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妮
“從3月14日起,中方將進一步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六國試行免簽政策。”3月7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外交主題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王毅談及了免簽政策、“一帶一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多個社會關注的話題。
王毅表示,從3月14日起,中方將進一步對瑞士等六國試行免簽政策,“我們希望更多國家也給予中國公民簽證便利,共同打造跨境人員往來的快捷網絡,推動國際客運航班加快恢復,讓中國公民說走就走,讓外國朋友賓至如歸”。
去年11月,中國宣布試行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六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對此,歐洲及亞洲各界人士認為,此舉將促進各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方便更多人士到中國走走看看。
在3月7日的外長記者會上,王毅表示,經濟外交也是對外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持續推出便利中外人員往來的舉措,包括支付便利。從3月14日起,中方將進一步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六國試行免簽政策。
王毅表示,中國還將組織更多的“駐華使節地方行”,為地方、企業開放合作搭建更多的橋梁。中國愿配合主管部門,推動商簽更多的高標準自貿協定,擴大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穩定暢通。中國將合力辦好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鏈博會等國際合作平臺,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各國投資者和合作伙伴帶來更穩定預期、更長遠利好。
《財經》注意到,今年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針對進一步放開免簽政策提出了建議。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帶來了《多措并舉吸引海外游客 推進海南自貿港盡快確立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提案。朱鼎健建議,繼續提高海南入境、購物和支付的便利度,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境外游客,將海南打造為境外人士赴華旅游的目的地之一,促進海南國際消費中心的發展。進一步放開旅游免簽政策,擴大海南“朋友圈”。
據了解,目前,海南自貿港的入境旅游免簽政策開放度已居于全國領先,59國人員入境旅游可免簽停留30天,免簽入境事由近期也做出了增加。朱鼎健認為,要完成今年接待過百萬入境游客的目標,還要以更快的速度吸引游客入境,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研究并實現繼續擴大免簽國家的范圍,總結對法、德等歐洲七國實行單方面免簽的成效,增加海南自貿港對歐美國家的免簽范圍。鑒于寒冷地區的國家居民在冬季出境度假往往要超過一個月時間,他建議在海南嘗試將免簽停留時間擴展到30天以上,讓更多海外游客將“到此一游”變成“深度游”。
當前,人工智能進入爆發式發展的關鍵階段,諸多國家提出關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案。如何才能確保人工智能朝著真正有利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
王毅回應媒體,中國主張發展與安全并重,既要擁抱新事物新機遇,也要“裝好剎車再上路”,共同推進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下稱《倡議》),清楚闡明了中方的態度和主張。
中國關注的主要是三個確保:一是確保有益。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利于人類共同福祉,符合人類倫理規范,符合國際法規則,符合人類文明進步方向。二是確保安全。人工智能始終處于人類控制之下,不斷提高可解釋性和可預測性,為此要建立各種風險評估和管控機制。三是確保公平。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人工智能國際治理機構,各國都能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進程中平等參與、平等受益。

免簽政策促進了各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圖/視覺中國
人工智能作為顛覆性新技術,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伴之以現實危害和諸多挑戰,對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領域的復雜影響日益顯現。
去年10月17日,美國發布了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最終規則。最終規則在去年10月7日出臺的臨時規則基礎上,進一步加嚴對人工智能相關芯片、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制,并將多家中國實體增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10月18日,中國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倡議》明確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各國無論大小、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有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權利。
王毅表示,“我還要強調的是,如果企圖在人工智能上也搞什么‘小院高墻,將會犯下新的歷史錯誤,不僅阻擋不了各國的科技發展,還會破壞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完整,削弱人類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王毅還表示,中國對與各國開展人工智能合作持積極開放態度,迄今已經與一些國家建立了對話機制。人工智能大國之間的合作很重要,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建設也很重要。“中國將適時向聯大提交‘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的決議草案,促進各方加強技術共享,努力彌合智能鴻溝,不讓任何國家掉隊。”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下個階段,共建“一帶一路”如何推進?
王毅表示,中國將推動硬聯通提質升級。進一步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有韌性、海陸空一體化的全球基礎設施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加快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深耕“綠色絲綢之路”,合力應對各種新型挑戰。
中國將推動軟聯通走深走實。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守開放綠色廉潔理念,錨定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方向,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同各方發展戰略對接,統籌標志性項目和“小而美”項目,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一帶一路”更好成為大家的機遇、共享的機遇、持久的機遇。
2023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雙方各層級交流對話全面重啟。王毅表示,中歐班列開行1.7萬列,聯結歐洲25個國家219個城市,在動蕩世界中構筑起一條安全暢通的產供鏈生命線。中方給予歐洲多國免簽待遇,便利了雙方人員和經貿往來。
實際上,中歐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有很多成功例子,比如匈塞鐵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克羅地亞佩列沙茨跨海大橋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王毅表示,事實上,中歐并沒有根本利益沖突,也沒有地緣戰略矛盾,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中歐關系的正確定位應當是伙伴,主流基調應當是合作,關鍵價值應當是自主,發展前景應當是共贏。我們希望中歐關系能一路綠燈,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