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大歌作為侗族傳統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憑借其獨特的和聲結構和音樂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文分析了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多維度應用,探討了其在活態舞臺傳承、文化融合創新與文化交流中的核心價值。通過地域文化整合,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還為當代觀眾提供了跨文化互動與情感共鳴的機會,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
【關鍵詞】侗族大歌 "旅游音樂劇 "文化傳承 "舞臺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1-0081-06
侗族大歌作為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音韻風格,深刻反映了侗族人民的集體智慧與情感表達。近年來,隨著旅游音樂劇的興起,這種傳統藝術形式有了新的表現空間與傳播平臺。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被作為地方文化的符號,并且在舞臺表現中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這使得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能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獲得廣泛認同與欣賞。旅游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賦予侗族大歌新的文化內涵,使其不再是單一的民俗傳承范疇,而是通過舞臺藝術的創新與觀眾的互動,成為一種生動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載體。本文旨在探索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的運用路徑,探討其如何在當今的文化傳播中發揮特有的文化價值。
一、侗族大歌概述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眾代代沿襲的傳統音樂,發源于中國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的侗族聚居地。它憑借其無樂器伴奏的復調合唱風格而聞名,常由一群歌者聯手呈現,蘊含著濃郁的地域風情。侗族大歌起初在侗族社群中扮演著祭祀典禮、婚慶儀式及其他社交場合的音樂媒介角色。隨著時光流轉,侗族大歌逐步升華為侗族文化的精髓,不僅承載著民族的共同記憶,還映射出侗族人民對于自然萬象、日常生活及社群關系的獨到見解。
(一)侗族大歌的分類
侗族大歌依據演唱場景、音樂特點和社會功能,劃分為以下六個主要類別:一是鼓樓大歌:這是侗族青年男女在鼓樓對歌時主要演唱的歌種,通常用于表達愛慕之情和思想智慧。歌隊通過對答的流暢度和歌數的多寡決定勝負。《嘎銀潭》《嘎滴》等是這類歌曲的代表作。二是聲音大歌:它通常作為鼓樓對歌的插曲,多以展示旋律性和拉腔優美著稱。演唱地點不拘于鼓樓,可延伸至家庭火塘邊或廊檐下。代表歌曲有《嘎侖朗》《嘎夜》等。三是敘事大歌:這類歌曲多用于應邀訪客場景,通過多聲部歌唱講述侗族歷史故事或道德訓誡,內容深刻且充滿文化內涵。代表作如《珠郎娘美》《芒歲榴美》等。四是禮俗大歌:它專用于婚禮、祭祀等侗族禮俗活動,如攔路歌《嘎窄困》在迎賓儀式中演唱,踩堂歌《嘎耶》則配合舞蹈表演。五是兒童大歌:它是兒童在游戲娛樂中演唱的多聲歌,歌詞簡短活潑,旋律歡快,展現侗族音樂的童趣。代表作如《捉迷藏》《小山羊》等。六是戲曲大歌:它是侗族戲班在表演侗戲時演唱的多聲歌,常用于劇目的開場或結尾,氣氛熱烈,用以增強戲劇的表現力。
以上分類展現了侗族大歌在侗族社會生活中無可替代的作用,其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功能深刻反映了侗族文化的豐富與多樣。
(二)侗族大歌的藝術特點
侗族大歌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首先,它表現在自身的多聲部合唱結構上。在無伴奏合唱形式下,主旋律與和聲交織而成,形成鮮明的層次感。以《蟬之歌》為例,這首作品在展現自然美的同時,通過主旋律和多層次的和聲構建出一種豐富的音響效果,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也使得歌者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進一步提升了舞臺的視覺沖擊力。其次,侗族大歌在演唱過程中注重即興創作與集體參與。歌者根據現場氛圍的變化進行自由發揮,這種即興性賦予了表演強烈的動態感和互動性。如《大山真美好》中的即興部分,歌者在合唱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演出場景不斷變化音調和節奏,展現了侗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感。這種即興創作彰顯了侗族音樂的靈活性,也增強了演出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再次,節奏與旋律的自由性。如《嘎侖朗》和《嘎夜》這兩首經典侗族大歌,它們通過自由的節奏和旋律展現了侗族音樂的靈動特質。《嘎侖朗》旋律流暢且高低起伏明顯,表現了侗族人對山川自然的熱愛;而《嘎夜》的節奏更具彈性,它通過靈活的音調變化和重復的旋律模式,賦予歌曲極強的情感表現力。這種自由的節奏處理方式體現了侗族人民對音樂表現形式的探索,也讓侗族大歌在聽覺上更具感染力。最后,侗族大歌深深植根于侗族文化土壤,其歌詞內容廣泛,涉及自然景象、愛情故事、勞動生活等多重主題。歌曲《莽歲流美》就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膩刻畫與對生活勞作的深刻表現,傳遞了侗族人民的堅韌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中的歌詞通過節奏和旋律的交織,講述了侗族人民在歲月變遷中堅守傳統和生活信念的情感。通過這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歌詞,侗族大歌將其文化背景深刻地融入音樂劇表演,使得每一首歌是音樂的展示,更是文化故事的講述。
二、旅游音樂劇的多維度發展
(一)地域文化元素呈現
旅游音樂劇多維度整合地域文化元素,增強表演的地方特色。
一方面,舞美設計運用侗族傳統建筑結構與自然景觀,重現侗鄉風貌,營造沉浸式環境。以肇興侗寨的經典舞臺演出《行歌坐月》為例,舞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侗族典型的建筑結構,尤其是風雨橋的元素,成功地呈現出侗族的村落風貌與自然景觀。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也起到了展現侗族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如《行歌坐月》將侗族的“大歌”元素引入表演,通過動人的旋律和原汁原味的歌聲,展現了侗族人民的情感世界與生活風貌。這首歌曲在旋律上融入了侗族大歌的和聲結構,在歌詞內容上講述了侗族人民對自然、愛情和勞動的獨特感悟。歌曲的演唱與肇興侗寨的傳統舞蹈相結合,呈現出視聽并茂的文化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地域文化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的表現力。
另一方面,服裝造型采用侗族傳統服飾,色彩與紋飾精準體現民族特色,增強視覺識別度。音樂編排融合侗族大歌的多聲部合唱與傳統樂器,創造出獨特的音效體驗,提升了聽覺美感。舞蹈編排借鑒侗族傳統舞步與儀式動作表現文化內涵,增強了表演的動態表現力。臺詞與劇情設定嵌入侗族歷史傳說與生活故事,豐富敘事層次,增強文化傳達力度。燈光運用模擬自然光影變化,增強舞臺氛圍,提升整體表現效果。
(二)觀眾互動體驗創新設計
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觀眾互動體驗的創新設計多方整合侗族大歌的獨特藝術元素,實現了文化的深度參與。其一,參與式合唱機制引導觀眾同步加入多聲部演唱,通過集體參與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實現了情感聯結,提升了演出沉浸感。其二,沉浸式舞臺技術應用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重現侗族大歌的自然環境與傳統儀式場景,使觀眾在視聽體驗中感受侗鄉的文化氛圍。其三,情境再現與角色互動設計利用設定特定劇情節點,邀請觀眾或扮演侗族歌者或參與傳統儀式,增強了互動性與參與感,促進了文化傳承。在貴州榕江七十二寨歡慶2022年侗年節中,演出設置特定的劇情節點,如模擬侗族婚禮的場景,邀請觀眾扮演侗族歌者,參與唱祝福歌或扮演伴郎伴娘加入儀式互動。這種角色參與,不僅增強了觀眾的文化融入感,還讓觀眾通過親身體驗更深刻地理解侗族文化的內涵。其四,觸覺反饋設備與空間音效系統等多感官互動裝置的引入,使觀眾在聆聽大歌的同時,體驗觸覺與空間感知的多重刺激,深化感官體驗。其五,實時反饋與數據分析系統利用移動應用與社交平臺,收集觀眾的即時反饋,動態調整表演內容與形式,實現個性化互動與持續優化。此類創新設計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與滿意度,增強了旅游音樂劇的藝術感染力與文化價值。
(三)商業化運營市場定位
旅游音樂劇在商業化運營中,通過精準定位市場、優化表演特征,提升了文化的產品競爭力。首先,目標受眾細分基于侗族大歌的文化屬性,定位文化旅游愛好者、民族音樂鑒賞者及學術研究群體,制定差異化演出內容,滿足多元需求。其次,產品差異化策略將侗族大歌與現代音樂劇形式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表達,增強了市場的辨識度。品牌建設通過塑造具有侗族文化象征的品牌形象,提升了觀眾的忠誠度與品牌的附加值,促進了口碑傳播。多渠道推廣利用數字媒體、社交平臺及線下文化節慶活動,擴大市場覆蓋面,增強品牌影響力。
三、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價值體現
(一)活態舞臺傳承
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活態舞臺傳承,體現在傳統文化元素的動態再現與藝術表現形式的持續演進。首先,多聲部合唱結構通過舞臺編排精準呈現侗族大歌的和諧美,確保傳統聲部排列與節奏感在現代舞臺上的完美延續。如在黎平的“侗鄉文化園”演出中,演員們通過復雜的聲部交織演繹出侗族大歌的原生態特征,完美再現了侗族歌謠的傳統旋律與和聲層次,確保了傳統聲部排列與節奏感在現代舞臺上的延續。接著,傳統樂器與現代舞臺技術相結合,利用電子音效與投影技術增強音樂表現力。在從江的“侗族大歌文化節”上,電子音效和投影技術與侗族傳統樂器相結合,增強了音樂的立體感和表現力。這種現代舞臺技術的應用,既保留了侗族大歌的原生態音色,又在視聽效果上賦予其現代審美價值。另外,舞蹈編排與服飾設計嚴格遵循侗族傳統,以舞者的動作與服飾細節展現侗族文化的獨特韻律與美學。如在榕江的“侗族風情歌舞表演”中,大歌、舞蹈動作與服飾的結合展現了侗族民眾在節慶和勞動場景中的生活風貌,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和文化認同。
(二)文化融合與創新
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價值體現,是通過采用多元的文化融合與創新手法,實現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的。第一,音樂結構的融合將侗族大歌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與現代音樂編排技術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這樣既保留了傳統和聲的美感,又融入了現代節奏與音效,增強了音樂劇的吸引力與表現力。如2014年貴州推出的《多彩貴州·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行動計劃》,通過數字化手段保存傳統民歌。百名侗族大歌骨干輔導員與音樂編排專家合作,創新性地改編大歌作品,使它們在現代音樂舞臺上煥發新生。第二,創新敘事方式,將侗族民間傳說與現代戲劇敘事手法相結合,通過多線索劇情設計,豐富故事層次,提升敘事深度與觀眾的情感投入。如陽朔縣《侗王夜宴》大型篝火音樂晚會,通過侗族民間故事“薩歲傳歌”的情節,運用現代舞臺表現手法,以燈光、舞美和多媒體技術,呈現侗族先輩傳歌的歷史與生活場景,形成情感與文化的雙重共鳴。跨文化合作通過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參與創作與演出,實現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拓展了侗族大歌的表現空間與文化影響力。如從江“千人傳承培訓計劃”引入外籍編舞與音樂家,共同將侗族大歌元素與西方合唱及舞蹈技巧相結合,形成融合型舞臺藝術,推動侗族大歌走向國際化舞臺。這些文化融合創新路徑,使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展現出獨特的表現力與文化價值,實現了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表達與多元傳播。
(三)文化交流作用
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交流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積極促進了全球文化網絡的建設。一方面,侗族大歌采用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遞了侗族民族文化中的和諧、團結與精神共鳴。在從江的“原生態侗族大歌表演”中,侗族歌者通過多聲部合唱,同時結合自然景觀舞臺,呈現了侗族人民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獲得了國內外觀眾的高度贊譽。如2010年的世博會,從江侗族的大歌節目代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走上國際舞臺,讓全球觀眾都深刻體驗到了侗族音樂的藝術吸引力。這種文化交融,使得侗族大歌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觀眾是藝術的欣賞者,他們還可以通過音樂、舞蹈和劇場表演,來體驗侗族文化所帶來的情感共鳴。旅游音樂劇中侗族大歌的表演,亦為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文化感受。如黎平肇興侗寨的旅游演出采用多語種字幕與實時文化背景介紹相結合的方式,為國際游客提供了理解侗族大歌文化內涵的途徑,降低了文化差異對藝術理解的障礙,使觀眾在情感和認知上產生共鳴。這種文化交流的過程既是中國文化的一次輸出,也是全球藝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進了各國文化藝術的融合與碰撞,提升了侗族大歌在世界文化遺產體系中的地位與影響力。
四、旅游音樂劇表演中侗族大歌運用的應用路徑
(一)地域文化特質整合下舞臺藝術的重構
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侗族大歌的運用不僅是對傳統音樂元素的單純借用,更是地域文化特質整合的產物。此類運用涉及將侗族大歌的音樂形式、表演技巧與旅游文化產業的多樣化需求進行深度融合。這一方式使舞臺藝術的重構既突顯了侗族文化的獨特性,又有效地提升了旅游音樂劇的藝術表現力與文化價值。首先,侗族大歌的結構和表演形式對于舞臺藝術的重構起到重要作用。侗族大歌的特點是群體演唱,強調和聲的統一與變化,符合旅游音樂劇中集體舞蹈與合唱的需求。在貴州文化演藝集團和榕江縣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音樂劇《嘎老》中,編導巧妙地將侗族大歌的群體演唱形式與舞蹈相結合,通過多聲部和聲和豐富的節奏變化,營造出強烈的情感氛圍。這種結合賦予音樂劇表演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現力,也讓觀眾在情感上感同身受,增強了文化的表現深度。其次,侗族大歌中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尤其是通過歌聲傳遞的情感和象征意義,為旅游音樂劇的敘事結構提供了新的維度。如在作品《天蟬侗喚》之侗族大歌經典代表作《蟬之歌》中,侗族大歌與現代舞蹈相結合,通過音樂與舞蹈的交織,講述了侗族人民與自然、社會的緊密聯系。這種結合讓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同時為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主題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再次,侗族大歌的旋律性和律動性為旅游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增添了豐富的層次。在黎平縣首部實景會館侗族音樂劇《千年大歌》旅游音樂劇中,侗族大歌的旋律經過現代編曲后與電聲樂器相融合,形成了一種跨文化的藝術體驗。演員們以傳統的侗族服飾和歌唱方式進行舞臺表演,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交融景象。最后,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運用通過與地域文化特質的整合,推動了舞臺藝術的重構。侗族大歌的群體性演唱、情感表現和文化象征意義,增強了旅游音樂劇的藝術效果,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獨特性,為現代舞臺表演注入了新的文化動力。
(二)觀眾互動設計視角下情感共鳴的構建
在旅游音樂劇的表演中,侗族大歌的運用不局限于其音響效果的呈現,更在于通過觀眾互動設計來實現情感共鳴的深度構建。侗族大歌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因其和諧的多聲部合唱、悠揚的旋律以及深刻的文化背景,能夠有效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增強舞臺表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運用中,侗族大歌的情感共鳴構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侗族大歌的情感傳遞具有強烈的集體性和包容性,它通過合唱的形式讓觀眾感受到參與感與歸屬感。如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耶老歌》中的和聲結構設計,通過多重聲音的交織展現了侗族的群體文化,并通過音調的高低起伏傳遞出情感的起伏。在旅游音樂劇的表演中,觀眾常常被邀請參與其中,與舞臺上的表演者一同合唱或在某些片段中與舞臺互動,這進一步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其次,侗族大歌的表演形式結合了舞臺動作與情感表現。在《嘎老》這類具有鮮明侗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音樂劇中,演員在歌唱的同時,通過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增強情感的表達。在這些演出中,觀眾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更是情感體驗的組成部分。當侗族大歌的悠揚旋律與演員的身體動作相結合時,觀眾的情感往往能在不經意間與表演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侗族大歌這一藝術形式,因其互動式的情感傳達方式,在現代旅游音樂劇領域展現出全新的活力。
最后,侗族大歌通過其文化價值的傳播,實現了情感共鳴的深化。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標志性劇目《嘎高勝》中,侗族大歌的歌詞往往蘊含了對大自然、日常生活和傳統的崇敬。當觀眾沉浸于音樂的魅力時,他們不僅能體驗到音樂的美感,還能深深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精髓。通過這種文化符號的表達,侗族大歌與觀眾建立了情感的共鳴,還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實現了情感和文化的雙重交流。通過觀眾互動設計,侗族大歌能夠超越語言的障礙,突破單純音樂的限制,讓觀眾是觀看者,更是情感與文化傳遞的參與者。這種互動式的情感構建,無疑是侗族大歌在現代旅游音樂劇表演中成功應用的一個關鍵因素。
(三)商業化運營策略下文化價值的傳播
在現代旅游音樂劇的商業化運營中,侗族大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元素,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其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應用不僅能夠體現地方特色,還能夠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與藝術設計使文化得以有效傳播。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傳播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傳播依賴于其在旅游音樂劇中的獨特表現形式。在許多旅游音樂劇中,侗族大歌的運用為音樂劇增添了一抹民族色彩。這些音樂劇采用舞臺呈現、服飾和燈光等手段,深入挖掘并展現了其文化底蘊。如摩納哥中國節晚會中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就通過侗族大歌的核心旋律配合舞臺動感的燈光效果,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感受到侗族文化的傳承和活力。這種多維度的藝術呈現方式使侗族大歌得以在現代舞臺上煥發新生,也促進了其文化內涵的傳播,使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民間歌唱形式。
另一方面,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價值傳播,緊密依托商業化運營策略中的市場定位。侗族大歌的藝術表現與內容深刻植根于該民族的歷史背景,這一音樂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展現出深厚的文化表現力和社會功能。在商業化推廣過程中,旅游音樂劇結合當地民族文化特色來進行市場定位,將侗族大歌融入旅游產業,成為文化傳播的核心路徑。以貴州、湖南等地區為例,旅游音樂劇通過展示侗族大歌吸引游客,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傳播力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推動了文化經濟的雙向發展。在此過程中,旅游音樂劇作為文化展示平臺,承載文化價值的同時,也為商業化運作提供嶄新的機遇。某些旅游音樂劇把侗族大歌融合到地方民俗、傳統節慶中,推出“侗族大歌節”或“侗歌夜話”等品牌活動。這些活動通過與旅游公司、地方政府合作進行大力推廣,使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在較大范圍內得到提升。品牌營銷使侗族大歌與旅游產業深度合作,也讓其在現代商業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文化價值傳播路徑較為多元化,它通過舞臺呈現、精準市場定位、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協同作用,使侗族大歌這一傳統音樂形式煥發新生,同時也為地方文化的商業化運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五、結語
侗族大歌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形式,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通過精心的藝術設計與舞臺呈現,這種形式有效傳遞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并在商業化運營的背景下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在活態舞臺傳承、文化融合創新及文化交流等方面,侗族大歌賦予旅游音樂劇獨特的表現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旅游音樂劇中的侗族大歌,借助現代舞臺技術、創新的觀眾互動設計及精準的市場定位,實現了文化價值的最大化傳播。侗族大歌為旅游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得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得以持續繁榮。通過對侗族大歌的深入挖掘與運用,旅游音樂劇無疑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觀眾之間的橋梁。未來,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中的運用將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多元交融,展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平詩琦.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的應用探究[J].旅游縱覽,2022(09):112-114.
[2]張林.“第三空間”下的旅游音樂表演[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3(03):45-55+67.
[3]劉潔琪.中國原創音樂劇音樂與表演藝術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1年.
[4]曹航.認知·娛樂·共融:文化生境中的侗族大歌功能考索[J].凱里學院學報,2024(05):16-21.
[5]吳昌桃.新媒體環境下侗族大歌的傳播與發展[J].新聞世界,2024(09):104-106.
[6]方新佩.貴州侗族大歌《蟬之歌》的演唱分析與傳承[J].藝術評鑒,2016(03):75-76.
[7]秦偉.廣西原生態民歌的藝術特點分析與演唱研究——以侗族大歌《蟬之歌》為例[J].中國文藝家,2017(08):98-99+163.
[8]趙江睿.侗族大歌詩劇《行歌坐月》選段《等郎回》音樂作品分析與演唱設計[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3年.
[9]張新杰,李燕娟.侗族大歌翻譯的原生態文化因素分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65-68+72.
[10]秦塔娜.貴州山地文明與內蒙古草原文明的比較分析——以侗族大歌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15-18.
[11]楊秀璋,武帥,項美玉,等.數智賦能視域下侗族大歌主題挖掘及演化分析研究[J].計算機時代,2023(05):118-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