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運 孟 琳 朱煒楷 王承明
圍絕經期是女性必經的生理階段,在此期間失眠的發(fā)病率可達40%~60%[1],嚴重影響圍絕經期女性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2],也會引起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損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時失眠也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3],長期失眠使患者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大大提高。因而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現(xiàn)實意義。筆者采用眼針結合靳三針治療圍絕經期失眠,臨床療效較好,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1月—2023年3月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圍絕經期失眠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0例,年齡47~55歲,平均(51.97±2.09)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平均(2.40±2.95)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1例,高中及以下19例;職業(yè)類型:腦力勞動者13例,體力勞動者17例;患有輕度焦慮抑郁者15例,無焦慮抑郁者15例。對照組30例,年齡47~55歲,平均(52.03±2.4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0年,平均(1.58±2.13)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2例,高中及以下18例;職業(yè)類型:腦力勞動者14例,體力勞動者16例;患有輕度焦慮抑郁者14例,無焦慮抑郁者1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篩選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婦科學》[4]中關于“絕經前后諸證”的診斷標準,結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不寐”的診斷標準,制定如下:①年齡45~55周歲;②絕經或月經紊亂,伴情緒不寧、潮熱汗出、心悸頭暈等癥狀;③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④睡眠障礙持續(xù)1個月以上,且每周3次以上。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①陰虛火旺證: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②心脾兩虛證:多夢易醒,或朦朧不實,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弱;③心虛膽怯證:夜寐多夢易驚,心悸膽怯。舌淡,苔薄,脈弦細;④肝郁化火證: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⑤痰熱內擾證:睡眠不安,心煩懊惱,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或滑數(shù)[5]。
1.2.3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6]有關“絕經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同時結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7]中 “失眠”的診斷標準,制定如下:①年齡45~55周歲;②月經紊亂3個月以上或月經停閉3個月至1年,并具有典型的圍絕經期癥狀,如烘熱汗出、急躁易怒等癥;③具有睡眠障礙,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多夢、早醒、醒后不適感等癥狀;④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持續(xù)1個月以上。
1.2.4 納入標準①同時符合中醫(yī)“絕經前后諸證”“不寐”以及西醫(yī)“絕經綜合征”“失眠”診斷標準;②經漢密爾頓焦慮(HAMA)、抑郁(HAMD-24)評定量表檢查,除外中重度焦慮、抑郁狀態(tài)(HAMA≤17分、HAMD-24≤20分);③近1個月內未服用治療失眠的中藥、西藥;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項研究。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治療組:眼針療法:參照《眼針療法》[8],選取眼穴的眶外穴區(qū)帶,主穴:上焦區(qū)。配穴:陰虛火旺證加肝區(qū)、腎區(qū);肝郁化火證加肝區(qū);心脾兩虛證加心區(qū)、脾區(qū);心膽氣虛證加心區(qū)、肝區(qū);痰熱內擾證加脾區(qū)。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規(guī)格為0.25 mm×15 mm(0.5寸)的一次性不銹鋼針灸針,從穴區(qū)的一側沿皮15°斜向刺入穴區(qū)另一側,刺入真皮到達皮下組織,不施手法,留針15 min。
靳三針療法:參照《靳三針臨證配穴法》[9],主穴:智三針(神庭、雙側本神)、手智針(勞宮、神門、內關)。配穴:陰虛火旺證加太溪、太沖;心脾兩虛證加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證加心俞、膽俞;肝郁化火證加行間、太沖;痰熱內擾證加豐隆、內庭。操作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規(guī)格為0.40 mm×30 mm(1.5寸)的一次性不銹鋼針灸針,進行常規(guī)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于雙側本神加用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選用連續(xù)密波,即頻率大于50 Hz的連續(xù)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5 d中間休息2 d,共治療1個療程。
對照組:參照《針灸治療學》[10],主穴:照海、申脈、神門、三陰交、安眠、四神聰。配穴:同靳三針療法。操作方法:得氣后,于四神聰加用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選用連續(xù)密波,余同靳三針療法。
1.3.2 觀察指標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估患者的睡眠情況,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隨訪進行評測。該量表包括6個項目(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每個項目的分值為0~3分,各項目得分之和為PSQI總分,范圍在0~18分。
1.3.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1]作為療效的評判標準: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時間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但總睡眠時間不足6 h;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到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癥狀無明顯改變或反而加重??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29/30),對照組為86.67%(26/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PSQI各項評分及總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PSQI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中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及總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隨訪,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中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評分未明顯降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其余PSQI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各項評分降低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SQI各項評分及總分比較 (分,
圍絕經期失眠,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絕經前后諸證、不寐”等范疇,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睡眠為腦所主的理論,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王宏翰則提出知覺和睡眠皆由腦所主的生理病理觀,這是中醫(yī)學上第一個認為知覺和睡眠由腦所主的理論。王清任則認為腦與五臟、五官均有密切關系,明確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的觀點。這使得醫(yī)家對心腦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開始重視從腦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和治療,包括不寐在內的精神神志疾病,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12]。
眼針療法是由遼寧中醫(yī)藥大學的彭靜山教授創(chuàng)立的,是指在眼眶周圍的特定穴區(qū)進行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微針療法。眼針療法操作簡單、取穴少、安全有效、易于接受,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因其核心理論是“眼針八區(qū)十三穴絡腦通臟腑”[13],且眼區(qū)與腦部聯(lián)系密切,所以在治療中醫(yī)腦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尤其治療神經系統(tǒng)及精神疾病療效顯著。
靳三針療法由靳瑞教授創(chuàng)立,以“三針為主,辨證配穴”為特點,以腦病為主要治療方向,以陰陽辨證主腦病及分經辨證為特點,并注重調神治神[14]。目前,靳三針療法在臨床各科疾病中均有應用,尤以腦病為主。而臨床研究顯示,其治療失眠療效顯著[15],且取穴簡單、安全可靠。所以,可以將其與眼針結合起來,以從腦論治為主,結合臟腑辨證來治療圍絕經期失眠。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療效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PSQI評分方面,治療后,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而且治療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評分的降低效果更顯著;在1個月隨訪時,對照組在維持睡眠效率、改善睡眠障礙、改善日間功能障礙方面療效欠佳,與之相比,治療組可較好的維持患者睡眠情況,各項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更優(yōu)的近、中期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