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2023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56款侵害用戶權益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SDK)進行通報,要求這56款App及SDK按有關規定進行整改。這是工信部2023年對相關領域的第3批通報,也是有通報以來的第29批,常態化通報、責令整改的背后,是智能手機“方寸間”擴權與限制、侵權與維權的長期“較量”。
App是通過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用以完善原始系統的不足、推動實現個性化,為用戶提供更豐富使用體驗的應用軟件。作為應用軟件,開發、運行都離不開手機系統,當前市場上常見的有蘋果公司的iOS系統、谷歌公司的Android(安卓)系統、華為公司的鴻蒙系統等。
隨著智能手機、信息技術在軟硬件方面的全面發展,App市場不斷擴大并細分。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活躍App數量為261萬款。移動應用開發者數量為82萬,其中安卓開發者為24萬,蘋果開發者為58萬。而僅2023年3月,安卓應用商店在架應用累計下載量就達542 億次。
國內應用軟件發展的影響力不僅限于國內,“日經亞洲”網站援引一家美國調查機構2023年一季度的數據報道稱,從谷歌和蘋果應用商店對95個市場的App下載榜前5名統計來看,在上榜的475款App中,中國App占比高達33%。
具體結合應用場景而言,App可以分為智能辦公、聊天通信、音樂視頻、娛樂休閑、生活服務、圖片攝影、新聞資訊、旅游出行等多種類型。雖然軟件程序本身只是虛擬數字,但基于大規模開發和運用,實際上已經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在實踐中可能因為侵犯不同法益而帶來不同的責任。
之前,湖北武漢警方成功搗毀了一個制作、銷售涉詐騙軟件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8名,涉案金額近300萬元。經查,該團伙將涉詐App及后臺數據打包出售給境外詐騙團伙,每次收取3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費用,涉嫌刑事犯罪。此外,涉及類似于開發賭博、傳播淫穢物品犯罪的App也較為常見。
除刑事犯罪之外,由于違反有關行政法規而被給予行政處罰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向社會公開通報了69款存在侵害用戶權益和安全隱患問題的App,經核查復檢,有30款App未在通報規定時限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反饋,因此對上述App予以下架,同時持續跟蹤,視情況進一步采取斷開網絡、行政處罰、納入電信業務經營不良名單等后續處理措施。
相對刑事責任及行政責任,App違規的民事侵權行為更為常見,以本次工信部通報的56款侵害用戶權益的App為例,涉及的問題主要包含“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欺騙誤導強迫用戶”“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應用分發平臺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App頻繁自啟動和關聯啟動”等方面,這些侵權行為除了違反有關行政法規之外,更多還是對用戶的隱私權、選擇權、知情權等民事權益的侵犯。
但與官方常態化通報、加大曝光力度相對的是為數不多、相對沉默的用戶維權。究其原因,其一,很多用戶并不具有敏感的維權意識,對侵犯權益既不清楚,也不知如何維護。其次,App平臺往往通過用戶須知等格式條款規避責任,而大多數人既沒耐心深究,也沒有對相關條款更改的權利。有調研顯示,77.8%的用戶在安裝App時“很少或從未”閱讀過隱私協議,69.69%的用戶會忽略App隱私協議的更新提示。其三,相關侵權少有現實的緊迫性和易見的危害性,對用戶帶來的痛感不強,這也是App軟件侵權虛實結合的一大特點。
方寸間有天地,在行業競爭的壓力、利益的驅使下,一些App軟件為了搶占用戶、獲取流量,可以說絞盡腦汁,而軟硬件的不斷發展讓侵權方式變異有了更多可能。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對不斷強化的監管,一些App的侵權不斷演變出新的花樣:
有以假亂真的“偽裝者”。一些“山寨App”以相似標志、圖片、文字來混淆視聽,誘騙用戶下載,除了一些侵犯著作權的App之外,更為惡劣的是仿冒銀行和金融平臺、虛假貸款等三大類涉及詐騙的行為。2022年底被工信部反詐專班點名的就包括仿冒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旗下的App,以及虛假貸款類App,這些App極可能造成用戶財產損失。
有無法卸載的“釘子戶”。一些App以空白名稱、透明圖標、后臺隱藏等方式惡意阻撓用戶卸載,有一些是以默認為“基本功能”、裝機軟件的方式,從裝機開始就自帶,并且無法卸載,牢牢霸在用戶的手機上。
有神秘安裝的“偷渡客”。有時候用戶明明只安裝了一款軟件,但不知為何卻如連環套一般下載了一些其他軟件,這在一些老年人手機上尤為明顯,往往使用沒多久之后就發現手機上被安裝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App。這些大多都是通過“偷梁換柱”“強制捆綁”“靜默下載”等方式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安裝。
有默默吸金的“吸血鬼”。一些App以首次免費等為誘導,讓用戶默認勾選自動續訂、自動續費,莫名其妙成為長期會員;有些則在訂立后不提供便捷的退訂方式和取消途徑,最終在未征得用戶同意也未明確告知用戶的情況下,持續不斷從用戶的賬戶中扣費。
有過度索權的“貪吃蛇”,一些以更新升級、優化服務體驗為由,擴充索要超范圍或者與服務場景無關的個人信息處理權限;一些則直接一攬子開通諸如調用終端相冊、通訊錄、位置等多個權限,甚至有些消除類的小游戲都要在相機、麥克風、定位、通訊錄等選項取得授權,不同意就無法運行。
隨著監管和整治力度的加大,一些舊的侵權方式被禁止,一些新的方式又出現。比如一些App更具欺騙性,通過以“點擊即有百元紅包”“ 攔截到木馬,立即查殺”“內存已滿,立即清理”等文字、圖片、視頻的虛假信息誘導點擊下載。
一些則在技術上做文章,比如“亂跳轉”現象,一些App通過調高手機上傳感軟件的敏感度,比如時間間隔、位置遷移、手機搖動、聲音,甚至光照改變等,將之作為觸發鏈接、發布廣告的條件,有些用戶打開App,即便只是拿起手機或者稍微挪動了一下,手機頁面都馬上跳轉到第三方廣告,出現所謂“搖一搖”“移一移”式的廣告。
又比如彈窗類廣告問題,有一些是沒有關閉按鈕,或者按鈕字樣極小,或者隱蔽在廣告畫面中,變成大家來找“×”(關閉按鈕);有一些則是虛假關閉按鈕,本以為點的是關閉,結果卻還是鏈接,點擊之后會跳轉到外部頁面。這些亂象的背后就是利益驅動,有媒體披露當前手機App廣告收費已非常成熟且高度細化,有的按照曝光量收費,每千人收費5元至20元不等;有的按照點擊量收費,每次點擊約1元;有的則是按投放時間收費……
消費者對此可謂深惡痛絕,有調查報告顯示,有92%的消費者對于彈窗類廣告的態度表示反感,有網友則戲稱人類最大未解之謎:“彈窗關閉按鈕在哪里”。
針對App領域相關亂象,有關職能部門早已介入。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組織過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專項整治工作,對違規收集、違規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戶權限、為用戶注銷賬戶設置障礙四個方面的八類問題重點開展整治工作。同年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還聯合制定并通過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為有關認定提供標準。
在2020年10月,國家網信辦針對手機App彈窗廣告亂象,出臺了首批專項整治名單;2021年7月,工信部在持續開展的手機App專項整治行動中,就App開屏信息頁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欺騙誤導用戶跳轉等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
強化整治和逃避監管的博弈,讓App治理呈現出“問題頻出——監管治理——安全平穩——再次復現”的螺旋式特征。比如通過2021年7月的整治,工信部稱在當年第二季度,開屏彈窗信息用戶投訴舉報數量環比下降50%,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第三方頁面問題同比下降80%。但之后,不少App就通過“打擦邊球”或是一些“新花招”逃避監管。一些App軟件采取開屏廣告的方式,強制要求用戶觀看多少秒之后才會顯示關閉字樣,一些采取“搖一搖”“移一移”“晃一晃”式的高靈敏彈窗廣告,意圖借用戶“自行選擇”的名義規避監管。
值得肯定的是,有關治理的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也日漸提高。如針對高靈敏彈窗廣告問題,2022年底,工信部指導制定并發布有關標準以規范亂跳轉問題,該標準進一步細化了相關參數,提出“搖一搖”動作的設備加速度設置為不小于15米每平方秒,轉動角度不小于35度,操作時間不少于3秒等一系列參考數值,確保App在走路、乘車、拿起放下終端設備等日常生活場景中,信息窗口不會出現誤觸發而跳轉的情況。

App侵權方式不斷變化
在常態化治理、通報以及下架處理的同時,有關執法也日益深入。內容由過去App內部的權限索取、盜用身份信息、缺少隱私條款等具有多樣性的問題,逐漸聚焦為App違規收集與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執法的對象也在不斷擴展,逐步從App服務提供者拓展至App分發服務提供者、軟件工具開發包(SDK)提供者,以及應用分發平臺。
隨著治理的深入,下一步則將圍繞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權益,逐步覆蓋App產業鏈服務鏈上的主體,強化平臺方的監管義務。正如2023年4月20日工信部有關發布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所表示的一樣,將加強App全鏈條治理,規范軟件安裝卸載、自動續費、開屏彈窗等服務行為。但真正要實現方寸間的清朗,優化App生態環境,顯然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