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茹
(張家口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企業財務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命脈,是企業能否實現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在進行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自身的財務風險,在做好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的同時,進一步完成對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策略的積極探尋,這樣才能夠在企業的未來發展中建立優勢,確保企業能夠具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包含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以及股東收益的可變性,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極強的關聯性。 企業財務風險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整體過程中,主要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收益分配風險以及資金回收風險等[1]。
第一,不確定性。 企業財務風險在企業財務管理中不一定會直接表現出來,即使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再表現出來或者持續保持隱藏。
第二,全面性。 企業財務風險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中都有可能存在,涵蓋資金的籌集積累、運用分配、回籠循環等各方面。
第三,客觀性。 企業財務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且不受人的主觀意念影響,人們無法通過回避的主觀方式來使得風險消除,只能夠應用各種技術與手段等客觀方式來有效降低風險,進而消除風險。
第四,正相關性。 企業財務風險不僅指對企業自身的財務威脅,也可能會為企業帶來更大的財務發展機遇,風險越大可能帶來的收益越高,而風險越低所帶來的收益也就越低,使得風險與收益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性。
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主要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局限于一類產品、一種生產方式或者是一處產業的經營,而是在傳統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行的跨產品、跨行業的擴張性經營。 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所生產產品的總量,持續拓寬企業的市場渠道,還能夠有效強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打造完善的企業生產體系,從而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創造更多的競爭優勢,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自身擴張,進而為企業創收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2]。
籌資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前通過采用一定的方式或借助相關的渠道來完成對資本的籌集,從而確保生產經營順利進行的行為,是企業確保能夠實現生產經營的一項重要前提;而籌資風險則主要指企業在籌集資本的過程中以及籌集到資本后,因資金供需市場以及宏觀經濟的變化所帶來的喪失償還能力的不確定性風險[3]。 籌資風險主要包括購買力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再融資風險以及財務杠桿風險等,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導致企業財務存在籌資風險的因素主要與籌資的規模以及籌資的結構有關。 從籌資的規模來看,企業籌資的規模越大,就會導致企業所擁有的負債越多,企業所應承擔的利息也就越多,從而極大地提升企業的籌資風險;從籌資的結構來看,企業在籌資的過程中所增加的債務會對企業原有的資本產生一定的結構影響,導致結構比例失調,從而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
投資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投入一定資金后,因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客戶需求的變化而最終導致企業的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存在較大偏離的風險,主要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違約風險、再投資風險、通脹風險、違約風險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等。 在企業逐漸轉向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企業的決策層容易因投資速度過快、投資方向混亂以及投資方法不科學等因素而出現盲目投資的情況,這也是企業財務容易出現投資風險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在多元化經營的背景下要想實現對投資風險的有效控制,決策層必須做好對投資的慎重考慮,拒絕盲目投資,對投資的速度、方向以及方法都給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計劃后再進行合理投資。
經營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在材料供給、產品生產以及產品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的過程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資金運轉遲滯、企業價值波動的財務風險。 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經營風險通常涵蓋采購風險、生產風險、存貨變現風險以及應收賬款變現風險等,其中,采購風險主要與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浮動所導致的產品供需平衡被打破有關;生產風險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資源、人員、技術等相關信息的變動以及生產工藝的變化導致原有生產計劃被打亂,從而造成生產經營陷入停滯的風險;存貨變現風險主要指產品因市場環境變化因素而產生銷售補償的風險;應收賬款變現風險則主要指企業的賒銷賬務過多而導致應收賬款成本過高或回收賬款數額較低的風險。
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承擔著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使命,是市場經濟實現發展與循環的重要基礎。由于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具有很強的主導性,能夠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調節市場經濟,使得部分企業能夠得到政策的扶持,也必然會有部分企業會受到不利影響。 例如,對部分中小企業而言,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企業在多元化經營過程中還面臨一定的政策風險。
對于企業而言,要想高效地實現多元化經營,首先就要從全局出發,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多元化經營的戰略,從而為具體的多元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在制訂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過程中,顯示出了所制訂的戰略存在不足的情況。 一方面,部分企業在推進多元化經營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時機不夠成熟,在自身的資金還沒有充分完成籌集,生產資料與生產設備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配備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展多元化經營,容易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并影響企業財務的穩定;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在推進具體的多元化經營具體操作時,缺乏完備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既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也不具備相應的財務問題及風險處理手段,企業財務在出現問題時無法完成及時有效的問題與風險處理,進一步加劇了企業財務的經濟損失。
對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其本身通常都會以“集團”的形式來進行生產經營,具有較為龐大、多層次的管理結構,導致部分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財務控制能力較差的情況。 企業財務控制能力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方面,對財務預算的控制較差,沒有意識到財務預算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性,使得企業的財務預算管理常常游離于財務管理體系之外,難以發揮出預算管理對企業在市場中的財務風險預測作用和財務管理重心調控作用。
另一方面,對財務管理人員的控制較差,不僅沒有定期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先進財務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的充分培養,而且缺乏對財務管理人員的日常監督,使得部分責任意識不強的人員易出現消極管理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企業財務的安全風險。
隨著社會已經步入大數據時代,社會中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數據進行傳遞、交換、存儲與共享,而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每天會產生大量的財務數據信息用以實現傳遞、交換、存儲與共享等操作,從而完成企業的財務管理。 由于目前還存在著部分企業對企業財務信息安全性的重視程度不高的現象,既沒有核實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也沒有重視對企業財務信息安全系統的有效建立,容易導致實際的企業財務信息存在著較低的安全性,使得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在開展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出現數據泄露的情況,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多元化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時,往往要比單一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維持新開拓生產線的運行,這也使得多元化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債務結構[4]。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存在部分企業在沒有對新行業進行充分的了解與準備就投入資金進行生產線的開拓的現象,由于在開辟生產線的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在準備環節與上下游的原材料供應商與銷售商建立聯系,還要在生產環節與銷售環節做好對優秀生產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對先進生產設備的購置以及對生產線所在場地的租賃等,這些工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而大多數企業又缺乏較強的資本融資能力,因此部分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的債務結構存在超限負債的情況。
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要想更好地實現對自身的財務風險控制,首先要充分提升自身的多元化經營整體戰略。 具體而言,一方面,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在完成對自身現有資金及資源做好充分籌集與合理分配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個恰當合理的時機來制訂多元化的經營計劃,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抗風險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完成財務風險控制;另一方面,企業應充分加強對自身內部的財務整合力度,在財務管理部門引進先進的財務問題及風險處理手段,制訂科學合理的財務風險管理條例,并組織財務部門的人員在開展財務管理時做好自我約束與互相監督,從而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以更好地提升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能力。
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要想進一步提升對財務風險的有效控制,還需要持續完善企業財務的控制機制。
第一,在財務預算方面,企業應充分重視財務預算的重要性,在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來實現高質量的財務預算管理,從而實現更加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
第二,在財務管理人員方面,一方面,企業要積極推進對他們的多元化經營財務管理培訓工作,使得他們能夠具備更高的財務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業還要持續深化對財務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與素質教育,使得他們能夠在進行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更具責任心,從而有效提升對財務管理風險控制能力。
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要想進一步確保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提升企業財務的風險控制能力,就要注重對信息化手段的充分應用,建立健全企業財務信息安全系統[5]。 具體而言,在軟件方面,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要積極做好對防火墻技術、數據安全技術、數據加密技術的充分運用,并結合企業自身的財務數據來創設一套完整的多元化財務信息安全系統,確保企業的多元化財務數據能夠得到全面的防護,減少數據泄露的財務風險;在硬件方面,財務管理部門還要定期對財務數據的傳輸、儲存等硬件設備進行檢查與維護,對出現問題的硬件要進行及時修復,從而穩步提升財務數據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確保企業能夠更好地完成對財務風險的實際控制,進而實現安全的財務管理。
面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所存在的超限負債財務風險,企業要想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財務風險控制能力,還需要持續優化自身財務的債務結構。 具體而言,一方面,企業應加大權益融資,在充分減少自身負債數量的基礎上來實現對債務結構的有效優化,以確保企業能夠擁有更多的現金流來盤活自身的財務運轉,從而大幅降低財務風險,幫助企業遠離財務困境;另一方面,企業的決策層還應從整個多元化企業集團的角度來審視企業的債務結構,并根據企業整體的負債情況來進行定期的風險評估,從而逐步找出優化企業財務債務結構的有效辦法,幫助企業進一步優化債務結構,進而為企業實現長遠的發展奠定堅實有效的基礎[6]。
綜上所述,對基于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而言,要想更好地實現對自身的財務風險控制,就要積極做好提升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整體戰略、完善企業財務的控制機制、建立健全企業財務信息安全系統以及優化企業財務的債務結構等工作,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建立財務風險控制優勢,從而穩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有效地拓展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方式,提升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效果,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的長遠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