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于2021年3月1日入職某家居公司,月工資標準為4088 元,家居公司為張某繳納了工傷保險,張某正常工作至2021年3月29日。當日,家居公司提出解除勞動合同。2021年3月30日,張某在前往該家居公司辦理工作交接手續途中發生交通事故。2021年4月14日,家居公司與張某訂立《協議書》,其中約定:“雙方勞動合同于2021年3月29日解除,雙方無任何爭議糾紛,家居公司協助張某辦理2021年3月30日交通事故申請工傷認定事宜,并為張某繳納工傷保險至工傷待遇支付之日,期間張某自行承擔社保個人及企業繳納部分。”2021年8月,家居公司為張某申請工傷鑒定,經鑒定為十級工傷。2021年9月6日,家居公司為張某出具《解除勞動合同證明》,其中載明張某于2021年9月6日因個人原因申請離職,該證明上顯示有張某簽名字樣。其后,雙方因工傷待遇發生爭議。該家居公司主張,雙方勞動關系于2021年3月29日解除,雙方簽署的《協議書》系真實意思表示,張某無權向公司主張任何權利。張某主張,2021年3月29日未辦理正式離職手續,勞動關系并未解除,2021年9月6日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關系,故其有權向公司主張相關工傷待遇。因協商未果,張某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該家居公司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31602 元及停工留薪期工資16352 元。
仲裁委員會裁決某家居公司支付張某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31602 元及停工留薪期工資16352 元。一審、二審判決結果與仲裁裁決結果一致。
本案爭議焦點是,張某與該家居公司的勞動關系于何時解除?工作交接期間受傷是否可以享受工傷待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第二款中規定,“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可見辦理工作交接屬于勞動關系項下勞動者應當承擔的義務。本案中,家居公司雖主張雙方勞動關系已于2021年3月29日解除,但次日張某仍然前往該公司辦理工作交接,該行為屬于履行勞動合同的一部分,且后續家居公司為張某申請工傷認定,并繼續以公司的名義為張某繳納社會保險,亦能證明雙方勞動關系仍然存續。《北京市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管理辦法》(京勞社工發〔2003〕 195 號)第十二條規定:“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或者尚未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用人單位不得與之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家居公司與張某訂立《協議書》之時,張某尚未進行勞動能力鑒定,故該家居公司此時無權單方提出與張某解除勞動合同。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條款應屬無效”。綜上,張某有關工傷待遇的請求應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