黑痧。刮痧后飲用溫水,4 h內不洗澡。每次刮痧間隔3~5 d,痧退后再行下次刮拭,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中醫證候積分將主癥和次癥根據無、輕、中、重程度進行賦分(0、1、2、3分),舌象脈象異常分別記1分。
1.4.2 腰部疼痛程度采用NRS疼痛評分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4.3 腰椎功能障礙程度采用RMDQ功能障礙調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包括下腰痛患者的行走、站立、彎腰、翻身、穿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回答“是”得1分、“否”不得分,總分累計在0~24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2.1 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較,3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李氏砭法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優于藥物治療組和雷火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NRS疼痛評分與RMDQ功能障礙評分與治療前比較,3組患者的NRS疼痛評分、RMDQ功能障礙評分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李氏砭法組的NRS疼痛評分、RMDQ功能障礙評分優于藥物治療組和雷火灸組。見表2。

表2 3組患者NRS疼痛評分與RMDQ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分,
腰痛是生活中常見的癥狀,研究顯示84%的人群有過腰痛經歷,其中7.6%~37%表現為下腰痛,而下腰痛的患者中又以NLBP多見,達85%以上[4]。西醫針對NLBP的治療多以藥物為主,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以及肌松劑等,但是藥物治療往往不良反應大,對胃腸道和心血管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5]。2019年中國疼痛協會(CASP)發布的有關于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評估和治療的共識提到,NLBP的治療方法還有物理因子療法、運動療法和中醫藥療法[6]。物理因子療法和運動療法是通過增強核心肌肉力量、恢復腰椎穩定性,達到緩解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的作用,但其療程長、費用高、起效慢;中醫傳統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優勢,方式多樣,療程較短,近遠期效果較好[7]。NLBP屬中醫學“腰痛”范疇。外感風寒濕邪,邪氣收引凝滯,阻塞經脈;勞力損傷,血不循經,瘀血阻絡;稟賦不足、腎虛精虧,腰府失養,多種因素導致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治療當疏經通絡、活血化瘀。
研究中,雷火灸組和李氏砭法組對NLBP的治療效果均優于藥物治療組。雷火灸相較于普通的艾灸,火力更足,灸療時的最高溫度可達240 ℃,熱力能夠有效充盈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此外,雷火灸的灸條由多種名貴中藥組成,其中乳香、沒藥可以活血舒筋、消腫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桂枝溫經通脈、利關節、補中益氣等。灸療時,病灶周圍可形成高濃度藥區,在強大的熱力作用下,使藥物迅速滲透到組織深部,有助于NLBP患者活血逐痹、溫經散寒止痛。
與雷火灸相比,李氏砭法治療效果更甚。李氏砭法是使用銅砭進行刮痧的一種中醫外治法,它的治療目的是疏通經絡,調補臟腑。銅作為金屬,除了質地厚重,穿透力強,能夠有效疏通經絡外,還具有導熱快、散熱慢的特性,隨著銅砭在皮膚上有節律地刮拭,入脈之氣也變得溫煦有力,更有利于化解瘀結。研究中,實施李氏砭法時,首先對大椎、大杼、膏肓和神堂進行刮拭,幫助患者提升陽氣,滋陰安神。隨后刮拭督脈、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而陽氣是臟腑和氣血活動的根本動力;足太陽膀胱經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其為三陽之首,外感病傳變,首犯太陽,當“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8]。通過對督脈、膀胱經的疏通,可以使氣血流注不息,以濡養四肢百骸,還可將風寒濕邪排出體外。第三步,大范圍刮拭腰骶部與大腿側:以上均是NLBP累及部位,觸診可見肌肉緊張,甚至局部僵硬,研究中通過徐而和的手法,不快不慢、不急不躁,使所造之氣得之于心而應于手,透皮入骨、直達病灶,掃除一切邪氣所在。過程中,還對重點穴位重點刮拭:肝主藏血,血可濡潤經脈;腎為命火之源、元氣之根,可推動五臟六腑的運轉、促進新陳代謝;重刮肝俞、腎俞與腎的投影區,旨在通過調整臟腑氣血,恢復腰椎功能。大腸俞與腰陽關位于腰背部肌肉和韌帶之間,下方布有第三、第四腰神經和動、靜脈叢,通過刮拭刺激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阿是穴多位于病灶附近,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最佳刺激點。“腰背委中求”,說明委中是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綜上,李氏砭法通過點-線-面,對經絡、病變部位和重點穴位進行全方位的干預和治療,效果更甚。研究的最后是四井排毒:疏通督脈、膀胱經后,毒素下行匯聚到腳,此時,使用刮板在足背打圈摩拭,便能將黑痧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法為李氏砭法之獨創。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NRS疼痛評分和RMDQ功能障礙評分均下降,說明3種方法對于NLBP的治療均有一定的效果;而李氏砭法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NRS疼痛評分、RMDQ功能障礙評分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與雷火灸組,表明李氏砭法更能有效改善NLBP患者的癥狀、體征,緩解疾病造成的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