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融合藝術教育展開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科融合互動學習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應找到藝術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的點位,開展相應的跨學科互動項目教學,引進數字創作工具,基于數字化教育、數字文化培養的目標將藝術與編程融合,將藝術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融合,以此進一步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及藝術課程的教育的水平和效率。本文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策略進行分析探索。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融合互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融合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可以打造一個更加完整的學習平臺,學生通過學習信息技術來提升自身的技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且這些能力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和使用。之后,教師通過藝術教育,引領學生將信息技術的知識技能進行實踐應用,培養學生理實一體化的學習能力。
其次,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學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審美教育、創造力教育以及藝術表達教育,從信息技術領域出發,增強學生的用戶體驗以及設計意識。
再次,將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進行深層次整合、互動,能夠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藝術教育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表達個人獨特的觀點和看法,進行藝術創作,而將信息技術與藝術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元素進行融合,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創造性思維具備顯著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從次,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存在相似之處,兩者在思維、設計、美學等多個層面均具備融合互通的點位,學生可以通過學科互動學習,找到信息技術與藝術知識技能的內在關聯,從藝術中獲得創意和靈感,在信息技術作用下進行獨特的開發、設計和優化。
最后,在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藝術作品進行靈活動態展現,如結合AI、短視頻工具和資料,將靜態化的藝術畫作進行動態化展現,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的美學價值和規律。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為藝術教育提供更多靈活、靈動的空間,如將飛天壁畫中人物服飾的飄逸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展示、呈現;將“清明上河圖”中的集市動態場景,通過AI進行還原,給予學生更寬闊的學習空間。
綜上,將初中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互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該課程中應當完成相應的教學設計和優化,提高教學水平。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策略
(一)跨學科融合互動
現階段,在將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進行深層次整合期間,教師需要對跨學科融合項目進行科學合理應用,組織跨學科融合互動話題、互動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內涵、藝術修養和信息素養。教師可以在該環節開發創意性項目,并在其中整合動畫制作、音樂制作,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進而在實踐項目中引領學生將技術與藝術進行深層次結合。在該環節,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藝術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元素進行緊密、高效結合,從而真正意義地實現兩者的融合互動。
開展學科互動教學需要具備共同的融合點,而不是將兩者的內容進行簡單疊加,否則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難以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因此,教師應當開展交流互動,在跨學科合作過程中緊密聯系多門課程中所包含的核心素養元素,給予學生更加深入、高效的指導,比如在將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進行融合期間,美術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需要緊密參照兩門課程的核心素養元素,在融合教育過程中找到融合的契機和方向。例如,美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優秀創造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需求,此時教師可以整合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信息素養、信息意識以及信息社會責任來開展學科融合互動,設定相應的融合話題,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正確看待美術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的協同合作關系。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線上電子板報設計活動,讓學生圍繞信息職責、責任為班級榮譽爭光。學生則在設計探索過程中可利用美術知識,結合美學審美、藝術鑒賞等相關元素進行藝術創造。同時,在該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能動性,廣泛搜集大數據資料,整合各種各樣的設計模板和案例,豐富完善電子板報的創作,以此提高設計水平。另外,在講解電子表格建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利用電子表格,將自己在不同階段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進行整理,教師也可以用電子表格來記錄每一名學生所創作的繪畫作品,并將電子文檔儲存到對應的表格單元中,以此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
綜上,在將藝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進行融合互動過程中,學校以及教師需整合跨學科融合項目,以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互動為基礎,整合對應的學習項目,引領學生進行綜合全面地學習。
(二)引進數字創作工具
首先,數字創作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在藝術創作表達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媒體軟件,讓學生通過圖形設計、音頻軟件、視頻軟件等創建圖像、視頻、音頻,將藝術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借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技術能力,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提供相應指引和幫助。
其次,數字創作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功能選項,給予學生與眾不同的藝術賞析學習體驗,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認知范圍,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表達能力和探索能力。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對當前信息技術課程中所涉及的數字化工具、信息化工具進行科學應用,整合多項信息技術元素,帶領學生在學習環節對知識概念進行整合、創新和探究。
例如,在制作三維立體模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雕塑模型中的美學規律、美學思想進行學習,讓學生將藝術美學表達元素融入三維實體模型的構建環節。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數字化工具,將二維的平面圖紙轉化為三維結構,并讓學生對三維頭像創意作品進行綜合實踐設計的學習探索,以此提升學生的藝術思維以及藝術學習能力。另外,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讓學生嘗試利用音頻編輯器,如AU等軟件,嘗試借助智能樂器軟件工具,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古箏、豎笛模擬器來演奏相同的音樂歌曲,在音樂軟件體驗中不同樂器對歌曲的演奏風格,以此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須利用各種各樣的創意工具,讓學生能夠開展深層次的藝術學習活動。
(三)培養學生的數字文化素養
在將初中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進行融合期間,教師應當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字文化素養和內涵,引領學生對課程知識概念進行深入學習、探究。數字文化素養包含多元化內容,在將藝術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融合期間,教師須將媒體是如何改變信息傳遞、娛樂和創意的原理進行深入、細致的講授,讓學生通過了解藝術的發展歷程和趨勢,對其中的數字繪畫、虛擬藝術、互動媒體等進行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藝術思維,增強其數字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思考數字藝術與傳統藝術存在的有機關聯,引導學生利用數字技術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的活力和創意表達,并且帶領學生通過大數據、信息化工具,廣泛搜集、整理藝術作品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讓學生在藝術賞析學習中能夠具備更加寬闊的學習空間,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學習能力。此外,數字文化中也包含著豐富多元的道德與法律元素,如數字版權、隱私保護等,學生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應當遵守其中的道德規范。
數字文化囊括了不同文化的數字表達創作方式,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藝術創作進行交流互動式學習,讓學生從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多個角度出發,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深入探究,以此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解“制作平面設計素材特效”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嘗試利用數字化媒體工具,收集整理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讓學生站在更加寬闊的空間、角度來收集整理信息,對數字文化、虛擬現實技術、互動媒體操作等進行深入高效學習,激發學生的藝術賞析思維,讓學生在數字創作過程中能夠通過虛實互動、理實融合來領略其中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形式。
(四)將藝術與編程融合
首先,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涉及部分與編程相關的知識理論技巧和方法,在將藝術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編程項目,如結合創意編程,讓學生從創意的角度出發,用編程技術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可讓學生嘗試將藝術想法轉變為代碼,用程序語言實現對視覺、音頻的互動、協調和展示。
其次,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學生可以通過編寫代碼來完成藝術構想、藝術構造,借助獨特的算法來對藝術創作進行修飾、改善,將藝術與編程進行結合,由此生成更加強大的藝術作品,并通過虛擬展覽、數字游戲等方式參與到作品探索中。而且,該環節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數學思維以及藝術表達能力,使其創造出更具創造性、觀賞性的藝術圖案以及動畫。
最后,藝術編程教學也能夠將多門學科進行整合,通過與數學、歷史、科學進行互動,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游戲開發、數字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領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造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體驗開源硬件與編程工具應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開源硬件以及編程工具來完成對簡單藝術作品的創作、描繪和展示,讓學生根據使用需求,設計一個獨特的畫板工具,或者讓學生在編程過程中制作簡單的動畫。同時,在“搭建救援機器人”案例講解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從人工美學、人因工程的角度出發,對救援機器人的構造進行創作,引入更多藝術元素,并結合程序語言,將藝術元素的結構進行更加科學、高效的應用。比如,學生可以根據當代藝術作品和內涵來設計多足機器人,引入仿生美學,并結合編程語言,將相關裝飾部件設置為功能部件,以滿足特殊的救援需求。因此,在將藝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進行融合期間,教師需要整合對應的編程教育,還原課程知識的本質內容,帶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
(五)融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
現階段,在將初中信息技術與藝術課程進行融合互動期間,教師可利用VR、AR技術,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作品創作以及藝術展示。此類技術可以給予學生沉浸式的創作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探索能力。教師利用虛擬現實增強技術,可以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情景空間環境中進行藝術創意表達,進一步發散學生的創意思維。在帶領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產、歷史虛擬場景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相關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游覽古代建筑、學習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對古代藝術作品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AR場景、虛擬藝術作品來培養學生的藝術表達思維、創新思維。在該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抽象的概念進行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給予學生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入計算機、心理學、設計學、美學等,讓學生在虛擬空間環境中進行自主操作、自主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在學習“我國古代建筑”時,教師可以借助VR、5G技術,讓學生在虛擬空間環境中了解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等空間布局和構造,讓學生利用相關信息工具和手段,將藝術作品的三維空間形式進行切換、展現,同時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想法和觀點,對現有空間中的藝術元素進行虛擬化改造,融入自身的創意設計、想法和觀點,提升藝術設計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融合互動期間,教師應當銜接多樣化的內容,帶領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細致的學習,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科互動學習能力,提高課程教學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