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近年來,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為契機,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步增長。
黨建引領,筑穩基層組織發展根基。在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的制度框架下,建好建強基層黨組織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關鍵。堅持在政治上進一步賦能??v深推進村(社區)黨組織建設“四聚四力”行動,聚焦堡壘提質、運轉提效、治理提標、要素提能,著力提升村(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執行力、服務力和發展力。全面開展基層黨支部“規范提升、星級創爭”行動,圍繞“七個規范化”科學設置相關標準,實施分類定級、動態評星,打造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工作體系。堅持在治理上進一步增效。推進網格“紅色堡壘”建設,完善“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委(總支)——網格〔村(居)民小組、小區〕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突出強化村黨組織軸心作用,打造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口岸街道的“黨建引領做實網格治理、法治護航打造善治鄉村”做法入選省級典型案例。創新探索鄉村治理“清單制”和“積分制”,全區126個涉農村(社區)全部運用“清單制”“積分制”。堅持在產權上進一步明晰。堅持明晰產權關系,完善資產量化核查制度。2023年,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完成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再次“回頭看”工作,建立年度集體資產清查制度,持續推進村級合同清理、債務化解和新增資源管理,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實行資源發包“陽光操作”,切實保障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全區5個鎮、7個街道、126個涉農村(社區)、13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共界定成員36.3萬余人,量化經營性資產19.33億元。
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積極推進“三變”改革,把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結合在一起,利用優勢資源、存量資產,盤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產,提高農民收入,形成“三位一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的多種發展模式。強化項目拉動。聚焦落實區級黨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強四促”行動,督導全區12個鎮街126個涉農村(社區)黨組織全口徑制定年度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目標實現方案,統籌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按照項目成熟度的先后順序安排項目,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000萬元以上。2023年,全區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58%。突出村企聯動。依托“三變”改革,通過組建產業聯盟、深化村企共建等措施,統籌推進資源共聯、組織共建、產業共富,促進村企(村社)抱團發展、區域連片發展。馬龍村通過村社融合機制,創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增收;戴陳村通過村企共建機制,搭建村企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余萬元。實施典型帶動。結合區情實際,按照農旅融合型、資源盤活型、物業服務型、村企聯建型、消費推動型、資本運營型、公司運作型等7種模式,推出13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引導全區各村(社區)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2023年,創成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3個,市級鄉村振興中心鎮1個、示范村5個,接續打造第二批精致高新示范村居10個。
權責清晰,釋放強村富民疊加效應。按照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要求,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把握正確方向。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村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職責分離不分家,明確村(社區)黨組織是農村工作的領導核心,村(社區)委會為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運營提供制度保障,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為村(社區)委會的運行提供物質保障。厘清職責范圍。厘清村(社區)委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責范圍,制定《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啟用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賬戶相關規定》,編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臺賬備案表》,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村集體資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利,明確了股權有權退出的條件與情形,所有涉及村集體的經濟事務均由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健全分配機制。做大村集體經濟這塊“蛋糕”的同時,通過完善利益聯結與收益分配機制不斷充實農民群眾的“腰包”。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意見,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權分配以及收益分配等制度安排,為村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制定科學的分配方法。陳家村等3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嘗試聘請職業經理人3名,幫助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福沙社區每年利用集體經濟收益向社區居民發放200余萬元分紅。
建章立制,促進發展質態持續向好。建立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村集體發展,有針對性地制定“一村一策”,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穩步提升村集體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鏈接金融服務。由區審計局牽頭負責,對投入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扶持資金、資產進行專項審計,對收益進行專項評估,查漏補缺、自診問效。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梯次推進各發展階段的村居持續做優做強。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信用等級評價、信用擔保機制,強化項目選擇風險論證,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泰惠農”等平臺更好享受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環境。積極開展精致高新示范村居創建系列活動,全力推進“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增強老百姓自我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建好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衛生室、養老院等,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生活需求。把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融入區鎮經濟發展鏈條,真正達到融合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激勵表彰。每個鎮街每年至少打造1個“年收益在100萬元以上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點,實施“基本報酬+績效獎勵+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的報酬補貼制度,將村干部待遇與集體經濟發展相掛鉤,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單項獎,對工作成效顯著的村居給予表彰,評選村集體經濟發展前十強和進步顯著村居。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黨員干部進行表彰,符合選用條件的,可優先提拔使用。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落實好“三個區分開來”,保護廣大干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系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