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蓓, 葉金靈, 胡敏
(鄭州市骨科醫院麻醉科, 河南 鄭州 450015)
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用于股骨頭壞死、 股骨頸骨折等患者的治療, 應用者多為老年人, 近年我國老年人口占比上升, 全髖關節置換術需求日益增加[1]。 該術式患者多采取全麻, 術后患者需進入麻醉恢復室進行麻醉復蘇。 鑒于老年人生理條件較差, 手術、 麻醉等多重創傷易引起生理、 心理應激, 可能出現壓瘡、 躁動等并發癥, 影響患者康復進程[2]。 麻醉恢復室護理與其他科室護理工作不同, 患者護理時間較短, 但護理質量要求較高。 循證護理要求以有價值、 可信的科學研究為依據, 提出問題, 尋找解決方案, 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干預, 近年來在各類患者護理中均取得良好應用效果[3]。 本研究分析循證護理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麻醉恢復室患者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于我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全麻患者86 例,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 觀察組男24 例, 女19 例; 年齡43 ~75 歲, 平均年齡(60.52 ± 6.33) 歲。 對照組男25 例, 女18 例; 年齡43 ~76歲, 平均年齡 (60.16 ± 6.29) 歲。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本研究已征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批號:202102-13)。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患者進入麻醉復蘇室后密切觀察其脈搏飽和度、 血壓、 心率等基礎生命體征, 每10 min 記錄1 次, 確定患者蘇醒后簡單溝通, 進行基礎麻醉復蘇知識講解, 待患者完全復蘇、 生命體征無異常時送回病房。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循證護理, 方法如下: (A) 問題循證:利用萬方、 知網等學術平臺進行相關知識檢索, 檢索 “循證護理” “麻醉恢復室” “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 等關鍵詞,從檢索文獻中獲取麻醉恢復室相關護理研究, 循證同類型患者護理中常見問題。 本次循證確定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麻醉恢復室患者臨床護理中主要存在 “壓瘡、 躁動等并發癥較多” “心理應激明顯” “術后疼痛” 等問題。 針對已明確的問題二次循證, 通過研究相關文獻制定護理計劃。 (B) 護理方法: ①預防壓瘡: 在患者仰臥位時容易發生壓瘡的肩峰區、 胸骨、 髂前上棘等部位放置棉墊、 凝膠墊, 維持皮膚干燥, 緩沖局部壓力, 減少摩擦損傷。 定時協助患者翻身, 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 翻身后對受壓區域簡單按摩處理, 刺激血液循環。 ②預防心理應激及躁動: 患者麻醉復蘇階段認知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陌生環境、 疼痛刺激等因素可能引起心理應激, 增加躁動風險, 應調低設備播放音避免噪聲刺激, 適當播放舒緩輕音樂改善患者緊張情緒, 確定患者意識復蘇后親切與其交流, 針對部分交流不順利、 仍有躁動傾向的患者, 預先予以保護性約束,避免出現引流管脫落、 墜落等情況發生。 ③疼痛干預: 通過家庭式聊天、 局部按摩刺激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 若部分患者仍有面色蒼白、 大汗淋漓等疼痛表現, 及時與醫生聯系, 給予個性化鎮痛處理。
1.3 觀察指標①生理功能。 于入室時、 出室時進行生理功能評估, 包括血壓、 呼吸、 活動力、 意識四個方面,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理功能越好[4]。 ②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躁動、 壓瘡、 寒戰、 低氧血癥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③護理滿意度。 采用簡易問卷進行滿意度調查, 要求患者根據自身護理體驗對護理服務評級, 包括滿意、 尚可、 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例數+尚可例數) /總例數× 100%。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理功能出室時, 兩組血壓、 呼吸、 活動力、 意識評分均上升, 且觀察組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生理功能評分比較 ( ± s, 分)

表1 兩組的生理功能評分比較 ( ± s, 分)
注: 與該組入室時比較, *P <0.05。
時間組別 n血壓呼吸活動力意識入室時 觀察組 43 1.03±0.21 1.06±0.18 1.09±0.22 1.16±0.21對照組 43 1.01±0.22 1.04±0.19 1.11±0.21 1.14±0.20 t 0.4310.4520.4930.457 P 0.6670.6360.6050.632出室時 觀察組 43 2.11±0.33* 2.26±0.34* 2.21±0.35* 2.19±0.34*對照組 43 1.63±0.26* 1.71±0.27* 1.74±0.23* 1.72±0.28*t 7.4927.1296.8916.297 P 0.0000.0000.0000.000
2.2 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由于手術創傷、 麻醉藥物、 術后疼痛等多種因素影響, 全麻患者蘇醒期容易出現躁動、 低氧血癥等并發癥, 發生率為6% ~40%[5]。 麻醉復蘇室是全麻術后患者蘇醒管理的重要單元, 麻醉術后復蘇護理對患者康復有直接影響。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普遍年齡大, 認知功能恢復較中青年更緩慢, 對麻醉恢復室護理質量要求更高。 常規護理活動中嚴格生命體征監測等基礎護理雖然可一定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但難以有效改善其心理應激, 部分患者的并發癥管理仍不理想。
循證護理的核心是通過整合既往臨床經驗、 科研成果, 利用學術平臺循證問題、 制定相應護理計劃優化某一類患者的護理方法, 從而提高整個護理活動的針對性、 科學性[6]。 本研究循證問題中, 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恢復室患者主要存在并發癥多、 心理應激明顯、 術后疼痛較重等問題, 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干預有利于患者順利轉入普通病房[7]。 壓瘡方面,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需長時間臥床, 加上患者多為老年人, 生理功能差, 麻醉蘇醒期若長期保持同一體位, 存在壓瘡發生風險, 翻身、 局部按摩等護理可有效預防壓瘡發生。 躁動為麻醉復蘇階段最常見并發癥, 其發生與心理應激密切相關, 本研究通過消除病室環境潛在不利因素, 以音樂、 交流溝通等方式緩解患者蘇醒時緊張情緒及術后疼痛, 從而緩解其心理應激, 可避免躁動發生[8]。 術后疼痛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不可忽視的問題, 循證護理針對患者不同的疼痛表現予以不同干預手段, 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的同時可避免鎮痛藥濫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出室時生理功能各項評分、 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循證護理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麻醉恢復室患者可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 循證護理可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麻醉恢復室患者的生理功能,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