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霞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與實施,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受到教師的追捧,但一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并沒有使用科學的方式優化課后作業。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小學語文作業應當遵循重質輕量的原則,不斷優化小學語文作業類型與結構,保證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展示出作業之間的多元化與差異性,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并添加趣味性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現階段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單一
大部分小學語文作業內容以抄寫、背誦為主,這樣的作業形式較為單一,學生課后負擔較重,長此以往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學生在抄寫的過程中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進一步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這樣單一的作業形式并不符合現階段的教學需要,無法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針對性培養,學生在課后只是機械地抄寫相關內容,并沒有進行自主思考,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課后時間,而且降低了學習效率。這是因為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未能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依舊使用傳統的方式布置作業,對學生而言,會削弱其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對教師而言,會增加教師的授課壓力,限制教師的教學思維。
(二)作業缺乏層次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過于簡單的作業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缺乏挑戰;過于困難的作業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難度過大,導致學生之間的抄襲現象十分嚴重,因為學生認為相同的作業答案都是相同的,便不會主動思考,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課后作業缺乏層次性是因為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解,未將作業按照難度劃分等級,導致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無法獲取自身需要的知識。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無法通過作業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難以實施針對性的課堂教學。
(三)作業缺乏趣味性
傳統的語文課后作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未能找到令其感興趣的知識點,因此大部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的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卷面成績,會布置不同的課外練習題,缺少對作業內容的設計,一味地增加課后作業習題量,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很少選擇布置開放類型的作業,認為開放性的作業并沒有準確答案,不利于后續教學管理,因此在布置作業時常常忽略這一內容,阻礙了學生發散思維的鍛煉,學生在課下利用不同的智能工具搜索答案,教師無法在課堂上根據作業完成情況實施針對性教學。作業缺乏趣味性是因為教師并沒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重要性,未能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意識到語文知識的多樣性,同時缺乏對作業結構的設計與規劃。缺少開放性的作業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固化思維,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邏輯思維的培養,提高其學習能力。
二、布置小學語文作業的原則
布置課后作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作為教育課堂的延伸,又可以幫助學生檢測自身學習成果,鞏固所學知識,并督促學生及時復習與使用所學知識,因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和教育改革方向重新認識語文作業的重要性,并站在學生年齡與心理的角度,適當布置趣味性、開放性、分層次的課后作業,保證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遵守以下原則。
(一)控制課后作業難度
教師在設計作業前應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控制作業難度。如果作業難度過低,會讓學生的思想變得懈怠,完成作業的態度不夠認真;如果作業難度過高,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完成作業時會產生一定的挫敗感,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升。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設計不同難度的課后作業,讓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二)合理規劃作業量
小學作業量應當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作業量過多會消耗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課后有效的學習時間,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卷面成績,但是這樣的方式不僅會消耗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增加其學習壓力,無法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科學規劃作業量,保證作業難度與作業量相匹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科學設計作業內容
小學語文作業內容不應只是抄寫或背誦,還應添加一些思考性和實踐性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與多樣性。教師可以在講解教學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制作讀書筆記、批注、讀后感等方式,強化其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語文知識,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成長。
(四)重視作業批改過程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而且體現在教師的批改與評價上,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找出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并標注出現錯誤的環節,讓學生在收到作業時可以明確自己的錯誤所在。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進步或解題時應用的巧思,要及時在作業中進行批注,并書寫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讓學生受到肯定,增強其學習成就感,進一步鞏固其學習成果。
(五)重視作業反饋機制
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還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反饋機制,定期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對語文課后作業的意見,希望在作業中可以看到怎樣的內容設計,并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明確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上交的作業判斷其現階段的學習能力,并適當調整作業難度與作業內容,保證語文課后作業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需要與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多樣性。
三、“雙減”政策下科學布置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
(一)重視作業形式,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內容
小學語文作業不應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是站在聽、說、讀、寫等多個角度,調動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學習,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
“聽”的作業并沒有固定的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聽一聽關于教學內容的朗讀,認真感受文章中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和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聽一些與語文學科相關的內容,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
“說”的作業并不單純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多的是打開學生心扉,引導學生在課堂主動表達,將自己了解的知識分享給同學、教師。因此,教師布置“說”的作業應要求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向親人和朋友進行復述,站在自己的角度總結今天的收獲,這樣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強化學生自身的成就感。教師還可以在課堂鼓勵學生閱讀一些開放性的文章,讓學生在文章內容的引導下不斷思考、想象,從而強化其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能力。
“讀”的作業則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接觸不同類型的課內或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水平。
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手機或電腦播放文章朗讀音頻,讓學生根據自己聽到的內容聯想小興安嶺的風光,鍛煉其想象力。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向家長或同學分享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并在其中添加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其在表達時梳理所學知識點,增強其學習成就感。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推薦與自然風光相關的課外閱讀書籍,如《中國國家地理:美麗的地球》《神奇樹屋》等,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增加其知識儲備。
(二)重視作業的趣味性,提高作業的挑戰性
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教師需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感受到語文學科的樂趣,嘗試挑戰自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繪畫作業,大部分學生擁有繪畫天賦,有時會使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其所思所想,教師則可以利用繪畫引導學生完成語文作業,該類型的作業是針對喜歡繪畫的學生所設計的,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片,鼓勵學生嘗試為文章內容繪制插圖,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想象力,強化其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表演類型的作業。表演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表演能夠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特征,完成文章學習后,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組,由學生自行選擇文章片段準備道具、排練等,在準備表演過程中鍛煉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表達能力,進而深入了解文章中各類角色的情感與性格,從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傾注的情感,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學生需要掌握陶罐、鐵罐的神態,并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身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可以布置繪畫類型的作業,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提供的圖片,猜想鐵罐與陶罐的形象與表情,鍛煉其想象力與動手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表演類型的作業,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進行分組,小組既可以選擇某個片段進行表演,也可以表演整篇文章。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陶罐與鐵罐的形象,充分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在分析陶罐與鐵罐的形象時,學生可以通過相關文字描述猜測其面部表情、語言神態等,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
(三)重視作業的有效性,整合單元核心知識點
“雙減”政策對作業數量有明確要求,需要教師特別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和作業質量的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合理控制作業數量,并重視作業的有效性,在作業數量與作業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以避免學生由于題目數量過多失去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單元整合的方式布置課后作業,站在單元教學目標的視角考慮,總結單元中重要的語文要素與人文內涵,有選擇性地加入在作業設計中,減少作業總量,將關注點聚焦到單元的教育重點、難點和學生學習能力上,并從句式、段落、文章等方面出發,使作業內容更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使作業內容發揮巨大的教育價值。
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摘抄單元內的生詞或重點詞,豐富自身的詞匯積累,還可以摘抄單元內的優美詞句,豐富寫作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思維導圖的制作方式,幫助學生串聯單元內的重要知識點,為其搭建知識系統的框架,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樣的作業形式既具有針對性,又可以發揮作業最基本的教育價值。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本單元的重點集中在自然風光的描寫上,如《暮江吟》描寫的是紅日西沉與新月東升兩組景色;《題西林壁》描寫的是廬山景色,并添加了哲理內容,深化了這首詩的文學價值。學生在學習這一單元時,大部分的重點集中在理解作者意圖和觀察事物上,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也可從這兩點入手,讓學生整理單元內關于自然風光的語句或段落,并分析作者在描寫時傾注的情感,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或自然景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傳授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嘗試使用自己的理解串聯單元重點內容,這樣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針對性地培養其語文素養,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作業的教育價值。
四、結語
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梳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嚴格遵循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保證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將重點放在作業形式、趣味性與有效性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強化自身的創造力、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