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璇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與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生產有著密切聯系。幼兒教育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和利用,不僅對幼兒審美意識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影響,還能從中引導幼兒真實地感受傳統文化及民族情感,以此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弘揚。同時,將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幼兒的人文體驗,使幼兒對傳統文化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為其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考慮到民間藝術的多樣性與多元化,如何將其在幼兒教育中進行有效切入與融合是廣大教師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對此,本文圍繞民間藝術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實踐運用,分別從重要性、切入點以及具體路徑入手,對兩者的積極融合展開相關探討。
一、民間藝術對幼兒美育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民間藝術可以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及其藝術表現形式,以便在參與、感知的過程中滋養品性、激發創造。而且,將民間藝術融入美術活動中,可以提供豐富的藝術資源和創作素材,進一步拓展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探索范圍,以便發現藝術之美。
其次,民間藝術還可以深化幼兒對各民族文化活動的直觀理解。幼兒園通過相關藝術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民間藝術,將有利于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增強其文化自信。而且,通過對民間美術作品的觀察與欣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作品的社會背景、文化要素、情感思想等角度進行解讀與思考,形成獨特的評判標準及審美體系,并在熏陶和感悟下培養藝術表現和審美能力。
最后,民間藝術對于現代教學體系而言,其內容更具生活性和表現力,這正好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心理狀態,使其在討論實踐中獲得更加豐富的藝術體驗與學習效果。從教育價值來講,民間藝術涉及多個領域,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可以為幼兒的美術活動增添不少色彩和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藝術創作的質量和效果。
二、民間藝術在幼兒美術活動融合中的切入點
(一)興趣點
興趣是驅動探索的關鍵誘因。引入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民間藝術活動,使其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學習與交互之中,這將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及主觀能動性的激發起到很好的導向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如媒介、視頻、節日等,使幼兒在濃厚的藝術氛圍及視覺引導下產生對美的探索與向往,進而在美術活動的參與和協作方面更有興趣,更有想法。
(二)人文點
藝術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中的民間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文化及民族色彩,這對培養幼兒的藝術理解能力及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美術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可以圍繞民間藝術的人文點進行挖掘和探索,如特色性、價值觀、多元化等,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認識到不同文化的獨特與差異,進而對民間藝術產生更加濃厚的探索欲望,這將對幼兒人文素養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人文點的選取和切入還需要教師對民間藝術作品及其表現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并根據活動特點和幼兒的認知特征進行巧妙融合,如山水繪畫、珠繡藝織、陶泥雕塑等,使幼兒有計劃地展開探索與實踐,并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呈現點
積極的藝術呈現可以增強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并將對其后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從呈現形式及組織策略來講,教師可以通過作品展示、文娛活動、文化交流、主題共創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掌握情況和理解效果,保證其融會貫通。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其獨特的呈現方式和設計思路,如《牡丹蝶》風箏、《年年有余》剪紙等,讓幼兒對民間藝術產生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并在已有的美術經驗及基礎之上發揮想象,創造圖樣。這樣既有利于幼兒感受傳統民間藝術,又能集合民間藝術的特點和特征,使幼兒對民俗文化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三、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具體路徑
(一)創新課程設計
1.開發課程資源。
設計和開展針對民間藝術的美術課程,可以加深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認識與了解,并結合相關活動來提高幼兒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知程度,以此實現民間藝術和幼兒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課程開發及資源利用方面,教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特色文化。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俗符號,其在主題課程或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應從本土資源入手,如年畫、剪紙、扎染、泥塑等,圍繞地域特點或文化特征進行挖掘和推進,以保證藝術呈現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同時,在民間藝術的導入方面,教師還要注重幼兒的接受能力和發展水平,盡可能地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民俗資料或美術活動,使其能夠融入其中。二是情感體驗。幼兒是美術活動的情感主體,其積極的體驗往往會使幼兒產生對美的熱愛與向往,因此教師要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著重關注幼兒的情感變化,以此優化整體流程,使幼兒在民間藝術的學習活動中保持正向的精神狀態和交互感受。如,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歡快的氛圍中參與到拓印版畫的制作當中;利用多媒體交互功能,引導幼兒使用數字繪畫軟件進行年畫、古厝、建筑彩繪等民間繪畫活動。三是藝術素材。豐富的藝術素材和創作材料,能讓幼兒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和感受,以此提高幼兒的美術水平和表現效果,如利用火龍果、橙子、紫甘藍等進行扎染布藝創作。
2.豐富課程屬性。
民間藝術在資源類型和文化經驗上具有豐富的價值屬性和美育優勢,在幼兒美術活動的組織與課程建構上,教師需要以其核心價值為主線,開展一些符合幼兒認知的美術課程,以增強其對民間藝術的感性認識與積極反饋。
以泥塑為例,教師可以從泥塑藝術的歷史淵源及各個時期的發展與應用為切入點,為幼兒展現其各種形態,以提升幼兒對泥塑藝術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同時,考慮到幼兒對色彩的敏感程度及發育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彩色泥塑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與表達能力,使其能夠結合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與他人進行分享和交流,這將對幼兒想象力、觀察力以及鑒賞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又如,在“扎染”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資源及生活物品,為幼兒展示扎染技法的藝術之美,以此吸引幼兒的目光和關注,并通過對染布進行不同方式的折疊,激發幼兒對折布扎染的探索興趣,使其體驗到扎染工藝的趣味和奇妙。除此之外,將民間藝術作為課程素材及學習內容,教師還需要從其特性和特點出發,如地域特點、民俗文化等,并根據其架構體系進行適當的改造與變通,以便符合其發展、貼合其現實、保證其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二)拓寬教育途徑
1.從環境入手。
環境創設作為民間藝術及美術課程融合開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高幼兒在其活動中的參與興趣和交互體驗,并加深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感性認識。
一是特色環境。圍繞幼兒的生活環境及活動區域創設以民間藝術文化為主的特色環境,如京劇墻、皮影戲、花燈秀、中國結、青花瓷等,使幼兒在環創主題的浸潤與影響下,感受到民間藝術的別樣韻味和獨特風采。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土民間藝術及家鄉文化構建文化長廊,使幼兒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過程中體驗民俗文化。二是公共環境。過道、墻壁、板報、樓梯間、睡房、走廊等公共環境的布置,可以加深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整體認識,并在體驗式的教育活動中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和層次性,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如,在樓道環境中設置一些吊飾、花燈、竹筐等民間藝術作品;在墻壁掛飾上選擇一些富有鄉土氣息的水墨畫、傳統花布、拓印版畫等作品,這樣既可以提高民間藝術的可述性,又可以幫助幼兒開展對話、形成交互,以便在美術活動中表達更多想法。三是主題環境。根據活動主題的需要創設活動環境,如“中國風”“詩畫鑒賞”“戲曲薈”“十二生肖剪紙展”“迷‘泥世界”等,以貼合主題、貼近生活、貼切環境的方式,讓幼兒感受最為直接的藝術色彩和文化氣息。
2.從活動入手。
開展多樣化的藝術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美術水平,還可以使其從活動中獲得更多體驗,并激發其對民間藝術的創作興趣和探究欲望。以扎染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以“趣玩扎染 布里生花”為主題的創作活動,通過對扎染技法的介紹和學習,讓幼兒在無序捆扎的過程中創造驚喜、發現快樂,進而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尋找扎染之美。教師可以開展以“你好春天”為主題的創意美術活動,讓幼兒利用黏土、拓印、剪紙、花燈等形式表達獨屬于春天的色彩,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感受春季的特點和寓意。
此外,在美術活動的組織方面,教師還需關注兩個要素:一是引導。循循善誘、個性引導,有助于優化幼兒在藝術活動的狀態和表現。一方面,教師要從活動細節中提問題、促思考,如捆扎方法、折紙方向、圖案設計等,以引發幼兒對傳統技藝的不斷探索。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具體表現和實際情況,對其展開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如揉搓技法、色彩搭配等,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是體驗。積極的活動體驗對幼兒主觀行為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民間藝術展活動,如“剪紙藝術展”“濃情水墨展”“雕像藝術展”“神奇皮影展”等,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分享交流的方式深化對民間藝術的了解。
3.從種類入手。
民間藝術種類豐富、技法繁多,將其簡化并融入幼兒美術活動之中,對幼兒審美價值及美育培養起到一定作用。以民間藝術的種類為拓展點,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加豐富的文化經驗和藝術積累,并在參與實踐中實現創新發展。
一是以紙為材料。以紙為材料的民間藝術活動有很多,如剪紙、染紙、折紙、裝飾畫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獨特的人文內涵,提高幼兒對紙質藝術的審美能力。以剪紙為例,教師可以從簡單的“喜”字、窗花入手,引導幼兒通過多次對折與修剪,創造出規則圖形下的藝術美感。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年年有余”“閩南古厝剪紙”“百福圖”等作品進行交流和討論,提高幼兒對剪紙文化的認識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折紙藝術與閩劇文化相融合,指導幼兒動手折疊“雙蝴蝶”書簽、“真鳥囝”紙雕等,既加深了其對傳統戲曲的了解,又可以通過紙張表達不同感受。二是以布為材料。刺繡、編織、拼貼、扎染等都屬于布藝美術的范疇,教師可以根據材料特點和文化特性,組織幼兒進行學習和創造,如編“粽子”、福州榕繡、廈門珠繡等,幫助幼兒近距離地了解民俗活動,感受民族魅力。
(三)加強多方協作
1.親近生活。
民間藝術源于人民生活,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藝術表現,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展開融合教育,可以使幼兒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傳統技藝,并形成貼合現實需求的審美觀點和價值標準。因此,在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活動融合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藝術資源與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聯系起來,以幼兒的生活及文化經驗為基礎,對地方藝術及民俗文化進行探索和挖掘,進而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以泥塑為例,考慮到幼兒已初步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教師可以讓幼兒以“我的家庭”為主題,通過揉、捏、搓、團等技法,將家庭成員以“泥人”的形態進行呈現,這既可以喚醒幼兒的生活記憶,又可以使其在“泥人”捏制的過程中融入情感、創造美好。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幼兒的現實需求和興趣愛好出發深入挖掘其生活元素,創設不同主題的美術活動,如“彩虹餅干”“春天的樹”“秋天美景”“未來的房子”等,使幼兒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激發創造力。此外,民藝活動的組織還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幼兒園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家園討論、經驗分享等方式,使家長了解民藝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家園合育,讓幼兒在家長的引導下從生活中探索民間藝術、提升審美能力。
2.社會共創。
借助社會力量,可以進一步減輕園所教育壓力,解決民藝資源不足等問題,為幼兒美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善用社會資源。一是人力資源。邀請民間藝人進入幼兒園開展美術活動,以提高教育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帶給幼兒獨特、新穎的美術體驗,并融合一些技藝演示,這對幼兒學習興趣及探究熱情的激發起到一定效果。二是藝術資源。選擇一些極具民間藝術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和文化資源,如雙龍雕塑、定勝糕、布老虎等,這既可以使幼兒感知民間藝術的美好寓意,又有利于升華幼兒的思想情感。另外,在活動組織上,教師還可以通過系列化的學習方式提升幼兒的審美體驗。以布藝印染為例,教師可以將絲巾印染、蠟染花布、卡紙拼貼印染、樹葉印染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整個活動過程更加銜接。其次,加強園所交流。學習與交流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手段,與其他園所進行交流,對民藝活動的開展情況和主要問題進行討論,以改進指導策略、優化資源利用,使美術教學及幼兒成長獲得基礎性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不僅對幼兒主體的審美發展起到一定作用,還能幫助其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各民族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其認知、塑造其品性,并對其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其融合過程中,教師需從課程、方法、資源及協作等方面入手,既要契合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和主觀價值,又要涵蓋多個領域,關聯內容、豐富層次,以此確保民間藝術對幼兒美術活動的積極影響。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課題“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G1452-2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