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一陣狂風從山谷中吹來,樹林頂部的樹冠劇烈地搖晃起來,蔚藍的天空中出現了越來越厚的云層,積雨云正在形成中。再過1.6億年,這片山谷將成為今四川省自貢市區的一部分,有著四通八達的道路網。
在山谷的邊緣,依山勢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進入谷地平緩區域后,這里變成了被灌木占領的開闊地。在灌木之間有幾只巨棘龍正低頭啃食著蕨類植物的葉子。它們身邊還有一群鹽都龍,這些小家伙忙著尋找更加可口的果實。
巨棘龍和鹽都龍埋頭覓食時,一個不速之客出現在森林和開闊地的邊緣,它便是這里的霸王——永川龍。因為依靠雙腳站立行走,所以永川龍很高,也很容易被發現。鹽都龍和巨棘龍并沒有馬上逃跑,因為它們與永川龍之間的距離足夠長,如果選擇不動,或許能夠逃過一劫。鹽都龍體形更小,也更容易躲藏,只要趴在灌木叢里就可以啦。體形更大的巨棘龍不敢亂動,它們只是靜靜地站在灌木叢旁邊,靠著低反射的皮膚和綠色的體色進行隱蔽。
由于距離較遠,再加上鹽都龍和巨棘龍出色的偽裝,永川龍竟然被騙了過去。這個大家伙晃了晃腦袋,然后沿著森林邊緣向遠方走去。永川龍完全消失在視線中后,巨棘龍和鹽都龍這才放松了警惕,恢復了覓食狀態。





蓋新房時挖出恐龍化石,這聽上去是不是相當玄幻?在四川省自貢市,這卻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1985年4月,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鄉銀河村的村民蓋房時偶然發現了恐龍化石。而自貢恐龍博物館離這里很近。博物館立即派出研究人員進行現場挖掘,隨著蓋在化石上的泥土被清理掉,一具幾乎完整的劍龍類化石出現在人們面前。除了一根根化石骨頭,研究人員還在它左側肩棘部分找到了一塊面積約414平方厘米的皮膚化石,這可是第一次發現劍龍類的皮膚。這一發現立刻引起廣泛的關注,這一化石很快成為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發現之初,大部分古生物學家判斷其屬于沱江龍,只不過是一具新的沱江龍化石而已。但有一個人不這么認為,他就是古生物學家歐陽輝。歐陽輝將新發現的化石與其他劍龍類進行了仔細對比,辨認出了足以證明它是新物種的特征。1992年,歐陽輝將這種劍龍類正式命名為巨棘龍,名字來自其肩膀上那對巨大的肩棘。
巨棘龍擁有自己的名字后,卻又受到部分西方學者的質疑。他們也認為巨棘龍屬于自貢已有的劍龍類恐龍。讀過與巨棘龍化石相關的詳細記錄和描述后,他們才終于承認了巨棘龍的存在。沒想到巨棘龍的命名竟然經歷了這么大的波折。



巨棘龍的名字里有個“巨”字,它的體形卻不是十分巨大,體長只有4.2米,體重約700千克,在劍龍家族中,只能算中等偏小的成員。
巨棘龍個頭雖然不大,卻長著一對巨大的肩棘。肩棘的外形猶如逗號,寬大的一邊與肩胛骨相連,尖細的一邊向側后方伸出。其實,在巨棘龍被發現之前,古生物學家們就已經在其他劍龍類身上發現了肩棘結構。但是,由于化石是相互分離的,因此古生物學家們誤認為肩棘結構是長在臀部兩側的。完整的巨棘龍化石被發現之后,古生物學家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肩棘是長在肩膀上的。作用當然是用來保護肩膀。
除了那對肩棘之外,巨棘龍身上還有兩大防身利器:一個是骨板,另一個是尾刺。巨棘龍背上長著15對骨板,骨板的體積都比較小,呈菱形,唯獨第11對骨板最獨特,是兩根細長的尖刺。除了骨板和尖刺以外,巨棘龍尾巴上還長著四根骨質尖刺,這是它最厲害的武器。肉食恐龍靠近自己時,巨棘龍就會揮動尾巴用尾刺進行反擊。別看巨棘龍渾身長刺,它平時卻很溫和,以低矮的植物為主食。它依靠強壯的四肢行走。遇到高大的植物時,巨棘龍會靠后肢站立起來,伸著脖子努力夠一下。

巨棘龍生活在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生活區域就在今天的四川省。我們都知道,在侏羅紀時代,今天的四川省是恐龍的家園。迄今為止,人們在這里發現了大量恐龍,與巨棘龍生活在一起的恐龍非常多。
在巨棘龍生活的世界里,有許多巨大的恐龍,包括長脖子長尾巴的馬門溪龍,劍龍類恐龍沱江龍,也有像工部龍、鹽都龍這樣的小型恐龍。這些恐龍都以植物為食。肉食恐龍則有四川龍和永川龍。這兩個大家伙非常兇猛殘暴,威脅著巨棘龍的生存。不過,古生物學家們在巨棘龍的化石中發現了它們躲避危險的秘訣。
在保存下來的巨棘龍的皮膚化石上,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凹凸結構。其中,凹形結構是正常的鱗片皮膚,而凸形結構則是一個個條紋般突起。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種凹凸結構在光線下形成的反射較弱,不容易被發現,也就是說,它起到了非常好的偽裝作用。想不到吧?巨棘龍的皮膚竟然有隱身功能,加上可以融入環境的體色,巨棘龍可以更好地生活在危機四伏的世界里。
巨棘龍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于劍龍類的認知,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