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平 張立冬
“千萬工程”不僅是一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更是一項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江蘇是農業大省,在新征程上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學習好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展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圖景。
統籌好美麗生態和美麗經濟,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把農村環境提升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以“美麗鄉村”點亮“美麗經濟”。
提升人居環境。以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農房改善、戶廁改造和鄉村特色風貌塑造為重點,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弱項。堅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確定整治重點,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從花錢少、見效快的事項抓起,先易后難、層層遞進,在進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探索建立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農戶合理付費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鼓勵行政村以勞務合作社等組織形式,自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運行管護。
塑造美麗經濟。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全面推進“肥藥兩制”改革,積極發展綠色循環高效種養模式,提升農作物廢棄物多元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推動農田耕作方式調整,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同步實施。以各地特色優勢為牽引,聚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強化數字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打造一批現代農業強鎮、商貿旅游重鎮、生態宜居名鎮。探索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產品實現機制和路徑,挖掘農業多重價值,因地制宜發展健康養老、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農村新業態。
激活內生動力。突出數字驅動、善治善成,持續深化“1+4+1”鄉村治理江蘇路徑,探索“誠信+鄉村治理”模式,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公共事務發展調動廣大村民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實現從“要我建設和美鄉村”到“我要建設和美鄉村”的轉變。鞏固萬企聯萬村成果,探索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運營管護中導入市場機制,賦予相關主體生態資源利用和公共設施建設的使用權與經營權,激活農村人居環境市場,實現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人居環境設施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公共服務提質的相互促進。
把握好整體推進和因地制宜,推動城鄉融合共富共美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需要深刻把握“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各類村莊均衡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蘇南、蘇中和蘇北各地的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從板塊產業特點、不同地形地貌、農民接受程度等實際出發,注重“千村千面”“萬村萬象”,讓千萬鄉村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優解”。以“蘇南提升、蘇中改善、蘇北整治”為導向,圍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分類分級設置具體指標參數,差異化建立健全和美鄉村建設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制定和美鄉村建設導引,點線面推進和美鄉村全域建設。
推動組團發展。按照“區域化統籌、差異化發展”的原則,推動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業緣相似的村莊組建片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片區發展事務,將黨建聯盟打造成村際協商溝通平臺。以“片區帶全域、組團促互補”理念,提升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富民增收、鄉村治理、改革創新等方面的協同聯動水平,統籌推進片區資源整合、建設項目選址、利益聯結分配等。在穩步有序開展試點、示范基礎上,深化片區的制度性、標準化等方面建設,完善片區考核機制。加大對薄弱村幫扶力度,以龍頭村、精品村為核心,帶動周邊村聯動發展,打造更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片區,實現從“點線盆景”向“連片風景”躍升。
促進城鄉融合。強化規劃引領,加快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根據村莊特點合理定位主題特色,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農房改善、農村污水治理、道路提升、桿線序化等公共服務改善一體謀劃、整體推動。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對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進行統籌建設,注重管線序化,因地制宜推進燃氣下鄉,適度超前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農村15分鐘公共服務圈、醫療衛生服務圈,縮小城鄉、區域、群體的服務差距。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實體經濟、鄉村治理體系有機融合,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聯動好高位推動與典型帶動,筑牢鄉村振興保障基礎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需要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堅持高位推動、典型帶動、資源保障的推進機制,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業。
高位推動協同聯動。堅持黨建引領、黨政主導,落實“一把手”責任制,“五級書記”共抓共管,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職能部門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推進機制和落實機制,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黨政干部實績考核。建立各級黨政主要領導或班子成員掛鉤聯系鎮村制度,以村帶動、以鎮牽動、以縣聯動,實現以點串線、連線成面。加強省級相關條線、職能部門協同聯動,著力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推進機制。其中,省級層面主抓頂層設計、指導服務、督促落實,市級層面主抓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組織實施,縣級和鎮級層面主抓宣傳發動、具體實施、建設管護。
典型帶動示范引領。每年召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現場會,黨政主要領導親自部署推動。每年辦一次成效展,總結推廣我省各地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以現場會和成效展相結合的競爭機制,營造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每年選擇一批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表現優異的集體、個人給予通報表揚,健全激勵與培養相結合的機制。對基層探索進行總結提煉,選取工作基礎扎實、影響力較強的典型案例,面向全省全國進行推廣,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全國重大典型。
政策扶持資源保障。注重長短期的結合與銜接,定期出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政策文件,短期可制定3年行動計劃,中長期可明確2035年階段性工作目標。強化財政傾斜和政策扶持,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房改善、特色田園鄉村打造等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實現資金管理“一盤棋”。發揮各類金融機構支持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政府產業基金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傾斜。加快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強化零散建設用地的統籌整合,探索“點狀供地”政策,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抓好鄉村人才振興,打好“鄉情牌”,注重“領頭雁”“土專家”和“新鄉賢”的培育。
(作者分別系江蘇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會長;江蘇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