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是黨媒的重要職責,重大主題報道承載著為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中心工作、重大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作用,是主旋律報道的重中之重,也是黨媒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抓手。重大主題報道因其主題宏大、篇幅厚重、說理性強,常常給人以距離感。融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報道更應主動融入互聯網思維和新技術手段,讓黨的主流聲音占領輿論制高點。
重大主題報道,主要是指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動及相關社會熱點所進行的集中且大規模的報道。重大主題包括: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關乎全局的工作部署以及一段時間內的中心工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關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舉措、重大事件等。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比如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關于這些內容的宣傳報道,都是重大主題報道。
重大主題報道因其傳播對象都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或活動,其意義重大、影響廣泛且深刻,“思想引領”無疑是重大主題報道的核心特征。集中體現為以報道推動全社會深刻領會踐行黨的理論,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在全社會積極唱響主旋律,弘揚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媒體深度融合時代,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是黨媒履行主體責任和強化輿論導向的內在要求,也是主流媒體提升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重大主題報道作為黨媒在大局大勢大事中發聲的重要形態,是黨媒的職責使命,也是黨媒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集中體現。
目前,相當一部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只是為做重大主題報道而報道,或者只是為完成政治任務而報道。報道的角度是俯視而不是平視,特別是一些重大主題宣傳的內容,來自黨和政府召開的重要會議、出臺的重要文件以及黨政負責人的重要講話,記者在報道時如果只是單純地照搬、照抄,很容易將重大主題報道做成理論宣講和文件告示,缺乏生動的闡釋和理性的分析,讓受眾讀后味同嚼蠟,這也就背離了重大主題報道的目的和意義。
全媒體時代,融合創新是主流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傳播技術、傳播形態、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推動重大主題報道提檔升級,需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持,借助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深化重大主題報道的思想內涵和表達方式。同時,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報道理念、技術手段、駕馭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
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堅定的政治意識、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知識儲備。要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堅定的政治立場,擁有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鑒別力。同時通過理論知識的武裝能夠正確認識大局、服從和服務于大局,從而正確把握新聞事件的輕重緩急和重大主題的內涵外延。
全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報道需要更新報道理念,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上進行深度報道,不僅僅是對新聞事件的簡單報道,更需要通過深入挖掘,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含義。把重大主題做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須以深刻的理論去對人、事、現象加以觀照,去闡釋新聞事實。比如在黨的二十大宣傳報道中,《人民日報》發揮評論優勢,推出“仲音”系列評論《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等,在網上網下引起強烈反響。新華社推出系列微視頻《我們的新時代》《新時代的答卷》《真理之光》等,兼具思想深度、情感溫度,引發受眾點贊好評。
全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重大主題報道也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創新報道形式。技術不僅是優化話語表達、提升內容傳播力的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媒體應注重技術與報道的深度結合,更好地傳遞人文關懷,用技術引擎為重大主題報道注入活力。比如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引入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數據挖掘、三維動畫等技術,精彩紛呈的報道形態讓兩會主流聲音入耳入心。
重大主題報道需要關注受眾反饋,通過留言板、評論區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對受眾的反饋和質疑要及時回應,盡量解答疑問和澄清誤解;了解受眾的需求和關注點,根據受眾反饋進行報道的調整和優化。要通過良性的互動自覺搭建起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做好“傳聲筒”。
重大主題報道往往因為主題宏大、指導性強,容易陷入面孔嚴肅、居高臨下的窠臼。因此,做好重大主題報道,要見高度和深度,還要親切可感,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讓“硬”新聞“軟”著陸。這需要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首先充分做好案頭工作,深入了解重大主題的背景、歷史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對于涉及的關鍵概念、人物和事件要進行全面的研究、理解和分析。此外,重大主題報道通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關注和追蹤,做好謀篇布局和通盤考慮,把握好內在的邏輯關系。
全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需要以主題主線為出發點,將新聞內容與時代脈搏和社會熱點相結合,引發讀者的共鳴。這需要在媒體內部建立并持續完善一體策劃生產機制,精準把握重大主題報道涉及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要決策部署、重點工作任務,實施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團隊作戰式融合傳播。
在全國市級媒體中較早實現“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大融合模式的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就是依托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的四級策劃體系統籌重大報道和日常策劃。根據年度重大主題主線和省市重點工作及重要時間節點,實施由黨委書記主持召開年度總策劃會、總編輯主持召開月策劃會、輪值領導主持召開周策劃會和業務部門召開日常策劃會的四級策劃工作機制,對重大主題超前謀劃、動態跟蹤。大遼河承載著營口的獨特文化和歷史記憶,是營口建城脈絡中的核心地帶,在營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遼河文化產業帶”的重要戰略部署。結合這一重大部署,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從2021年9月開始組建工作室,匯集中心各部門優秀人才,歷時兩年創作打磨,精心策劃推出了以梳理遼河文脈、尋訪遼河印記為主題的40 集融媒體產品《遼河故事》,該系列作品以短視頻、圖文、音頻等不同形態呈現,在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等全媒體推出,并被“學習強國”主平臺重點推薦,實現了“遼寧故事全國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評價。這既是一次重大主題策劃的完美答卷,也檢驗了多兵種聯合作戰的媒體融合成果。
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統籌全媒體人才、資源和渠道,形成一體化的生產、發布、傳播、反饋這一完整鏈條,是不可回避的課題,需要各媒體結合實際工作不斷探索。值得一提的是,統一的指揮調度機制作為媒體的“大腦”,不僅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發揮指揮官的作用,同時,還結合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各媒介特點,把握報道方向、統籌內容發布、設計產品形態、布局傳播平臺,大大提升了團隊的整體戰斗力和傳播效能。
重大主題報道的歷史背景宏大,說理性強,具有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的輿論引導效能。因此需要創新報道方式,以獨特的角度、生動的敘事、多元化的形態等,提升重大主題報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讓新聞產品由傳統單一圖文報道向動畫、圖文、音視頻以及其他形態融合的形式轉變,為受眾提供全新的視聽體驗。
深挖新聞亮點:面對海量信息,受眾會挑選和自身緊密關聯的、富有溫度情感、滿足參與互動需求的產品與內容。開展新聞實踐活動時,記者需要深入基層一線,挖掘新聞亮點,對主題報道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展開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提高內容感染力與說服力,把在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與重大主題有機聯系,切實提升講好新時代故事的能力和本領。比如在慶祝建黨百年的宣傳報道中,營口新聞傳媒中心記者以“‘百歲’恰逢‘百年’”為主題,尋訪6位經歷過槍林彈雨的營口市百歲老人,走近他們,觸摸歷史,從他們的人生故事中感受中國共產黨非凡的百年奮斗歷程。獨特的視角、特殊的報道對象、豐富細膩的筆觸使得建黨百年這一重大主題更加親切鮮活、引人入勝。
故事化敘事:重大主題報道以時政類為主,具有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的輿論引導功能,要避免報道與受眾之間出現鴻溝,主題報道應更多采用故事化敘事手法,通過講述個人故事、引用實際案例或采訪當事人,將重大主題與人們的生活和情感聯系起來,讓受眾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關注主題。要“以小見大”,細節入手,借助平民化的形式開展報道,積極采用群眾語言敘事,使受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2023 年年初,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深入挖掘營口歷史文化、紅色資源等,打造全媒體欄目《營口故事》,以主持人實地探訪的方式將一段段有溫度的老故事娓娓道來,以“本土”情結喚起營口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其中,營口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抗日英雄營口籍飛行員張大飛的故事等獨具營口元素的故事在傳媒中心各個平臺推出后,引起了受眾的強烈共鳴,紛紛通過發郵件、打電話、互動留言等方式訴說內心感受、提供故事線索。
多媒體呈現:除了傳統的文字報道外,可以結合圖像、音頻和視頻、動漫、H5、圖表等多媒體元素,以更生動和直觀的方式呈現信息,讓受眾更好地理解主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策劃推出了5集系列原創手繪動畫短視頻《營口一家人》,這部作品以營口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經歷變化為主線,展現70 年來國家發展改革的偉大壯舉。作品緊扣“大國小家”的主題,運用手繪、二維構圖、圖片分解等繪畫及制作手段,再現營口生活,還原歷史地標建筑。可以說是一次重大主題報道創新形式的有益嘗試。此外,在慶祝建黨百年的報道中,除了新聞、專題節目等“規定動作”,中心還創作推出廣播劇《解放營口》、MV《唱支山歌給黨聽》、系列短視頻《營回1921》等,刊播后受到了充分肯定。
媒體融合的核心要義就是“融”和“合”。現階段,各大主流媒體除了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陣地,都紛紛開辟互聯網主陣地,建設自有客戶端平臺、在央級主流媒體平臺和商業平臺開設賬號等,構建“傳統媒體平臺+客戶端+央媒+商業社交平臺”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對于媒體而言,好聲音、正能量只有傳出去、傳得廣、傳得遠,才能真正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以全媒體矩陣的方式傳播,能夠使報道覆蓋各種渠道的用戶群體,進而擴大報道的傳播范圍。比如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專門出臺了制度,保障新聞產品尤其是重大主題策劃產品在全媒體全平臺的傳播。中心把新聞產品在新媒體平臺的瀏覽量、互動情況作為對業務部門考核的重要依據,每個月由大數據統計運營部對考核情況進行通報,對排名前三的部門給予績效獎勵,同時要求全體員工人人有新媒體賬號,人人都參與新聞產品的推廣與傳播。
2022 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中心策劃推出了“春山可望”“十人十年”“非凡十年營口實踐”“宏圖壯闊”等主題系列作品,通過官方視頻號、抖音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以快速直觀、碎片化、滾動方式立體呈現,讓重大主題報道通過網絡打破覆蓋瓶頸,突破地域限制,得以廣泛地傳播。重大主題報道不僅要種好“一畝三分地”,還要眼睛向上、向外,利用多平臺、多層級媒體傳播帶來聚合效應。2022年8月,中心圍繞營口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策劃推出系列報道《用環境改變心境》《用決心樹立信心》《用現在滋養未來》,集中刊發后,經過二次編輯創作形成的一篇綜合報道《遼寧營口以文明繪就城市幸福底色》推送至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達120.8萬。
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開展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主流媒體必須創新融合理念、提升內容品質、強化綜合指揮、豐富報道載體、健全體制機制,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要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聚焦國家社會發展重大主題,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抓住最佳時機、把握高效節奏、講究精準策略,讓重大主題報道形成強大輿論聲勢,實現最佳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