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上任已一個多月了。近期不少單位都公佈賴清德就職滿月的民調,不同民調公司所做的民調整體滿意度從三成多到五成多皆有。若單從民調來看,賴清德的第一個月雖受到「國會改革法案」攻防失敗而明顯跌跌撞撞,但整體來說,其獲得的支持度還能維持在其選舉時的水準。
賴清德上任後第一戰
不過,除了民調以外,「網路輿情」也是觀察政治人物聲望變化的重要指標。本文透過「諾客網科大數據」研發的「Lowi Ai大數據」關鍵引擎,分析賴清德上任一個月來,臺灣主要政治人物的「網路聲量」變化,評估賴清德「蜜月期」能有多長。
賴清德上任後,面臨到的第一個「內政問題」就是由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推動的「國會改革法案」。「國會改革法案」在在野陣營人數優勢下,即便執政的民進黨用盡全力反對,甚至不惜動員、發動「青鳥運動」,試圖透過發動社會運動給藍白陣營施加壓力,反對「國會監督擴權」,但在藍白人數優勢下,在野不為所動,順利完成「國會改革法案」立法。
2024年5月28日,「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順利三讀修法通過;6月7日「行政院長卓榮泰」對該法提出覆議;但6月21日「覆議案」再度在藍白人數優勢下被否決;6月24日賴清德正式簽署該法案,但表示要將該法案送大法官會議「釋憲」(編者註:有臺灣政壇人士認爲,因爲現任「大法官」都是蔡英文任內任命的親民進黨的法官,賴清德政府最後將該法案送大法官會議「釋憲」,有信心能通過「釋憲」推翻「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紛擾多時的「國會改革法案」經藍綠白對決後,以綠營慘敗而暫告一段落。
整體來說,藍白在法案修正上占了人數優勢,但受挫的民進黨,以及新就任的賴清德,有沒有因此造成聲勢上的大幅受挫?而在野陣營有沒有因此聲勢大振?本文以5月20到6月25日,739767總筆數網路大數據分析賴清德、卓榮泰、柯文哲與朱立倫四個藍綠白主要政治人物網路聲量的消長。
臺灣四個主要政治人物
過去一個月以賴清德總網路聲量最高,達到492723筆,其次則是柯文哲,總網路聲量為220928筆,排名第三的則是卓榮泰,總網路聲量為201466筆,至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相對來說網路聲量較低,為38152筆。
除了總聲量外,政治人物的網路正負評與喜好度(P/N比)也是重要觀察指標。
先從賴清德來看,過去一個月來,頼清德獲得的總聲量達492723筆,其中有39.5%為正面聲量,30.8%為負面聲量,29.7%為中立聲量,整體來說,臺灣的網路環境中,對賴清德上任一個月的整體評價,仍是正面多於負面。
再從柯文哲來看,柯文哲的總聲量雖然只有賴清德的一半不到,但201466筆總聲量中,有37.4%屬於正面聲量,33.3%為負面聲量,29.3%為中立聲量,整體來說,柯文哲的網路評價仍維持其一貫優勢,正面高於負面。
總聲量排名第三的卓榮泰,獲得的201466筆聲量中,有38.0%屬於正面聲量,31.9%為負面聲量,30.1%為中立聲量,整體評估卓上任一個月的表現,網路民眾中,給予卓的評價,已正面較高,負面較低。
至於這一個月相對低調的朱立倫,網路總聲量僅38152筆,其中正面聲量為34.6%,負面聲量為30.3%,中立聲量為35.1%,整體來說也是正面評價高於負面評價。
分析四個主要政治人物的網路「喜好度」(P/N比,正面評價/負面評價),賴清德獲得1.28排名第一,卓榮泰則是1.19排名第二,朱立倫為1.14排名第三,柯文哲為1.12排名第四。
賴的網絡聲量仍未超過其選舉得票率
由於以上數據主要來自「國會改革法案」事件之前的時間段,「國會改革法案」對賴清德總聲量影響的反應並不完全。因此,由以上「Lowi Ai網路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賴清德上任的一個月,雖在「國會改革法案」上受挫,但賴清德、卓榮泰仍獲得了臺灣網民相對多的正面肯定(低於選舉時的40%得票支持率),表示其仍在「蜜月期」中;而主導「國會改革法案」的藍白陣營,也維持了一定的肯定與支持,柯文哲與朱立倫整體聲量比都屬正面居多,第一個月的藍綠白政治攻防,三方都沒有失分。
當然,以上「Lowi Ai網路大數據」分析只是一個參考,畢竟民進黨占有執政優勢,占據「高聲量」是必然的。加上臺灣媒體對其執政表現的「剋製」報道,「P/N比」占有優勢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