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曼, 康瓊婭, 章小暢
(1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疼痛康復與姑息醫(yī)學科, 河南 鄭州 450003;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介入科病區(qū), 河南 鄭州 450052)
目前癌癥已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元兇之一, 調查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約201/10 萬, 病死率居全球第12 位[1],疼痛為晚期癌癥患者常見癥狀。 研究[2]表明, 約半數(shù)癌癥患者伴有中重度疼痛, 若患者疼痛未得到緩解, 可對其依從性、身心狀態(tài)等產生不良影響, 影響療效, 降低生活質量, 因此需采取合適的措施減輕癌癥晚期患者的疼痛不適感。 但傳統(tǒng)干預措施針對性較差, 且護士多為遵醫(yī)囑干預, 在患者主訴疼痛后方提供護理服務, 護理效果一般。 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是集合疼痛干預相關的學科專業(yè)人士為患者制定疼痛管理方案的模式, 可為其提供全面性疼痛干預。 本研究探討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本院收治的70例晚期癌癥患者。 納入標準: ①病理檢查確診為癌癥晚期; ②NRS 評分≥4 分; ③接受規(guī)范化的癌癥干預; ④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 ⑤意識清楚, 具有正常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致痛因素; ②依從性差; ③患有精神、 心理或認知功能障礙。 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 例。 觀察組年齡34~75 (58.67 ± 4.97) 歲; 男性21 例, 女性14 例; 體質量指數(shù)(21.67 ± 2.59) kg/m2, NRS 評分 (6.34 ± 1.46) 分, 受教育年限 (10.84 ± 2.16) 年。 對照組年齡36 ~75 (57.20 ± 5.13) 歲;男性20 例, 女性15 例; 體質量指數(shù) (21.85 ± 2.79) kg/m2,NRS 評分 (6.21 ± 1.57) 分, 受教育年限 (10.68 ± 2.34) 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癌痛干預, 指導患者服用鎮(zhèn)痛藥物,與其交流評估其疼痛程度; 加強健康教育, 指導其自我疼痛監(jiān)測方式。 觀察組采用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 ①組建疼痛管理小組, 包括主治醫(yī)師、 護士長、 主管護士及責任護士、 接受疼痛護理培訓的護士、 心理治療師。 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包括患者的心態(tài)特點、 鎮(zhèn)痛藥物應用原則、 護理方式等。 ②癌痛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癌痛知識, 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忍痛、 自行停藥/減藥、 擅自更換藥物等; 講解疼痛評估方法、 各種疼痛性質及類型, 便于患者準確描述疼痛及出院后自行評估; 告知患者非藥物鎮(zhèn)痛方式。 ③疼痛護理, a.護理策略,包括藥物鎮(zhèn)痛及非藥物鎮(zhèn)痛 (轉移注意力、 心理疏導、 中醫(yī)干預等)。 b.針對性干預, 根據(jù)患者的特點制定護理方案, 如對于疼痛時臥床者, 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 疼痛發(fā)作時喜好轉移注意力者, 注意引導患者培養(yǎng)興趣愛好。 c.根據(jù)患者情緒表現(xiàn),通過肢體及非肢體語言等形式給予患者安慰及鼓勵, 引導患者主動表述疼痛; 鼓勵家屬多關愛患者, 盡量滿足患者需求, 幫助其應對疼痛反應。 d.指導患者嘗試物理鎮(zhèn)痛, 接受藥物止痛干預者, 應注意患者的不良反應及鎮(zhèn)痛效果。
1.3 觀察指標采用美國疼痛協(xié)會患者結局問卷修訂量表[3]評估患者疼痛控制情況, 包括4 個維度, 分值越高提示疼痛控制效果越差。 采用MOS 健康情況調查問卷[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包括4 個維度, 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疼痛控制情況護理后, 觀察組疼痛控制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疼痛控制情況比較 ( ± s, 分)

表1 兩組的疼痛控制情況比較 ( ± s, 分)
時間組別 n 疼痛程度疼痛影響疼痛控制滿意度 疼痛信念護理前 觀察組 35 6.30±1.42 7.07±1.38 2.25±0.49 4.32±1.16對照組 35 6.31±t 0.01.51 6.90±1.51 2.29±0.52 4.30±1.28 290.4920.3310.069 P 0.9770.6250.7420.946護理后 觀察組 35 2.43±0.56 2.63±0.61 4.87±0.76 1.72±0.51對照組 35 4.15±0.78 4.56±1.17 3.10±0.62 3.20±0.67 t10.5978.65410.67610.399 P 0.0000.0000.0000.000
2.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 s, 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 s, 分)
時間組別 n 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環(huán)境領域護理前 觀察組 35 62.10±3.42 65.18±3.對照組 35 62.29±3.26 65.20±3.t 0.2380.02354 63.92±3.56 65.10±3.62 61 63.76±3.45 65.17±3.56 0.1910.082 P 0.8130.9810.8490.935護理后 觀察組 35 66.69±2.41 69.89±2.71 68.57±2.90 69.69±2.56對照組 35 64.52±2.67 67.88±2.61 66.52±2.61 67.72±2.67 t 3.5693.1613.1093.151 P 0.0010.0020.0030.002
疼痛為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 強烈的疼痛可引起患者身心不適, 降低其生活質量[5-6]。 因此需給予其積極的干預, 隨著“以人為本” 理念的提出, 對于晚期癌癥患者的關注點除延長其生存時間外, 提升其生活質量同樣至關重要[7]。 然而由于疼痛癥狀的存在, 持久性的疼痛可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 因此應重視對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干預。
本研究將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疼痛控制評分低于對照組, 提示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可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其對疼痛改善的滿意度。 分析其原因為, 在疼痛管理期間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開展健康教育, 提升家屬對疼痛的認知, 避免其傳遞錯誤的知識; 引導家屬參與患者的護理, 為其提供家庭的關愛, 增強患者應對疼痛的信心, 主動配合治療, 更好地控制疼痛癥狀[8]。 護士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并給予針對性干預, 根據(jù)患者喜好采取合適的疼痛管理措施, 提高疼痛干預效果[9-10]。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 提示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護理團隊策略下疼痛護理期間注重對組員的培訓, 提高護士的護理能力, 通過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屬對疼痛的認知, 引導其正確對待疼痛, 同時為其提供針對性、 多選項的護理手段, 減輕疼痛對患者生活的干擾, 整體提升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 護理團隊策略下的疼痛管理可減輕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癥狀, 提升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