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杰 梁正其 宋興超 楊再釗 李進 樊均德
摘要? 運用石蠟包埋組織切片法和HE染色對粗須白甲魚肌肉組織進行組織學探究和分析,結果表明:粗須白甲魚骨骼肌的肌纖維大小各異,形狀不規則,其間含有一定量的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等結構。粗須白甲魚心肌纖維之間的結締組織非常發達,心肌纖維排列猶如平滑肌組織,具有不明顯橫紋,肌核為長梭形,分布在中間。粗須白甲魚肌肉組織結構與普通魚類相同,表現出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性及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
關鍵詞? 梵凈山;粗須白甲魚;肌肉組織
中圖分類號? S9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4-007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1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f Muscle Tissu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Onychostoma barbatum from Fanjing Mountain
MEI Jie1,2,3, LIANG Zheng.qi1,2,3, SONG Xing.chao1,2,3 et al
(1.College of Agro.forestry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2.Guizho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Fanjing Mountain Region, Tongren, Guizhou 554300;3.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Aqualcultur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Paraffin embedded tissue section and HE staining were used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uscle tissue of Onychostoma barbatu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keletal muscle fiber of Onychostoma barbatum was different in size and irregular in shape.It contains a certain number of connective tissue,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and other structures.The connective tissue between the myocardial fibers of Onychostoma barbatum is very developed.The myocardial fibers are arranged like smooth muscle tissue and have not obvious transverse striation.The muscle nucleus is long fusiform and distributes in the middle.The muscle tissue structure of the Onychostoma barbatum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ommon fish, showing adaptability to its living environ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Key words? Fanjing Mountain;Onychostoma barbatum;Muscle tissue
基金項目? 2021年銅仁市科技特派員示范推廣項目(銅市科研〔2021〕116號);銅仁學院2018年“一流本科教育專項”項目(JG-2018027號)。
作者簡介? 梅杰(1985—),男,貴州石阡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水生生物與水產養殖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1
粗須白甲魚(Onychostoma barbatum)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突吻魚屬(白甲魚屬),白甲魚亞屬,俗稱粗須鏟頜魚、白甲、麻魚[1-3],分布于長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沅江水系,在貴州分布于清水江、烏江和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5]。
國內對白甲魚屬魚類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態、分類、分布、食性、遺傳、生長、人工繁殖、分子水平等方面[6-12],在組織學上的研究鮮有報道[12];國內對魚類的組織學研究也有較多報道[13-17],而白甲魚屬魚類的組織學研究集中在消化系統方面[12],對其肌肉組織的營養成分方面[8-11]有較多研究,但是,有關粗須白甲魚的肌肉組織學研究報道較為鮮見。
通過對該魚的調查獲悉,粗須白甲魚肉味鮮美,肉質細嫩,在梵凈山及周邊地區是大眾喜食魚類之一。一般來說,魚肉蛋白質含量高,能提供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4],因此對粗須白甲魚肌肉組織結構特征進行研究,預測與評價肌肉肉質特性有一定意義,可為粗須白甲魚的人工養殖和肌肉組織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和參考依據。
該試驗以梵凈山地區分布的粗須白甲魚為研究對象,采用解剖學、組織學方法,對粗須白甲魚的肌肉組織結構進行切片觀察。初步探討其肌肉組織結構發育與其功能相適應的機理,為后期粗須白甲魚肌肉系統的解剖學、組織學以及病理學研究積累基礎資料,也為
研制白甲魚飼料及提高人工養殖效率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用魚采自貴州東億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共計7尾,體長6.7~15.9 cm、平均體長(9.9±1.6)cm,體重9.30~25.06 g、平均體重(15.00±5.73)g,不計性別。
1.2? 儀器設備
解剖盤、解剖刀、剪刀、鑷子、量筒、燒杯、載玻片、蓋玻片、切片機、電子天平(CP224C)、電子游標卡尺、雙筒顯微鏡、尼康Ci-L生物顯微鏡系統、自動組織包埋機(YAB400)、烘片儀(YABTEC2602)、烘箱、水浴鍋等。
1.3? 主要試劑、藥品
Bouins試劑溶液、不同濃度酒精、二甲苯、蘇木素、乙醇試劑、伊紅、蠟、蒸餾水、0.75%的生理鹽水、0.5%的鹽酸乙醇。
1.4? 方法
采用魚類形態學測量方法對采集來的粗須白甲魚標本進行測量,然后解剖,取其背部、腹部、尾柄處肌肉和心臟做組織切片進行觀察。根據王昌河等[18-19]提出的動物組織石蠟切片HE染色的快速方法進行切片的制作和染色。主要步驟有:①取材;②固定;③洗滌;④脫水;⑤透明;⑥浸蠟;⑦包埋;⑧切片;⑨粘片;⑩脫蠟;B11染色;B12脫水;B13透明;B14封片。
1.5? 圖像觀察及采集
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試驗魚背部、腹部、背部肌肉組織和心臟肌肉組織橫斷切片和縱斷切片,用尼康Ci-L生物顯微鏡系統取圖(圖片為視野的一個內切矩形)。
2? 結果與分析
2.1? 背腹部和尾柄骨骼肌
通過解剖觀察到,粗須白甲魚的左側大側肌肌節表面呈倒“W”形,彼此間以肌節隔膜聯系。一水平隔膜將大側肌分為背腹兩部分,背面的為軸上肌,腹面的為軸下肌(圖1、2)。尾柄處肌節的“W”形狀比大側肌的肌節的“W”形狀小,更密集(圖3)。肌節隨表面曲度向前下方和后下方延伸,呈復瓦式排列,即大側肌橫切結構是肌節圓錐形成的一系列同心圓。軸上肌靠近水平隔膜處表面分布一層紅肌,呈暗紅色,與水平隔膜平行,其下為白肌,含量較多(圖4)。大側肌的紅肌較薄,說明粗須白甲魚持續游泳能力較弱,易疲勞。尾柄處的紅肌含量較多,因為魚類的運動是通過尾柄的擺動和各鰭的相互協調完成的。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粗須白甲魚背部肌肉具有明顯橫紋,肌核在邊緣(圖2)。骨骼肌纖維由肌膜(由肌細胞的外質濃縮而成)、肌核、肌漿和肌原纖維組成。橫切面上,肌纖維形狀各異,呈不規則的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肌核扁平,位于肌纖維邊緣(圖4)。肌纖維呈點狀分布,大量肌纖維平行排列,周圍充盈著豐富的疏松結締組織,形成肌內膜,布滿血管和神經等。每條肌纖維的肌外膜有基膜緊密貼附。
2.2? 心肌
通過解剖發現,受試魚的心臟較小,質量約為體質量的0.2%,位于圍心腔內,由心外膜包被,在心臟、心外膜和圍心腔上皮之間有間隙,間隙間充滿了具有潤滑作用的心包液和圍心腔液。由靜脈竇、一心房和一心室構成。粗須白甲魚心肌由心肌纖維組成,分布于心臟和大血管的近心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心臟切面為三角形,心壁由縱橫交錯的肌纖維構成,心肌纖維呈短柱狀,常有分支與相鄰纖維互相吻合成網,網眼內由結締組織填充(圖5)。縱切面上,心肌纖維排列猶如平滑肌組織,具有不明顯橫紋,但橫紋不如骨骼肌明顯(圖6)。心肌纖維由肌膜、肌漿、肌核和肌原纖維組成。肌核為長梭形,分布在心肌細胞的中間位置。
3? 討論
3.1? 骨骼肌組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骨骼肌和心肌上有明顯橫紋,統稱橫紋肌。骨骼肌的收縮力量大,且運動迅速,
活動受意識支配,又稱隨意肌。骨骼肌肌組織來源于中胚層,由中胚層體節分化的生肌節分化形成。解剖觀察到粗須白甲魚的大側肌和尾柄肌肌節表面觀呈倒“W”形,彼此間以肌節隔膜聯系,這樣的排列對借左右肌節交替收縮并將此收縮波由前往后傳遞使魚類作波浪線曲折運動來產生游泳源動力的魚類十分重要,這也是人類食用的主要部位。切片觀察到的骨骼肌肌纖維形狀各異、大小不等,不同位置的不同形狀肌纖維適應了不同生命活動的需要,相應也具有不同的功能。肌纖維間充盈著大量的結締組織,這些組織起支持和保護作用。其間的血管與細胞的營養相關,神經與支配肌纖維運動相關。綜上所述,骨骼肌的結構特點適應了魚體的生活環境,粗須白甲魚大多棲息于水流較湍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層,每年雨水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則順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深水處的亂石堆中越冬,骨骼肌的形態特征有助于其完成攝食、御敵、洄游、逃避、繁殖等基本生命活動,與其功能相適應[3-5]。
3.2? 心肌組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心肌來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識的直接控制,又稱非隨意肌。心肌收縮具有自動節律性。魚類的心臟位于鰓弓后下方、腹腔前方的圍心腔內。結締組織橫隔將圍心腔和腹腔相分離。魚類的肩帶從側面包圍著心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心臟由心外膜包被,心臟、心外膜和圍心腔上皮之間有間隙,間隙之間充滿了具有潤滑作用的心包液和圍心腔液。魚類的心臟在動物演化上屬于原始的心臟。解剖發現,粗須白甲魚的心臟由動脈球、心室、心房和靜脈竇組成。觀察切片發現,心肌主要由心肌纖維組成,排列具有不明顯橫紋,縱橫交錯,形成網狀結構,肌間結締組織十分發達。心肌結構與心臟功能相適應,與心臟自動節律收縮,一直保持興奮狀態相關。
3.3? 肌肉組織結構性狀和功能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骨骼肌和心肌上有明顯橫紋,統稱橫紋肌。骨骼肌屬于隨意肌,心肌屬于非隨意肌。骨骼肌的結構特點適應了魚體的生活環境,有助于完成攝食、御敵、洄游、逃避、繁殖等基本生命活動,與其功能相適應。大側肌的紅肌較薄,說明粗須白甲魚持續游泳能力較弱,易疲勞。尾柄處的紅肌含量較多,因為魚類的運動是通過尾柄的擺動和各鰭的相互協調來完成的,魚類可借助尾柄的急速擺動來控制方向和完成應激性運動,如避敵、攝食和繁殖等。以往人們描述骨骼肌纖維為圓柱形,早在1984年沈元新等[20]就指出,豬的肌肉纖維細胞多數為不規則多邊柱形,這在該試驗中也得到證實,該試驗所有樣品骨骼肌纖維細胞橫切面均為不規則多邊形。心肌收縮具有自動節律性。心肌結構與心臟功能相適應,與心臟自動節律收縮,一直保持興奮狀態相關。粗須白甲魚心肌纖維具有明暗相間的橫紋間隔,但不及骨骼肌明顯,不易看清。魚類心臟縱切面上,心肌纖維排列猶如平滑肌組織,具有不明顯橫紋。魚類心肌纖維類似于哺乳動物,心臟的組織結構也類似于哺乳動物,都可以分為內膜、中膜和外膜3層,但組織結構的發育程度不如高等脊椎動物發達,這說明魚類的出現,標志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是一個質的飛躍;魚類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明顯譜系。一切高等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甚至人類自身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肌肉組織結構的特征得知,組織結構的變化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動物自身的進化程度。
其次,不同部位肌肉組織學的差異是在胚胎期就存在的,不能成為各部位間肌肉品質比較的直接依據。實際上不同部位魚類肉質比較是尚待解決的難題,建立肉質評價體系要考慮組織學、生物化學甚至口感等多方面的指標,所以目前尚未根據該試驗結果比較出各部位魚肉肉質的差異。但該試驗對肌肉組織結構發育與其功能相適應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后期粗須白甲魚肌肉系統的解剖學、組織學以及病理學研究積累了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樂佩琦.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鯉形目(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3-56.
[2]伍律.貴州魚類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179-180.
[3]陳先均,周劍,李孟均.白甲魚生物學特征與繁殖技術初探[J].江蘇農業科學,2008,36(6):222-223.
[4]貴州林業廳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梵凈山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5]尹邦一,代應貴.白甲魚屬魚類研究進展[J].水產科學,2014,33(1):63-68.
[6]代應貴,韓雪,張曉杰.小口白甲魚都柳江種群mtDNA D環的序列變異及遺傳多樣性[J].動物學雜志,2010,45(2):115-120.
[7]王紅葉.白甲魚基因組微衛星多態性及同工酶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8]代應貴,王曉輝.稀有白甲魚含肉率及肌肉營養成分分析[J].水產科學,2007,26(1):7-11.
[9]周興華,鄭曙明,吳青,等.白甲魚肌肉營養成分與品質的評價[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9(8):123-128.
[10]張竹青,胡世然,楊興,等.人工養殖白甲魚的含肉率及肌肉營養成分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9):129-133.
[11]樊均德,梅杰,許勤智,等.梵凈山小口白甲魚肌肉營養成分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0):2445-2447.
[12]樊均德,梅杰,鄧霞,等.梵凈山小口白甲魚消化系統組織學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2):2971-2974.
[13]侯粲,楊曙明,周宇,等.不同營養水平對虹鱒肌肉組織學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2):5347-5348,5353.
[14]徐斌,蘇永全,張紋,等.東南沿海幾種經濟魚類肌肉組織學比較研究[J].海洋科學,2009,33(7):33-36.
[15]何福林,向建國.鳡魚肌肉組織顯微結構及營養成分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12):49-51.
[16]侯粲,楊曙明,周宇,等.虹鱒肌肉纖維組織學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3902-3904.
[17]秦桂香,魏青,余家慶.青海湖裸鯉肌肉和鰓組織結構特征[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2):4-7.
[18]王昌河,謝振麗,呂建偉.動物組織石蠟切片H—E染色的快速方法[J].生物學通報,2012,47(7):50-51.
[19]黃長征.H.E染色[J].江蘇醫藥,1979(9):46.
[20]沈元新,徐繼初.金華豬及其雜種肌肉組織學特性與肉質的關系[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4,10(3):26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