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臺灣是個移民社會,真正的原住民少之又少。隨著臺灣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移入」與「移出」的臺灣人都在不斷變化。正因爲如此,「移民」給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帶來的影響與變化也一直都在發生。王權宏是臺灣「移民」專家,對臺灣「移民」有深入的研究,特邀他撰寫臺灣的「移民」故事與大家分享。
在當今最夯的高科技AI領域,黃仁勛、蘇姿豐和梁見後無疑都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而他們,都是從臺灣移民到美國,他們不僅為臺灣的移民爭了光,而且也爲世界的高科技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人類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生產,所需的動力都是人力、動物力、水力和風力。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力變成機械動力生產力的重大轉變。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因為新技術和發明,在化學、電器、石油、鋼鐵、合成纖維、電話通訊產品等生產,有巨大的貢獻,在生活的食衣住行也有重大的轉變。
第三工業革命就是我們現在生活所使用和享受的一切,電腦、資訊、無人車、無人工廠等。
一群臺灣移民創臺積電輝煌
在歷次工業革命中,在發達國家的發達歷史中,中國移民在不同歷史階段做出的貢獻都非常顯著。臺灣早期移民到美國的傑出人才也很多,僅就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臺灣移民在該領域比較卓著的就有:臺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1949年和父母移居美國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及史丹佛大學,在德州儀器擔任資深副總裁,1986年創立了臺積電。臺積電能有現在的成就,主要是有一個臺灣移民美國的重要領導群。如:
前董事長劉德音,1954年臺灣出生,讀完臺灣大學後去美國就讀柏克來大學碩士和博士。
現任董事長魏哲家,1953年臺灣出生,去美國就讀耶魯大學博士。
資深副總侯永清,臺灣出生,臺灣交通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取得雪城大學博士。
資深副總米玉傑,臺灣出生,臺灣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工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
副總經理莊瑞萍,臺灣出生,臺灣清華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副總經理余振華,1955年臺灣出生,臺灣清華大學畢業後就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取得博士。
……
臺積電的今天輝煌,離不開這些在臺灣出生,後來到美國留學、定居、工作、之後才到臺積電任職的重要幹部,是他們一起打造了臺積電今天的盛況。
臺灣移民打響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槍
世界目前已風風火火地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初期,以AI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不同領域席捲全球。
目前將AI帶入人類、影響世界最大的兩家公司——AMD(超威)和NVIDIA(輝達)都是圖形處理器(GPU)的製造商。而領導這兩家企業的,也正是臺灣移民過去的兩位風雲人物黃仁勛和蘇姿豐。
NVIDIA(輝達)的創辦人暨CEO黃仁勳,在臺灣出生,9歲後移民美國(上期專欄內容已有具體介紹)。NVIDIA使用Ampere架構用於消費性和專業圖像、Hopper架構用於百萬兆級的高速運算和1兆參數的人工智慧。
蘇姿豐領導AMD使用的是RDNA架構,主要用於消費性產品和CDNA架構主要用於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AI天後AMD的總裁暨CEO蘇姿豐1969年在臺灣臺南出生,父親蘇春槐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後再唸臺灣的清華大學碩士班,畢業後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舉家遷往美國,這時候蘇姿豐才兩歲,後來進人哥倫比亞大學附設的幼兒園和小學。
蘇春槐畢業後到紐約市政府擔任政策研究師,他發現周遭很多同事、教授、醫生、律師都是猶太裔的人士;他認為不太可能猶太人各個都是天生聰明,但他們都有傑出的成就。
蘇春魁中西文化結合培養蘇姿豐
蘇春魁在傳統中華文化的臺灣受到很好教育,但在紐約看到的教育現象有所不同,他得知猶太人有一部代代相傳的經典「塔木德Talmud」開始研讀,證實猶太人絕不是天生聰明,而是靠教育和學習奠定日後的基礎,他們在教育上鼓勵小孩獨立思考,主動發問;而在臺灣傳統教育的文化是叫孩子多聽多背書,不要問東問西,以後長大自然就明白了,這個教育方法很成功利用小孩子記憶力好、沒有雜念,容易把古文詩詞全部背下來,奠定好未來文學素養的根基,這個傳統並沒有錯,因為古代並沒有物理、化學、力學、微積分等科學。
蘇春魁將猶太人教育的智慧應用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蘇姿豐從小就成為班上的資優生,高中讀書跳級並得到西屋科學獎,她的鋼琴也非常優秀可以申請到全球知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但她選擇了麻省理工學院唸完電機學士、碩士到博士時年僅25歲。
事業亮麗的蘇姿豐
任職過德州儀器、IBM、Freescale、2014年接任AMD總裁暨CEO,這時候AMD財務非常嚴重,2015年已瀕臨破產,在蘇姿豐的努力下2017年轉虧為盈。
與此同時,蘇姿豐近年獲得無數的獎項,列舉部分:
2018年榮獲美國國家工程院士;
2020年美國半導體協會頒贈羅伯特大獎是華裔第二位得獎者(第一位是臺積電張忠謀董事長);
2020年美國財富雜誌刊登年度風雲人物第二位;
2021年美國總統技術委員;
2023年個人年薪超過3000萬美元(連續五年全球最高薪的女性CEO);
蘇春魁說,若不是當年帶蘇姿豐移民美國受教育和成長,她在臺灣最多也只能當醫生(編者註:在臺灣農業時代最會讀書大都選擇當醫生)。
期待在移民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會出現下一位黃仁勳、蘇姿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