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曄,樊美杉
(西北大學a.圖書館;b.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600)
在大眾傳統觀念中,“絲綢之路”就是張騫出使西域走過的痕跡,但縱觀歷史的發展,這條古道只是古代文明之路上的一段歷史。林梅村在《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中明確對“絲綢之路”有了定義:“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1]。而中國又是世界上巖畫文化遺產最為密集的國家之一,巖畫遍及全國28個省(區)的100多個縣區(市)。
中國巖畫系統又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受地域、環境、氣候、歷史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巖畫內容、分布區域、刻畫方式等方面不同的特點。北方巖畫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青海、黑龍江等省區,綿延千里,氣勢磅礴。北方巖畫是由各族先民和東胡、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通過磨制、敲鑿、線刻等技法制作而成,反映了他們游牧、狩獵等生活場景,突顯出稚拙、粗獷、簡潔、明快的藝術特征。
在北方彩繪巖畫中,內蒙古大興安嶺彩繪巖畫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據相關專家考證,大興安嶺彩繪巖畫是罕見的中國北方最早的彩繪巖畫。該地巖畫因深藏在草原密林之中,直至2005年才被首次發現,具有規模較大、分布廣泛、題材豐富等特點,對研究在該地區生活的各族先民們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因此,本文選擇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彩繪巖畫作為北方草原彩繪巖畫的典型,結合當下數字人文技術,從數字化保護的新趨勢、新功能、新路徑等方面展開分析與討論,對彩繪巖畫保護的具體路徑進行思考與探索。
絲綢之路的前身就是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最初形成于公元前5 世紀前后,它產生的主要背景是與長期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俗以及東西不同部落之間的紛爭是密不可分的[2]。歷史上,各族先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在眾多文化遺存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高山密林里的彩繪巖畫。
彩繪巖畫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數量少、分布廣、色彩鮮明、研究價值高等特征而聞名。2021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向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發出賀信,他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必須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彩繪巖畫的數字化保護迫在眉睫。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彩繪巖畫的保護范圍逐步擴大,不僅包括地域,還包括內容。當下,彩繪巖畫保護的范圍和內容逐漸向更廣泛的方向延伸。
一方面,彩繪巖畫的保護范圍向更多地區和類型擴大。傳統彩繪巖畫的保護主要是集中在特定地區或特定類型的彩繪巖畫上,如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等。然而,隨著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的提升和技術手段的進步,人們對彩繪巖畫的保護開始向更廣泛的地區和更多類型的巖畫進行關注和介入,包括草原地區、叢林地帶以及其他一些尚未被充分發掘和保護的地區。例如,內蒙古大興安嶺巖畫有12 余處,巖畫單體形象超3000幅。與其他地區巖畫相較而言,該地區的先民們對彩繪巖畫創作地點的選擇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3]。但由于長時期暴曬、風蝕、水侵以及無人問津,許多彩繪巖畫單體形象已模糊不清,少部分已無法辨認,故亟待對這類彩繪巖畫進行修復與保護。

圖1 阿龍山巖畫
另一方面,彩繪巖畫的保護內容向全方位拓展。傳統的彩繪巖畫保護主要集中在巖畫本身的保護和修復上,而現在,專家學者開始意識到彩繪巖畫保護需要全方位的考量,包括巖畫所在的環境、周邊的生態系統、當地的社會文化等因素。這種全方位的保護理念使得彩繪巖畫的保護內容更加綜合和全面,有助于實現對彩繪巖畫文化的長期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巖畫保護的手段也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轉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在彩繪巖畫的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激光掃描、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可以對彩繪巖畫進行精確的數字化記錄和重建,從而為其保護和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手段。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為巖畫的監測、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使得彩繪巖畫的保護手段更加智能化和前沿化。
彩繪巖畫是人類文化遺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們是迄今為止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彩繪巖畫一直處于被破壞和消失的危險之中,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近年來,彩繪巖畫的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日漸凸顯,加強彩繪巖畫保護的一系列措施也相繼出臺,不斷強調對彩繪巖畫的重視和保護。以《文物保護法》《巖畫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作為總綱領,2005年12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內蒙古自治區巖畫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詳細規定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特別是巖畫保護工作的組織管理,明確了巖畫保護的責任主體、保護措施、監督管理和處罰等方面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彩繪巖畫的保護責任和保護措施。通過建立一系列涵蓋中央到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巖畫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巖畫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步有了法律依據。

圖2 松嶺巖畫
除此之外,為了科學管理和保護巖畫,2015年,大興安嶺市委、市政府在漠河縣北極村籌建了東北三省唯一的巖畫館,填補了東北地區巖畫遺存場館建設的空白[4]。這一舉措旨在提供一個專門的場所,用于陳列、展示和研究巖畫,促進公眾對巖畫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加強對巖畫遺存的保護工作。針對大興安嶺南麓的旅游景區天臺山巖畫,同樣也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通過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投入建設巖畫觀景平臺點,有序引導游客參觀了解巖畫,進一步降低巖畫遭受人為破壞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保護天臺山巖畫的完整性和獨特價值。

圖3 交勞格道巖畫
中國巖畫的歷史近上千年,但被大量發現卻只有百年歷史,時間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年代至21 世紀初。隨著大量巖畫走入公眾視野,數量巨大、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巖畫文化遺產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關注,短時間內,巖畫旅游成為旅游業的新發展業態[5]。自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人們通過各種媒介逐漸認識到巖畫的價值,極少數人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攫取巖畫,造成巖畫數量急劇減少。另外,有些巖畫被游人踐踏,日漸殘損、模糊,再加上無休止的拓制、槌擊而加重破損。有些珍貴巖畫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風吹雨淋,自然風化日益加重,給巖畫保護帶來了難題,進而巖畫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也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巖畫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記錄了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和文明。因此,彩繪巖畫檔案信息采集對于了解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采集難度與復雜程度較高。
彩繪巖畫記錄了人類在遠古時期的生活、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同時,彩繪巖畫檔案信息采集也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人類文化遺產,用現代化技術來保護傳統藝術,將彩繪巖畫被損壞的風險進一步降低[6]。彩繪巖畫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采集和記錄這些彩繪巖畫信息,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和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拉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
在進行彩繪巖畫檔案信息采集時,首要條件是組織專業團隊,主要包括考古學家、文物保護專家、專業攝像師等。采集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保護現場環境,避免對巖畫造成損害。其次,將采集到的彩繪巖畫信息應詳細記錄并進行分類整理。主要針對其地理位置、主題、顏色、制作技術、可視程度等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區別于傳統的普通巖畫,彩繪巖畫擁有獨特的創作媒介,使用天然色彩繪制而成,具有豐富的色彩藝術,因此,在進行彩繪巖畫檔案信息采集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色彩的還原與內容的捕捉,確保彩繪巖畫的色彩不失真與高度準確。例如,內蒙古大興安嶺彩繪巖畫是未對巖石表面進行任何預處理,就直接在巖石表面繪制各式圖案的制作技法,其圖像一般呈赭紅色。這種繪圖顏料,主要是從礦物質中提煉出來,不僅能夠使巖畫經歷較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同時選擇紅顏色的顏料來作畫,也進一步反映出古代先民的色彩意識與權力象征[7]。因此在彩繪巖畫的檔案信息采集過程中,務必加強對色彩的記錄與保護,以免丟失彩繪巖畫獨有的“色彩背景”。
巖畫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保護和保存巖畫檔案是非常重要的,以確保其傳承和研究的可持續性。巖畫檔案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一個地區的文化遺產,更是保護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一環。
為了更好地保存和傳播巖畫信息,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對彩繪巖畫進行數字化記錄與檔案建立,這樣可以避免圖像的退化和損壞,是巖畫保護的重要手段。通過高分辨率攝影和三維掃描技術,可以準確地記錄彩繪巖畫的細節和特征。這樣的數字檔案可以作為原始資料的備份,以防止因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而喪失了彩繪巖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制定相關的檔案保護政策和法規,明確責任和義務。提高公眾對彩繪巖畫檔案信息保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進行相關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增強社會對彩繪巖畫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此同時,明確對彩繪巖畫遺址的保護與環境的保護,減少自然因素對彩繪巖畫造成多次損害。最后,建立完善的檔案信息存儲和備份系統,確保彩繪巖畫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圖5 奧娘河巖畫
彩繪巖畫檔案信息的保護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各國應加強合作,分享技術和經驗,共同制定保護措施和準則,以確保彩繪巖畫檔案信息得到全球范圍內的維護和保護。只有通過科學規范的采集和有效的保護措施,才能將這些寶貴的巖畫信息保存下來。
巖畫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巖畫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目前,試圖通過數字化技術,建立北方彩繪巖畫數據庫,并與其他遺產數據進行聯通和共享,為跨學科的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資料。與此同時,數字化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巖畫的虛擬重建和再現,為公眾提供更為生動、直觀的巖畫體驗,促進人們對遺產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因此,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彩繪巖畫研究保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巖畫數字化保護的不斷發展,建立彩繪巖畫數據庫已成為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彩繪巖畫數據庫是目前最持久、最安全、最保真的保存方式。彩繪巖畫數據庫的建設,旨在實現彩繪巖畫信息的有效存儲、管理、查詢和共享,為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彩繪巖畫檔案式保護的核心在于建立巖畫檔案和數據庫,記錄載體多樣化,承載的內容也十分廣泛[8]。為了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需要優化數據庫的結構設計,通過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可以實現對豐富多樣的彩繪巖畫文化遺產進行詳盡記錄。
首先,對彩繪巖畫非圖像數據的描述,主要是關于彩繪巖畫信息的文本和表格。在具體描述彩繪巖畫圖像時,需要根據內容和特征進行客觀、詳盡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圖像屬性:制作技術、可視情況、放置位置、色彩信息、尺寸大小、圖像類型等信息。例如在大興安嶺彩繪人面巖畫中,大多數人物的造型都比較簡單,多是由簡單、僵硬的直線線條表現出來。人像幾乎都是站立的,以正面像為主,側面像為輔,且正面人像的雙腿總是分開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手臂的位置變化[9]。基于這一特征,巖畫信息描述就需要重點關注正、側面巖畫的區分與錄入,再將采集到需要的彩繪巖畫圖像進行圖像編輯,以滿足圖像存儲要求。在圖像編輯方面,adobe photoshop 軟件可以利用圖像調整和圖層調整等功能處理以像素所構成的數字圖像。通過對彩繪巖畫圖像進行系統的整理分類排列和編目,使之條理化,形成有序的體系,以便于查找和利用。彩繪巖畫數據庫是對巖畫檔案庫的數字化轉換,它不僅是彩繪巖畫的數字化圖像集,而且是該功能的完善。已有彩繪巖畫數據庫只具備巖畫圖像輸入功能,而在圖像檢索、輸出等方面則處于缺失狀態。
其次,彩繪巖畫數據庫的建立需要一個統一的數據標準,以確保數據的規范化和標準化[10]。同時,數據庫應具備強大的數據存儲、管理和查詢等功能,能夠高效地處理海量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地檢索到所需信息,進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最后,彩繪巖畫數據庫的建設需要注重信息共享。通過建立與相關機構、專家和公眾的共享平臺,可以促進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提高巖畫保護的公眾認知度和影響力。通過共享平臺,也可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推動巖畫保護工作的發展。
2021 年12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加快推進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完善藏品數據庫,加大基礎信息開放力度,實施一批智慧博物館建設示范項目,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推動博物館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這一系列要求彰顯十四五期間國家大力發展數字化虛擬博物館的決心。
由于遠離人類活動,沒有經受人為破壞的巖畫被保存下來,而天然遺留下來的巖畫遠離城市,散落于曠野或溝谷之間,保護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10]。因此,傳統博物館的收藏和展示方式對于巖畫這一特殊文化遺產形態而言,會帶來更嚴重的毀壞和彩繪巖畫作品的時空錯亂。在新媒體應用日趨繁榮的21 世紀,特別是后疫情時代,以數字媒介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通過與傳統媒介不同的媒介傳播方式,比傳統更為靈活便捷的云端展示方式,能夠幫助彩繪巖畫遺產進行有效地數字化保護與產業開發[11]。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數字化技術存儲、查詢、開放、分享為特色的彩繪巖畫線上專題展示區,從而為彩繪巖畫遺產資源提供了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
對于傳統巖畫的數據電子檔案庫而言,彩繪巖畫線上專題展示是一個有關彩繪巖畫遺產保護、傳播、研究、利用的全新的數字生態系統。將彩繪巖畫用高清相機進行數字化拍攝,可以得到高質量的彩繪巖畫圖片和視頻。再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彩繪巖畫的場景和氛圍還原到虛擬空間中,進一步將數字化成果組建為專題欄目,投入網絡數據庫中,也可應用于互動式應用程序,與大眾生活聯系起來,形成北方草原彩繪巖畫的線上展示平臺。
彩繪巖畫線上專題展示主要依靠資源建設平臺,需要依據彩繪巖畫的重要等級、研究、出版或展示等需求,進行資料篩選與資料整理,建置彩繪巖畫后臺檔案資料[12]。數字檔案基礎內容建置完成后,將統一送至資訊中心進行后期處理,并匯集于資源管理系統中,提供后續的多元價值應用。同時依據不同的授權對象,設計多種浮水印圖案,分別用于研究者借閱與未來商業授權識別。

圖6 北方草原彩繪巖畫的線上專題展示與傳統實體展示流程比較
數字化成果經過彩繪巖畫數據檔案庫公開資訊系統、虛擬展示專欄等系統,可提供一般使用者及專家學者不同等級的查詢服務與學習研究資源。使用者對于文化資源的需求是沒有終點的,新的網絡時代,需要適合于當代文化需求的數字化技術與應用平臺。總之,彩繪巖畫線上專題展示是一種數字化的、全球性的展示形式,它將珍貴的文化遺產數字化,讓更多的人得以欣賞和了解。這種展示形式能夠擴大觀眾范圍、提供學習資源和互動體驗、促進文化交流和合作,以及保護保存藝術遺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功能。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彩繪巖畫的價值和魅力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欣賞,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藝術體驗。
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文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北方草原彩繪巖畫與草原絲綢之路緊密相連,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遺產,北方草原彩繪巖畫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細膩的技藝聞名于世,畫面中動物、人物和植物等景觀栩栩如生,色彩明亮鮮艷,具有裝飾性和藝術性,充分展現了古代北方草原人類的智慧和藝術才華,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沿線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現階段,北方草原彩繪巖畫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被廣泛保護與研究,現代化技術在保護北方草原彩繪巖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護趨勢也愈加明晰。通過組織專業考古團隊對彩繪巖畫實體進行檔案信息采集,彩繪巖畫檔案信息整理,再利用高分辨率攝影和三維掃描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對彩繪巖畫檔案信息進行維護,最終建立彩繪巖畫的數據庫與線上專題展示,實現彩繪巖畫數字化信息共享的目標。總之,北方草原彩繪巖畫的數字化保護研究,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今后的保護實踐中,應繼續深化技術研究,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創新實踐模式,為我國北方草原彩繪巖畫的永久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