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註:在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中,臺灣「老兵」是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老兵」不僅是兩岸關係特有的「鏈接」,更是如今兩岸關係中特有的「政治符號」。為讓更多人了解臺灣「老兵」現象,專門邀請多年來一直為臺灣「老兵」提供各種服務,並積耍大量臺灣「老兵」史料的孫輔君先生撰寫「在臺老兵實錄」,讓更多關註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對這一歷史現象和社會印記有進一步認識。
張日明伯伯於2024年5月14日去世了。筆者在感念認識他的同時,非常尊敬地在此稱他為「最後的忠貞衛士」,他應該是受之無愧的。
筆者認識張日明老先生有許多年了,那是由拜訪閻錫山故居開始的,當時聽到張老伯的故事時,立刻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敬慕之意,也不時去拜訪他。
張日明感恩閻錫山
1930年出生的張日明,今(2024)年已高齡95歲,他原籍山西朔縣,15歲就參加了閻錫山的部隊。因閻錫山在廣州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的院長兼國防部長」時,配備一個憲兵連對其保護,但是,這個憲兵連的士兵都是廣東籍,閻錫山對來自廣東的憲兵不信任,故特別從老家調派山西籍的子弟兵來保護自己,張日明就這樣的緣故,被奉調到了閻老的身邊。
張日明到閻錫山身邊當侍衛時年僅19歲,他非常感念閻錫山派飛機自綏遠把他們接走,不然「太原戰役」(編者註:是解放山西全省也是解放華北的最後一戰,從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歷時6個多月,全殲國民黨閻錫山部及地方保安團13.5萬餘人)下的敗逃,是生是死也難估量。就這樣從廣州到重慶再到成都,一路跟隨閻錫山,當時張日明的簿銜只是少尉。
自大陸撤退到了臺灣之後,張日明一直擔任閻錫山的侍衛,1950年跟隨閻錫山到臺灣的陽明山,因對閻老的忠心,也放棄友人介紹去其他軍職單位服務的機會,直到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去世,下葬於故居「種能洞」西側,原先跟隨閻錫山的廿多名隨扈為了生活,只好各自下山離開閻府。隔年,張日明也與家人遷到於陽明山下的石牌地方居住。
即便離開閻府,張日明每到工休日,就一定會上陽明山整理閻老故居,和維護墓地的事情,原本還有另外一位侍衛井國治老先生,也經常與張日明一起上山。井老因腦溢血逝世後,整理看守閻府的勤務,從此就落在了張日明一人身上,直至他過世前,都一直在默默地做。
張日明風雨無阻,分文報酬沒有的如此奉獻,實屬難得。儘管他生活艱難,卻無怨無悔,始終義務為閻錫山守墓,步履蹣跚數十年如一日,持續了一甲子,其執著與忠義真可謂感天動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人倫五常,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而在一切以利字當頭的如今世界,張日明的美德實屬難能可貴。
張日明對蔣中正的所作所爲不一定認同,但他卻對中華文化的忠孝十分虔誠,是我等後輩的楷模與典範。
有如此忠誠的部屬張日明,閻錫山老長官在九泉之下應該感到很欣慰。有如此執著於中華文化的臺灣老兵精神傳承,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絕不可能「青山喚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