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環環 唐莉莉 劉倩倩 朱蓓蓓



Application of TCM comprehensive nursing combined with non-weight-bearing exercise of lower extremity in diabetic foot ulcer patients
CHEN Huanhuan,TANG Lili,LIU Qianqian,ZHU BeibeiSuqi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 2238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Beibei,E-mail:hxnfm9286@163.com
Keywords diabetic foot ulcer;TCM comprehensive nursing;non-weight-bearing exercise of lower limbs;ulcer area;lower limb arterial blood flow;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綜合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在糖尿病足潰瘍(DFU)病人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收治的128例DFU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觀察組實施中醫綜合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兩組均干預3個月。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潰瘍面積、潰瘍深度、踝肱指數、下肢動脈血流量(股淺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兩組潰瘍面積及潰瘍深度均低于干預前,踝肱指數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潰瘍面積及深度低于對照組,踝肱指數高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股淺動脈、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血流量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干預3個月,兩組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綜合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可促進DFU病情恢復,維持下肢動脈血流,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糖尿病足潰瘍;中醫綜合護理;下肢非負重運動;潰瘍面積;下肢動脈血流量;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02.017
糖尿病足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最為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具有截肢率及病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及生存質量。目前,DFU的臨床治療多以控制血糖、對因治療、介入術治療等為主,以緩解DFU病人臨床癥狀,降低截肢風險。但DFU作為慢性進展性疾病,單一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臨床多在治療基礎上輔以護理干預,以加強治療效果,促進病人病情改善[1-2]。下肢非負重運動通過引導病人進行運動鍛煉,可改善病人運動功能,加強血糖控制效果[3]。中醫綜合護理通過中藥熏洗、針灸、穴位按摩等方式來進行干預,可有效促進DFU病人血液循環,利于潰瘍面愈合[4]。雖然2種干預方式在糖尿病病人中均有應用,但暫無兩者聯合在DFU病人中的應用研究報道[5-6]。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中醫綜合護
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在DFU病人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DFU臨床干預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收治的DFU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DFU符合《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7]中診斷要求,且經查體、實驗室及影像學等綜合檢查確診;2)Wagner分級為Ⅰ~Ⅲ級[7];3)病人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視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存在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的疾病;2)合并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肝及腎功能衰竭、足部皮膚病;3)依從性差,不能參與整個研究周期;4)存在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等;5)病人存在其他類型的糖尿病并發癥,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依據上述標準納入128例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4例。對照組中,男44例,女20例;年齡57~78(67.50±4.79)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3.0~30.0(26.54±1.18)kg/m2;糖尿病病程1~15(8.06±2.03)年;DFU病程1.0~8.0(4.63±1.06)年;Wagner分級:Ⅰ級20例,Ⅱ級33例,Ⅲ級11例。觀察組中,男45例,女19例;年齡55~78(66.89±4.93)歲;BMI 23.5~30.0(26.81±1.23)kg/m2;糖尿病病程1~15(8.17±1.98)年;DFU病程1.5~8.0(4.77±1.08)年;Wagner分級:Ⅰ級21例,Ⅱ級30例,Ⅲ級13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213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干預。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健康宣教、控制血糖;合并血脂、血壓異常的病人需控制血脂、血壓,并依據營養篩查結果制定完整的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以達到血糖、血壓、血脂及白蛋白的個性化控制目標,并保持體重目標值;針對病人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如下肢缺血的病人給予抗血小板治療,合并冠心病且具有心房顫動風險的病人聯合應用抗凝藥物治療、抗感染治療等。下肢非負重運動干預:當病人潰瘍面細菌培養結果轉陰后,進行下肢非負重運動干預。1)專科護士指導病人取仰臥位,雙下肢分別進行空中蹬腳踏車運動、交替抬高、交替屈伸動作,3個動作為1組,每組間隔3~5 min。前3 d每次訓練時間維持在5 min左右,第4天起視病人實際情況逐漸延長時間至10~30 min。運動強度以病人運動后出現微汗為主,每天3次。2)指導病人進行畢格爾運動,取平臥位,雙腿上舉與床面呈60°~90°,當病人腳尖蒼白時持續20~30 s,將雙腿放下垂直于床沿,當腳底出現發熱或充血2~5 min后,將腳踝部分依次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活動3 min,使雙腳顏色紅潤。病人取平臥位,用毛巾包裹熱水袋溫暖腳部約5 min;每次反復訓練1 h,每天2次。
1.2.2 觀察組
實施中醫綜合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干預,其中非負重運動干預同對照組。中醫綜合護理:1)中藥熏洗,以促進患足血液循環為治療原則進行用藥,黃芪、當歸、雞血藤、紅花、透骨草,各20 g,沒藥、赤芍、忍冬藤,各15 g,桂枝、花椒、吳茱萸,各10 g。淤血嚴重者加用丹參、川芎,各10 g;熱盛傷津者加用茵陳、黃柏,各15 g,氣陰兩虛者加用白術、生地,各15 g。將藥方在500 mL的水中浸泡20 min后煎煮取汁,先用藥液熏蒸患足,當藥液溫度冷卻至35 ℃時,放在藥液中浸泡30 min,每天1次。2)艾灸,取病人雙側三陰交、公孫、商丘、涌泉、太溪、照海、復溜穴為主穴,配以光明、丘墟、足竅陰、懸鐘、太沖、行間穴,主穴每次選1組,輪流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2~4 mm,直徑2 cm的鮮姜片進行艾灸,距離與病人稍感溫熱為宜,每天1次,每次30 min。3)穴位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足底胰腺、小腿脛骨內側,各5~10 min,之后拇指點按涌泉、太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解溪等穴位,各3~5 min,每天1次。兩組均持續干預3個月。
1.3 質量控制
將兩組病人安排在不同的病區進行干預、觀察,其中對照組安排內分泌科一區,觀察組安排在內分泌科二區。對照組3名責任護士在開始干預前均接受專業技能及知識培訓,考核成功后方可上崗。觀察組由統一培訓并通過中醫施護考核的3名責任護士進行干預。
1.4 評價指標
1.4.1 潰瘍面積、潰瘍深度及踝肱指數
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時的潰瘍面積、潰瘍深度及踝肱指數。其中潰瘍面積采用透明薄膜描記病人潰瘍輪廓后,統一要求拍照,采用Image-Pro Plus軟件計算。潰瘍深度采用止血鉗測量深度后,采用標尺測定。踝肱指數:在病人雙側踝部、上臂位置放置12 cm×40 cm的氣袖,采用聽診器測量足背或脛前動脈。
1.4.2 下肢動脈血流量
分別在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南京左右腦醫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82060834,型號:Digi-Lite IP)測定兩組股淺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血流量。
1.4.3 生活質量
分別在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時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8]評估,量表共包含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等8個維度,各維度總分為100分,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并行t檢驗。用例數、百分比(%)表示定性資料,并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潰瘍面積、潰瘍深度及踝肱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潰瘍面積及潰瘍深度均低于干預前,踝肱指數大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潰瘍面積及深度低于對照組,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動脈血流量比較(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見表3)
3 討論
3.1 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對DFU病人臨床療效的改善情況
常規護理干預雖可滿足病人治療過程中的基本護理需求,但其對病人病情康復干預的效果欠佳[9]。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DFU病人實施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干預結果發現,干預后兩組潰瘍面積及潰瘍深度均低于干預前,踝肱指數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潰瘍面積及深度低于對照組,踝肱指數高于對照組,說明2種干預方式聯合可有效促進DFU病人病情好轉。中醫綜合護理中的中藥熏洗藥方中的黃芪可補氣消腫;當歸、雞血藤、紅花具有活血通絡;透骨草、花椒、吳茱萸具有止痛、祛濕效果;桂枝可散寒、消腫;沒藥可活血生肌,通過熏洗方式可促進足部血液循環,利于肉芽組織新生[10]。艾灸選穴中的三陰交可行氣活血、疏經通絡,公孫穴可運化脾經之氣,商丘穴可健脾化濕,涌泉穴具有散熱生氣之效,太溪穴可清熱生氣,照海穴可吸熱生氣,復溜穴可溫陽利水,光明穴可聯絡肝膽氣血,懸鐘穴可通經活絡,丘墟穴可生發風氣,足竅陰穴可止痛行氣,懸鐘穴可痛經活絡,太沖穴可通絡止痛,行間穴可寧心安神,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可有效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情況,進而維持足部血液循環,促進潰瘍面愈合[11]。而穴位按摩選穴中的太沖可疏肝理氣,疏經通絡,血海穴可化血為氣,解溪穴可止舒筋活絡,通過按摩上述穴位可刺激機體氣血運行,維持足部血液循環[12]。而足底胰腺、小腿脛骨內側對應的是血糖代謝區,按摩該部位可有效調節內分泌系統,加強血糖控制效果,進而利于DFU病情恢復[13]。有研究已證實,運動干預可有效促進DFU病人潰瘍面愈合,利于病情轉歸[14-15]。非負重運動干預通過引導病人進行空中蹬腳踏車、畢格爾運動等來刺激足部血液循環,促進創面肉芽組織生長,進而促進潰瘍面組織修復,促進其臨床癥狀改善[5,16]。2種方式聯合應用可改善DFU病人足部血液循環情況,利于潰瘍面肉芽組織生長,進而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
3.2 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對DFU病人下肢動脈血流的影響
足部位于人體的最低點,其生理構造導致血流經過足部的速度最慢。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股淺動脈、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血流量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可有效提高DFU病人下肢動脈血流速率。中醫綜合護理通過中藥熏洗-針灸-穴位按摩等方式來刺激足部反射區,擴張毛細血管并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提高下肢動脈血流速率[17-19]。非負重運動通過指導病人進行空中蹬腳踏車運動、交替抬高、交替屈伸動作及畢格爾運動,可促進下肢毛細血管及靜脈血液回流,促進毛細血管及淋巴管網充盈收縮,進而改善病人下肢血流狀況,利于側支循環建立,進而提高下肢動脈血流量[20-21]。
3.3 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對DFU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可有效改善DFU病人的生活質量。中醫綜合護理及非負重運動可促進DFU病人血液循環及潰瘍面愈合,改善病人下肢血流狀況,促進病人病情改善,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疾病對病人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輕病人負性情緒,進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且觀察時間較短,未來可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并延長觀察時間,以證實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對DFU病人的中遠期影響。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護理聯合非負重運動可有效促進病人DFU癥狀改善,提高下肢動脈血流量,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ZHANG K X,DING S,LYU X Y,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and diabetic foot ulce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2021,35(4):e23719.
[2]湯明明,張倩為,龔海沁,等.品管圈活動對糖尿病足潰瘍高危患者血糖、胱抑素C水平及潰瘍發生率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24):3637-3640.
[3]李群,于鳳泉.臥位非負重運動聯合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7,24(3):205-208;251.
[4]劉潔,廖睿.血糖管理聯合中醫綜合護理在肝移植術后的應用[J].四川中醫,2020,38(2):194-198.
[5]李偉云,田桂芹,胡亞麗,等.非負重運動處方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中的有效性探討[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11):1848-1850.
[6]周義慧.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5,33(5):172-174.
[7]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等.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9,11(2):92-108.
[8]RUTA D.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1995,49(5):555.
[9]房晨斐,水潤英,白姣姣,等.集束化減壓技術在糖尿病足神經性潰瘍患者中的護理體會[J].上海護理,2021,21(12):43-45.
[10]牟天易,湯洋,曾勇,等.中藥水煎液沖洗聯合負壓傷口治療對糖尿病足創面的療效及病理觀察[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21,42(9):927-933;954.
[11]羅曉燕.中藥熏洗方聯合穴位艾灸治療早期糖尿病足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8,39(8):1077-1079.
[12]郭莉娟,馬靜遠.四妙勇安湯聯合足部穴位按摩對糖尿病足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2,46(10):1620-1621.
[13]張崇元,石春輝.中藥泡浴聯合足底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足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0,36(6):799-801.
[14]王顯東,劉明興,何紅.踝泵運動對糖尿病足潰瘍創面愈合的干預作用[J].西部中醫藥,2020,33(11):115-117.
[15]王旭,楊萍,張瑜.早期量化功能鍛煉聯合綜合干預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疾病應對狀態和自護能力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4):828-831.
[16]高亮霞,葉蕾,楊小青.早期量化功能鍛煉在糖尿病足潰瘍封閉負壓引流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醫學,2018,39(12):1523-1526.
[17]周麗俊,葉企兵,葉澤宇.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2,37(6):3613-3616.
[18]顧紅巖,馮興中.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氣陰兩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14(6):839-843.
[19]李國菁,全紅,付旭彥,等.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BDNF和IGF-1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11):28-31.
[20]孫獻坤,袁麗.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非負重運動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8):1161-1164.
[21]劉紀娥.散步運動療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3):430-432.
(收稿日期:2023-06-15;修回日期:2023-12-30)
(本文編輯賈小越)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宿遷市中醫藥科技項目,編號:HD202215
作者簡介 陳環環,主管護師,本科
*通訊作者 朱蓓蓓,E-mail:hxnfm9286@163.com
引用信息 陳環環,唐莉莉,劉倩倩,等.中醫綜合護理聯合下肢非負重運動在糖尿病足潰瘍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4,10(2):28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