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從歷史發展視域出發,對中國的院體畫與文人畫的藝術審美進行了深入分析。院體畫作為宮廷繪畫的代表,強調技法的卓越與情感的表達,風格華麗精致;而文人畫則源于文人士大夫階層,注重筆墨情趣與精神意趣,追求以形寫神。本文通過梳理兩大畫派的歷史演變、藝術特點及代表作品,探討了它們在技法、審美追求及對中國美術發展影響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院體畫以其工整細膩、色彩燦爛著稱;而文人畫則以筆墨簡練、意境深遠聞名。兩者雖風格迥異,卻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豐富面貌。
【關鍵詞】院體畫 "文人畫 "藝術審美 "宮廷繪畫 "傳統美術
中圖分類號:J2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1-0037-07
院體畫和文人畫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形式。院體畫和文人畫在創作中都主張形神兼備、主客觀統一,也均注重情感的表達。這與中國傳統繪畫一向不把事物的表象真實地再現出來作為創作目的,而注重作品的內在神韻情感有關。然而,由于院體畫和文人畫創作者的身份不同、審美客體不同,院體畫和文人畫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藝術特點和審美追求上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一、院體畫和文人畫概述
院體畫和文人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兩大重要流派,其審美追求展現了各自獨特的藝術特點,最終讓中國傳統繪畫分為兩大分支,它們帶著各自的瑰麗特點流傳后世。
(一)院體畫的概述
院體畫,簡稱院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它狹義上是指中國古代皇室宮廷畫家的繪畫作品;廣義上則包括宮廷繪畫在內和受到宮廷繪畫影響的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類別,其中也涵蓋傾向于中國古代宮廷繪畫的這種畫風。
院體畫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唐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其中,院體畫在宋最為鼎盛。院體畫也在這一時期逐漸走向成熟。宋朝在后蜀、南唐使用宮廷畫家的基礎上,設立和完善了翰林圖畫院,然后集結了社會上西蜀南唐兩地的有名畫院畫家。兩宋畫院在歷史上堪稱畫院的繁盛時代,畫院的制度在這時也最為完備。這些出自院畫作家的畫作,體現了最高統治者的審美標準,被稱為“院體畫”,院體畫就此正式形成。
院體畫初步形成于宋代。但到了元代,由于統治者意識落后、對文化漠視以及對漢人和中原文化實施高壓政策,官方并未設立專門畫院,院體畫的發展因此停滯。院體畫真正形成系統的體系是在明清時期。此時,朝廷逐漸恢復宮廷繪畫機構,院體畫又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明清時期的院體畫與前代相比又略缺創意,發展緩慢。
院體畫被定義為兩個核心概念:一是集中考慮技法與媒介,以追求技術的卓越;二是把藝術家的意識銘刻在作品中,展現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院體畫以五代與宋代的院體畫最具代表性,其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對物象的描繪追求其形體的真實性、在氣韻和神態上追求逸趣橫生的效果。院體畫強調色彩、韻律和構圖,風格華麗精致。
(二)文人畫的概述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它不同于民間和宮廷的繪畫藝術,而是指封建社會時期文人、士大夫為了抒發個人情感,通過描繪不同的物體來寄托作者情感的繪畫。文人畫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藝術表現內容之一,同時也有“士大夫寫意畫”之稱。文人畫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特別是在蘇軾、米芾等人的倡導下,文人畫開始興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人畫是古代士大夫文人思想情感下的產物。因此,它往往帶有濃烈的個人情感和抽象性,并不追求寫實。其畫作強調運筆的疾徐輕重,與講究色彩的院體畫相比,文人畫更注重如何運用水墨,有墨分五色的講究,而不很重視色彩。文人畫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它很考驗作畫者的綜合能力,強調“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在審美追求上,書卷氣或稱“詩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一個標準,即文人畫要具備學養深厚、言之有物、格調高雅幾個特點。士大夫等這些文人在紙張上體現自己的個人精神和心靈意境,同時不追求華艷,向往真淳,講究繪事后素、返璞歸真、大巧若拙,這也在隨后的發展中,成為中華民族審美的一大特性。
在畫作的選材上,文人畫一般以山水為主,其特點是把美感和表現力有機結合。它使用抽象的筆觸,注重藝術性和精神意趣,以表達藝術家內心的真實情感。
二、院體畫的藝術特點和審美賞析
(一)院體畫的歷史發展
院體畫這一獨特藝術流派的發展,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唐、宋、元、明、清,這個演變軌跡見證了歷史朝代的更迭和中國繪畫藝術的興衰起伏,反映了各個時期皇家審美趣味與社會文化風貌的變遷。
宋代無疑是院體畫發展的黃金時代,其藝術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一時期,院體畫逐漸從萌芽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體系。宋太宗在后蜀與南唐兩地使用宮廷畫家的基礎上,進一步設立并完善了“翰林圖畫院”——這一國家畫院集結了后蜀、南唐兩地頗有名望的畫家。如后蜀的黃筌、黃居寀父子,南唐的顧閎中、曹仲玄、周文矩等人。翰林圖畫院的主要功能是為宮廷及皇室貴族服務,進行繪畫創作。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最高統治者的審美標準,也承載了一定的政教功能,如宣傳教化、粉飾太平等。通過設立畫學、舉辦招錄考試等方式,翰林圖畫院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人才。在翰林圖畫院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畫家和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朝元仙仗圖》的作者武宗元等,他們的作品為后世畫家提供了寶貴的藝術資源與靈感源泉。院畫作家的作品體現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審美標準與文化追求。比如,宋代院畫是古代美術教育的典范,其組織形式完備、畫面色彩濃厚、過渡自然、風格鮮明,呈現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動的特點。
然而,進入元朝后,由于統治者的文化政策相對保守與落后,對漢族文化及中原文明的漠視,以及對漢人和中原文化的高壓政策,使得文化環境趨于壓抑,官方也未再設立專門的畫院機構,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院體畫的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直至明清時期,朝廷對文化藝術的重視逐漸恢復,宮廷繪畫機構也得以重建,院體畫才再次煥發生機。但相較于宋代院體畫的繁榮與創新,明清時期的院體畫略顯缺乏創意,發展步伐相對緩慢。
院體畫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充滿曲折與變遷的過程,它既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文化風貌的生動寫照。
(二)院體畫的藝術特點
院體畫由于是服務于皇家的產物,因此它的發展始終與皇家的審美趣味、政治需求緊密相關,更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和政治功用。為服務于皇家,院體畫在構圖上展現出了極高的嚴謹性,畫家們遵循嚴格的構圖規則,以確保每一幅作品都能準確傳達出皇家所期望的莊嚴與華貴。院體畫在用線上以工筆為主,注重線條的精細與流暢,畫師們通過細膩的筆觸,將物體的輪廓、質感、光影等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為畫面注入生命力。與文人畫相比,院體畫對于顏色的運用也極其講究。它重顏色、強對比,使得畫面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常常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院體畫中有一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它的圖案表現內容和呈現出來的裝飾感。院體畫中表現出來的許多比較抽象的、獨特的紋理圖案,往往是畫家們將自然景觀、生活人物、物體建筑等內容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和處理,這通常體現在宮廷建筑、宮廷用品以及一些大型祭祀物品的裝飾上。其實,站在院體畫的審美視角,它并沒有通常人們認為的那么呆板、無趣。顯然,畫家們通過高水平的繪畫藝術體現出來的并不是對具體物品自然直觀的描述,而是將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外觀等外在特征,以寫神形似的方式描繪出來,把物體的外在特征與內涵神韻有機融合,使得整個畫面的每一個具體的物體都具有了生動的靈魂和富有意義的內涵。
(三)院體畫相關作品賞析
《韓熙載夜宴圖》(見圖1)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也是院體畫的經典代表作。該作品以現實為取材,以長卷的形式,細致入微地描繪南唐大臣韓熙載在自己家中設宴載歌行樂的場景。畫作按宴會的進行過程分為五部分內容進行描繪,不光是琵琶演奏、觀舞,還是宴間休息、清吹,以及歡送賓客等場景,都描繪得惟妙惟肖。其構圖工整,想象力豐富,富于變化。
圖1 "南唐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畫家對人物的刻畫,以形寫神,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整幅作品造型準確,色彩絢麗,筆墨運用靈動。通過對每幅畫每個人的不同姿態、目光手勢和畫中人物的舞蹈、彈奏、清吹等的描繪,情態生動。無論是高談闊論的賓客,還是專注演奏的樂伎,都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們的表情、動作乃至服飾,都成為揭示其身份、地位及性格的重要線索。主人公韓熙載,雖置身于熱鬧非凡的宴會之中,但其眼神中流露出的卻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憂郁與沉思。通過描繪主人公韓熙載微蹙的神態,與宴會上歡樂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表現其在亂世和國家江河日下希望以這種聲色方式自保的復雜心態,這是審美追求上對對象神韻生動的追求。
畫中通過線的韻律、節奏、力度、動勢和方向等表現手法來傳達情感,將線的長短、粗細、輕重、濃淡、剛柔、虛實、頓挫、轉折等變化加以巧妙組合,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氣質和性格特征。但總體上,都以工筆為主,體現了院體畫用筆上的特點。
《韓熙載夜宴圖》作為院體畫,體現出特有的嚴謹構圖。同時,這幅作品傳為五代顧閎中所繪,實則可能是南宋末年佚名宮廷畫家的作品。它借南唐韓熙載醉生夢死之狀,對權臣史彌遠進行規勸,是規諫畫的代表之一,具有院體畫獨特的政治功用。
院體畫,下筆凝重穩健,比較工整嚴謹,風格樸厚而又寫實。院體畫重形,強調寫實,即以形寫神,追求審美客體的神似,以求完美還原繪畫客體的形態和神韻情感。
三、文人畫的藝術特點和審美賞析
(一)文人畫的歷史發展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在古代中國藝術領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代的藝術教育領域,中國封建時期的文人和士大夫所創作的繪畫,與民間和宮廷畫院的作品有所區別。這些文人畫家通常避免直接描繪社會現實,而是傾向于選擇自然風光如山水、植物等作為題材,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個性和情感。在這些作品中,也不乏對民族壓迫或腐敗政治的不滿和憤怒。他們推崇“士氣”和“逸品”的概念,注重筆墨的情趣,不拘泥于形象的相似,而是強調作品的神韻。此外,他們還非常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
文人畫的萌芽期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維、靈感和藝術實踐已經開始顯現。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和他的“暢神說”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顧愷之的“形神”理論等,都應看作是文人畫的濫觴。隨著儒、道、佛思想的空前繁盛,以及玄學、詩歌、書法和藝術的蓬勃發展,文人畫的興起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文人士大夫們開始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繪畫成為他們表達內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
進入唐代,文人畫迎來了其初期的發展階段。唐代詩人、畫家王維被譽為文人畫的鼻祖。王維的“畫乃吾自畫”思想,以及他對創作中感情成分的強調使他成為文人畫之父。在五代時期,董源和巨然的畫風出現,對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影響極其重大。“董巨”畫風中追求山河的自然樸素和筆墨的情趣超然,描繪的山巒模糊而富有質感,江南河湖遼闊而平遠,他們對山水畫的刻畫深刻、處理細膩,其山水畫技藝獨樹一幟,對后世的江南山水畫派產生了廣泛和持久的深刻影響。王維的畫作將書畫融為一體,以山水為主題,追求超凡的意境和悠然的心理境界。他的《輞川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幅作品描繪了群山環抱下的亭臺樓閣和流水潺潺的世外桃源景象,呈現出一種與世無爭、超然物外的意境。
在宋代,文人畫迎來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文人墨客活動頻繁,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他們通過繪畫來表達情感和抒發志趣,不完全受制于傳統的形象和規則,更偏愛使用水墨技法進行寫意創作。他們尤其喜歡描繪梅花和竹子,以此來象征和展現高尚的道德品質。蘇軾對于文人畫體系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是第一個比較全面地闡明文人畫理論的人物。在《東坡題跋·跋宋漢杰畫》中,他提出了“士人畫”這一概念:“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后發,看數尺許便倦。漢杰真士人畫也。”這一概念將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元代則是文人畫的興盛期。在這個時期,文人畫家們更加注重主觀性情的抒發和筆墨情趣的追求。趙孟頫、倪瓚等元代四位著名畫家,提倡繪畫應作為一種自我娛樂的方式。他們重視個人情感的表達和文學韻味的強化,使得詩歌、書法與繪畫的結合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他們的畫作在筆墨方面各有獨特創造,使畫面效果更加符合文人的理想,從而引領了新的藝術潮流,并確立了以“文人畫”為核心的山水畫派。
明代和清代是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和成熟期。在明代,吳門畫派繼承和發展了元代文人畫的傳統,致力于平和典雅、蘊蓄風流的藝術風格。而到了清代,文人畫在繪畫領域中已然占有主導地位,分為以“清初四王”為代表的正統文人畫和以“四僧”為代表的野派文人畫。“四僧”中的八大山人、石濤等人,更是以畫寄情,抒發亡國之痛,以此表達內心的強烈情感,他們將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
(二)文人畫的藝術特點
文人畫是古代士大夫文人思想情感下的產物,因此它往往帶有濃烈的個人情感和抽象性,并追求寫實。這一點與其產生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古代的士大夫文人作為社會精英階層,他們大部分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因此他們的畫作往往包含著心靈情感的抒發與哲思的寄托。他們通過筆墨,將個人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融入畫中。因此,他們的畫作充滿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深邃的哲學意味。
文人畫在表現手法上,并不刻意追求對現實的忠誠描述,而是強調運筆的疾徐輕重。出于對墨分五色的追求,文人畫通過墨色的層次變化與對比,營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與深邃的意境空間。與院體畫相比,色彩在文人畫中并非特別重要,往往只被用來點綴或烘托主題,而非主導畫面。
文人畫作為一種綜合藝術,還包含了書法、詩詞以及篆刻藝術領域。文人畫家們常常在畫作中題寫詩詞或跋語,將繪畫與文學相結合,形成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獨特藝術風貌。跨領域的融合使得文人畫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在內涵表現上更有文化底蘊。
在審美追求上,文人畫注重書卷氣或稱“詩卷氣”的營造。書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一個重要標準,它要求畫作必須具備學養深厚、言之有物、格調高雅等特點。這種審美追求體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對高雅文化的崇尚與追求,也反映了他們內心世界的純凈與高遠。他們通過筆墨的簡練與意境的深遠,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文人畫風格。
(三)文人畫相關作品賞析
在文人畫的探索與實踐中,倪瓚與巨然這兩位不同時代的藝術大師,雖身處不同的歷史背景,卻都展現了驚人的藝術洞察力與創造力。
倪瓚,號云林,是元代文人畫的杰出代表。他有一段具有代表意義的文人畫論:“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題為張以中畫竹》)其《漁莊秋霽圖》堪稱文人畫的典范之作。以下以他的《漁莊秋霽圖》為例,具體分析文人畫的藝術特點和審美追求。
《漁莊秋霽圖》以極簡的構圖與深邃的意境,展現了倪瓚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審美追求。近景陂陀一片,五六株雜樹如文士君子一般屹立其間,高潔清曠,寓意著畫家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中景湖水淡蕩,空明澄凈。遠處幾層矮坡,起伏有致,淡墨輕嵐,沒有一絲人跡,沒有一聲鳥語,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氛圍。倪瓚在畫中對葉子的摹畫有一種獨特的繪畫手法,他以破筆的手法,然后垂筆的方式,把葉子點染出來。這種破筆垂葉點是他所創作的獨特繪畫方式,體現了他對用筆點墨的獨到見解。
畫幅右側遙岑下的空間里,倪瓚自題詩跋,跋曰:“此圖余乙未歲戲寫于王云浦漁莊,忽已十八年矣。不愿子宜友契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在看畫中竹子疏朗,佇立于湖畔,人跡寥寥,寂如枯禪,意境荒疏簡遠。它使觀眾從畫中直觀感受到,72歲的作者在畫中對往昔的感懷以及對時光飛逝的無奈。畫上的書法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后人多稱其為“倪高士”。詩畫結合,不僅彰顯了作者極高的藝術修養,還是作者心境的最佳體現。
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文人畫的又一佳作。畫家用長短披麻皴繪成大小面積的坡石,將江南土質松渾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顯得清透生動。巨然用淡墨烘染山體,在山的濕凹處飛落苔點,使江南的山顯得氣勢空靈,生機流蕩,質感十足。焦墨點苔是自然山石中叢樹、灌木和雜草之類的精辟概括:自董、巨之后,點苔的藝術技法逐漸被廣泛運用,形成山水畫中“皴、擦、點、染”的技法程式。當然,這幅畫中也寄托著畫家的精神思想,巨然在京師為僧,深明禪理,并且把這種禪理也帶進了他的畫中。這幅畫雖然是在畫高山密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墨氣清麗、神清氣爽、寧寂安詳,能給人以禪機,讓人有超乎塵世之感,這當是他心境空明的寫照。這是文人畫以形寫神的典例。
文人畫特色和體系的形成,又與文人士大夫將繪畫視為精神調節手段有關。創作對于這些畫家來講,不過起到的是一種疏解精神的作用。這樣,不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簡單的工具、最概括的語言,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創作中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思想傳達的媒介,文人畫偏于抽象,以神寫形,追求的是審美主體的神似,以及希望體現畫家本人的精神律動和思想情感。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倪瓚與巨然的作品中,更貫穿于整個文人畫的發展歷程。
四、院體畫與文人畫的差異與影響力
(一)院體畫與文人畫的區別
院體畫風格多以工整細膩、細節繁復而寫實逼真為主。其強調立意、色彩華麗豐富,構思巧妙含蓄,富有詩情畫意。在筆墨技巧上,其傳統而不拘泥,注重嚴謹又追求精微細膩。其繪畫精致滿足宮廷裝飾需求,又突出較強的政治功能,重視對繪畫客體神韻情感的表現及以形寫神。而文人畫風格獨特,題材內容多樣,思想情感體現在筆墨技巧中,注重畫家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氣質,將文學和思想融入繪畫的意境表達中,以神寫形,注重表達畫家本人的精神和思想律動。以下通過“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來看兩大畫派的不同。
徐熙和黃荃都是中國五代時期的著名花鳥畫家,但二人社會地位不同、環境與生活習慣不同、志向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因此筆下的畫風差異極大,史稱為“黃徐異體”。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在《論黃徐異體》中有言:“黃筌與其子居寀,始并事蜀為待詔,筌后累遷如京副使。既歸朝,筌領真命為宮贊……居寀復以待詔錄之,皆給事禁中。多寫禁御所有珍禽瑞鳥、奇花怪石。今傳世《桃花鷹鶻》《純白雉兔》《金盆鵓鴿》《孔雀龜鶴》之類是也。又翎毛骨氣尚豐滿,而天水分色。徐熙江南處士,志節高邁,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今傳世《鳧雁鷺鷥》《蒲藻蝦魚》《叢艷折枝》《園蔬藥苗》之類是也。又翎毛形骨貴輕秀,而天水通色。言多狀者,緣人之稱。聊分兩家作用,亦在臨時命意。大抵江南之藝,骨氣多不及蜀人。而蕭灑過之也。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這段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兩人的差異和差異來源。
黃筌的家族世為宮廷畫家,因此他受過專門訓練,廣泛求學,兼收并蓄,又在唐代繪畫傳統的環境得以長期熏陶,加上“多寫禁御所有珍禽瑞鳥,奇花怪石”,其作品“翎毛骨氣尚豐滿,而天水分色”比較適合封建統治階級裝飾宮廷,增加了生活的思想意趣,因此得到皇家的賞識和恩寵。
而徐熙為江南處士,處在宮廷畫院之外,沒有像黃筌那樣受過嚴格專業的訓練。他的性格“放蕩不羈”,耳目所習,“多狀江湖所有雜花野竹,水鳥淵魚”。他的畫作中,翎毛形骨貴輕秀,而天水通色。雖然他也為南唐宮中繪制過掛設裝飾的“鋪殿花”,因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采鑒。
黃荃的作品講求用色,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點,追求形象逼真和畫面的生趣。所以,他的《寫生珍禽圖》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寫生珍禽圖》一共畫了鹡鸰、麻雀、鳩、龜、昆蟲等動物二十余件,沒有固定的排序。畫像中的每一只動物都刻畫得十分精確,無論是細節還是形象都十分細致入微,甚至從透視的角度去觀賞都無懈可擊。黃荃強調真實寫生,重視形似與質感,其繪畫多用淡墨細勾,重彩渲染,用筆極為精細,而后以色暈染,幾乎不見墨跡。《寫生珍禽圖》正是運用這種“雙勾填色”法繪制而成。
徐熙講求用墨,多取水墨淡彩的方法。他創立了水墨渲染的“野逸”風格,其代表作品《雪竹圖》就體現了這一特點。畫中,粗筆與細筆相結合,濃墨與淡墨相掩映。無論用的是粗筆還是細筆,無論是濃墨還是淡墨,其結構上的表達都很到位。在《夢溪筆談》中,沈括形容徐熙的畫“以墨筆為之,殊草草”。但此“草草”是指,徐熙在掌握了結構的布局后,運筆爽快灑脫。此畫獨特的表現技巧打破了花鳥畫勾線暈染的一貫傳統,除樹葉的葉筋是勾線用筆之外,其余皆不見勾勒痕跡,徐熙巧妙地運用淡墨和濃墨的結合,墨色濃淡和墨塊大小隨意變化,使畫面更具節奏韻律之美。其畫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此圖以竹入畫,也隱喻作者“豪爽曠達,志節高邁”的思想情操,為表達自己的個性人格而作。這是作者在審美和人生意義上追求的重要寄托,也是文人畫以畫喻心的典型寫照。
(二)院體畫和文人畫對中國美術發展的影響
院體畫和文人畫都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繪畫風格,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成就都對中國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院體畫,以南宋院體畫為例,曾經是南宋時期的“國粹”,代表著當時的最高藝術成就。南宋院體畫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成功地將工筆畫的技巧、細膩與文人畫深遠的意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開創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巔峰。這種融合對后世繪畫風格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啟發,其構圖和筆墨技法的運用,對此后的元、明、清乃至現代的山水畫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文人畫常常以自然景觀如山水、花卉、鳥類以及梅、蘭、竹、菊和樹木、石頭等為題材,通過這些元素來表達畫家的內在情感或個人理想,并隱含著對民族壓迫和腐敗政治的不滿和憤怒。文人畫具有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的特點,重意,追求匠心獨運、回味無窮。文人畫的興起,使得繪畫藝術不再局限于畫院畫家,而是走向了社會的不同階層,促進了繪畫的多元發展。
兩宋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繪畫發展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標志著“寫意”風格開始取代“寫實”風格,開啟了一場重大的歷史變革。在這一時期,院體繪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同時文人畫也迅速興起,翻開了繪畫史上的新篇章。這兩種繪畫風格并駕齊驅,相互吸引、相互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對中國繪畫的演變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中國繪畫史的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結語
院體畫與文人畫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兩大瑰寶,各自承載著不同的藝術追求和審美理念。院體畫以其精湛的技術和華麗的風格,展現了皇家審美與社會文化風貌;而文人畫則以其獨特的筆墨情趣和精神意趣,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哲學思考。兩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相互輝映,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豐富面貌。通過對院體畫與文人畫的深入研究,不僅能領略到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還能更深刻理解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韻味。未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院體畫與文人畫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傳承,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啟示。
參考文獻:
[1]楊寶瑩.“技道合一”:中國古代文人畫教育脈絡論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4(06):20-22.
[2]張悅.試論中國文人畫與西方表現主義之異同[J].收藏與投資,2024(06):167-169.
[3]王娟.探究明末清初文人畫的感傷主義情懷[J].書畫世界,2024(02):72-73.
[4]李蕓姍,徐鈺寒.淺析文人畫發展概況及其逸格的體現[J].東方收藏,2024(03):86-88.
[5]周奕希.唐宋之際文人畫中的寒林意象探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4(02):88-91.
[6]劉超.院派風骨與文人情趣——以宋徽宗繪事為考察中心[J].書畫世界,2023(06):58-60.
[7]謝魯荻.淺析宋代院體花鳥畫的觀照方式[J].文學藝術周刊,2023(12):69-71.
[8]周正琴.淺析宋代花鳥畫[J].收藏,2023(09):58-60.
[9]宋安.兩宋繪畫藝術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1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