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培坤
作為綜合性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還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發展以及跨學科整合。“讀思達”教學法有助于教師將勞動教育過程融會貫通,為學生創造全新、多元的勞動學習體驗。本文簡要分析了“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從講述勞動故事、創設勞動情境、融合班級管理等方面出發,探究“讀思達”教學法如何活用于小學勞動教育,以促進勞動課程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課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立足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大勢所趨。以往不少教師在勞動課程設計與組織、實踐活動安排與實施方面存在不夠切合實際、未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等問題。“讀思達”教學法將閱讀、思考與表達融合在一起,能夠幫助教師更準確地設計教育活動過程,對癥下藥,優化小學勞動課程教學整體方案,對打開小學勞動教育的新局面有著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
一、“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習不僅要獲取信息,還包括理解和應用信息。將其應用于小學勞動教育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勞動活動,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整合勞動學科知識、創意設計勞動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勞動課的綜合性質,并親身投入勞動實踐中,培養多方面的勞動技能。這一教學法使勞動教育更富有啟發性和實用性。
(一)促進學生的綜合性勞動學習
綜合性學習鼓勵學生跨越傳統界限,思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幫助學生在未來面對新挑戰時能更有信心。“讀思達”教學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性勞動學習,將不同層面的知識、技能和概念整合到勞動教育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學生可以在多個學科之間建立聯系,理解勞動的多面性。例如,在學習機械制作時,學生可以應用數學計算、理解物理原理,以及考慮安全規范。通過“讀思達”教學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知識,全面掌握勞動所需的各種技能。勞動教育不僅是技術性的培訓,還涉及科學、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讀思達”教學法促進了跨學科整合,鼓勵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勞動過程中,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
(二)深化學生對勞動知識的理解
勞動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兩者缺一不可。不少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布置勞動任務時更側重學生的勞動實踐,忽視了最根本的勞動知識。如果沒有勞動知識做基礎,學生的實踐過程再順利也是“空中樓閣”,不夠扎實。“讀思達”教學法正是將閱讀放在了首位,強調只有前期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在勞動教育中,學生不僅需要獲得實際操作技能,還要理解勞動背后的原理、社會和環境影響。通過“讀思達”教學法,學生可以在實際勞動中進行深入思考和表達,以綜合學習的方式掌握知識技能。這樣一來,學生能夠了解如何完成某個勞動過程,同時理解背后的原理。雖然勞動常常是一種重復性的活動,但是勞動教育并不是完全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勞動技能,而是在實踐過程中學習、理解勞動知識,知其所以然。通過實踐,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增加對勞動知識的實際體驗。
(三)提高學生勞動學習的自主性
“讀思達”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這在小學勞動教育中尤為重要。學生在勞動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接受和記憶知識,還能主動提出問題和尋找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更感興趣的領域,實現個性化學習。此外,自主性學習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感到更有掌控力,能夠追求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運用
“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嶄新的教學思路,能夠有效幫助教師規劃教學過程,創意設計課堂活動,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同時,這一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和跨學科整合,實現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與多元發展。
(一)講述勞動故事,培養正確的勞動意識
故事不僅包括曲折有致、生動有趣的情節,而且蘊含一定的勞動哲理。對于好奇心重的小學生來說,教師應避免采取講大道理的教學策略,而是選擇一些有意思、有教育意義的勞動故事,讓學生在閱讀、聆聽、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一定的勞動哲理,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形成相應的勞動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從語文學科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故事素材和教育經驗,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使學生不再單一地獲取知識,而是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和事件更深刻地領悟到勞動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以及與勞動相關的道德和價值觀念。通過分析故事情節和問題,學生可以學會提出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年齡和興趣相適應的勞動故事和材料,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對于小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勞動故事,如關于園藝、農場工作、手工藝制作等。教師可以選取一篇有關收獲季節的短故事,描述孩子們如何幫助父母在農場上采摘水果,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勞動故事情節、角色、主題等要素,以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含義。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供一個勞動故事的摘錄,讓學生一起討論故事的主要情節、人物動機以及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例如,選擇一個關于勤奮的農夫如何努力工作并分享收成的故事,然后鼓勵學生思考其品質和態度。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他們對勞動故事的看法,以促進其思考和交流。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進行勞動探究
隨著勞動課程學習由淺入深,學生已經不滿足于聽故事、講故事,而是產生了探疑解問、投身實踐的主動性。教師也要因時而變,調整教學策略,營造相應的勞動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勞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相關問題,有助于加深他們的理解,讓他們全面理解勞動的意義,學生將學會評估信息的可靠性、提出假設、尋找解決方案等關鍵思維技能。通過探究實際的勞動問題,學生將更好地理解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教師可以引入真實的勞動案例,如社會中的問題或挑戰,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問欲望。案例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相關,教師可以分享一則關于社區垃圾回收問題的新聞報道,描述垃圾回收工作者的工作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垃圾回收工作有哪些挑戰以及改進方法。教師也可以帶學生實地考察勞動過程,讓他們親自觀察和體驗,這將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一個附近的工廠、農場或手工藝坊,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可以觀察不同的勞動過程,如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作或農民的作業,然后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這個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高勞動效率?
以“烹飪勞動樂趣多”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完整的勞動項目,帶領學生深入烹飪勞動情境,啟發學生探究烹飪的勞動過程。首先,教師介紹烹飪項目的概念,強調食品的重要性、食材來源以及烹飪技能的實際應用。學生將合作制作食物,從挑選食材到烹飪再到分享食物。項目開始前,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我們從哪里獲得新鮮的食材?食物是如何制作的?”引導學生思考烹飪過程和與之相關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前往當地的菜市場,探尋食物的種類、來源及價格。學生還可以觀察不同食材,詢問關于生產和銷售的問題,如生長季節、食材保存方法等,并選擇將要用于烹飪的食材。
在選擇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問題,如“哪些食材可以組合在一起制作一道美味的菜肴?”“怎樣選擇最新鮮的食材?”學生分成小組,合作制作不同的食物,從沙拉到熱菜和甜點。在烹飪過程中,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如“我們需要哪些廚具和烹飪技巧?”“如何確保烹飪過程中的衛生安全?”學生品嘗自己制作的食物,分享食材選擇、烹飪方法和品嘗體驗。教師要積極組織烹飪后的討論活動,讓學生聚在一處,分享自己的烹飪經驗,梳理勞動過程,教師可以提出如“哪道菜最合你的胃口?”或“在烹飪過程中有什么困難?”等問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烹飪體會。這一做法能夠幫助學生將勞動過程內化于心,促使學生在勞動中思考、在分享中成長。通過營造勞動教育情境,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提出能力,同時凸顯了勞動的樂趣與價值。這些策略幫助教師創造了一個鼓勵提問和探究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勞動過程和勞動價值,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有助于實現小學勞動教育的多元發展目標。
(三)融合班級管理,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勞動學科通常涉及實際操作技能,如手工藝制作、園藝和維護等,將這些技能與班級管理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應用這些技能來改善班級環境和資源管理。班集體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環境,班集體的建設不僅需要班主任的引領和指導,更有賴于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將勞動所學融入班級管理建設中,有助于學生對班集體產生歸屬感,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提升學生在勞動學習中的主動性。
此外,融合勞動學科和班級管理可以促進學生與同學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在管理班級資源和環境時要展現自我管理、自律和責任感,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技巧,使他們更好地規劃和組織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通過將勞動學科與班級管理相融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班級資源管理計劃,包括課堂物品的使用和維護、環境衛生等方面,讓學生參與管理班級資源。例如,教師可以召集學生一起分類、匯總班級內部的公共資源,如桌椅門窗設施、多媒體設備、各類教具、圖書角等,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公共物品做好分類,并合理保護。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提出“美化班級環境”的主題,讓學生展開思考,行動起來,裝飾班級環境,營造和諧美好的班級生活氛圍。
除此之外,師生還可以共同商定班級衛生日,讓學生合作打掃教室,清理垃圾,維護學習環境。衛生日可以每月一次,學生分成小組,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如掃地、擦黑板、清理桌面等。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學會了自己管理班級環境,培養了衛生習慣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主題特色的勞動項目,將特定主題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參與項目,如植樹、園藝、手工制作等。春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綠色班級”項目,學生一起種樹,建立小型花園,或者制作可回收材料的手工藝品,促使學生深入實際的勞動情境中,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園藝勞動實踐技能,而且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勞動環保意識。
教師也可以在班級范圍內安排一些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如簡單的木工、繪畫或食品制作,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組織學生參加一個小型的手工制作坊,讓學生可以制作簡單的手工藝品,不僅提供了實際技能培訓,而且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和自主性。在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反思勞動經驗,通過繪畫、寫作或口頭表達來分享他們的感想。例如,在完成一個勞動項目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繪畫或寫作的形式記錄經驗、開展自我反思。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遇到的困難和獲得的經驗,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將勞動學科與班級管理相結合,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有助于學生學會管理資源和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一舉多得。
三、結語
綜上所述,“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勞動的復雜性和意義。教師可以采用多種策略,如引入真實案例、實地考察、提問技巧、小組合作和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勞動項目和任務,促使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勞動過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實際應用技能與合作能力,讓勞動素養的培育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開放課題“‘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課題批準號:KCA20221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