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林業局(310020) 柳新紅 馮博杰 王宗星 張 駿

近十年來,浙江省林技推廣工作以“一畝山萬元錢”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力促進了林業增效和林農增收,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林業發展路子。
“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模式(以下簡稱“一畝山萬元錢”),是通過科技、人力和資金等要素投入,充分挖掘地形、土壤、氣候和生物等潛能,對土地、物種、時空進行科學配置,實現第一產業產值畝產萬元以上或產值倍增的林業經營模式。主要包括木本糧油生態高效經營、筍用竹林高效豐產培育、林下高效復合經營、花卉苗木精品化栽培和山地水果輕簡高效栽培等五種類型。目前,全省累計推廣528.8萬畝,產值311.5 億元,對重點山區縣農民增收貢獻率50%以上。
(1)打造線下示范網 自
2015 年以來,建立了省級專家服務團隊、專家聯系制度和季報制度,推動主導產業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全省推廣“一畝山萬元錢”的縣(市、區)達67 個,參與企業或合作社7 900 個、農戶近14萬戶,8 年間基地數量和推廣面積均按照10%的增長速率擴大。認定64 個具有林業辨識度、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示范基地,打造了十大共同富裕典型案例。
(2)織密推廣隊伍網 進一步規范林業鄉土專家遴選和管理,已遴選五批共412 名省級林業鄉土專家,其中42 人受聘國家級林草鄉土專家。建立林技推廣體系專家庫,其中省級專家97 名、市和縣首席專家分別有179 名和594 名、鄉鎮責任林技員423 名、各級林業鄉土專家620 名。在科技專家和“四聯”幫扶機制的支撐下,全省1 913 名林技專家“分包到戶”,架起專家與農民之間的科技橋梁,解決“一畝山萬元錢”模式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3)構建線上服務網 應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了首個集林技推廣服務、視頻自主學習、在線林技問答等一體的林技推廣云平臺——“林技通”,覆蓋所有縣市區。目前“林技通”微信公眾號注冊用戶3 000 人以上,實現了專家在線“云服務”、林技“云推廣”。打造“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應用場景,實現示范基地“落地上圖”,建立基地“一張網”,探索智慧物聯網+衛星遙感立體感知體系試點,科學研判基地產出,開發“林農百事通”小程序,解決林農“找專家難、找基地難、找方向難”等急難愁盼問題。
(4)提升林農綜合素養 建立健全分級培訓機制,采取“線上+線下”等創新方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訓基層林技員、企業主和林農,每年培訓1 萬人次以上。持續組織首席推廣專家和推廣站長培訓班,近期每年培訓150 人次以上。開展高素質林農精準培養,以“一畝山萬元錢”基地創建、管理技術、林業機械裝備等為重點,近期每年培訓100 人次以上,拓寬業主就業致富門路。
(1)高質量示范基地不夠多 從全省看,管理投入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的“三高”示范基地占少數。油茶年畝產值常年超過2 000 元的基地占比不到全省油茶面積的1/10。黃精、三葉青、白及等林下中藥材近幾年才開始規模化發展,已收獲或可收獲年畝產值萬元以上的示范基地占比不到1/3。花木產業由于“非糧化”和“非農化”整治,年畝產值超萬元的小苗繁育基地和其他高效基地大部分被清理。甜柿年產值可達5 萬元,但全省發展面積只有2 萬畝;楊梅、獼猴桃等山地果樹年產值超萬元的也只局限在少數示范基地。
(2)高素質從業人員不夠多 目前我省山區常駐人口基本為“老弱病殘”人員,青壯勞力少,高學歷人才奇缺,從事林業產業的帶頭人主要為有經濟實力的村干部或是返鄉創業的工商業主。省級鄉土專家平均每個縣(市、區)不到5人。據調查,30 家新型主體的負責人平均年齡為55歲,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初中,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應用能力,對電商營銷平臺等數字化流通應用能力偏弱。
(3)技術推廣不能適應改革發展需求 技術推廣停留在政府主導為主、市場主體為輔的模式。除少數縣(市、區)外,鄉鎮基本無林技推廣機構,市、縣級林業推廣機構人員大幅縮減,或一個機構擔負多職能,不能適應新形勢林技推廣工作的需要。
(4)共同富裕成效不夠顯著 “一畝山萬元錢”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強。一是從全省看,基地面積不夠大,參與的林農還不普及;二是高質量示范基地不夠多,林農從事意愿不高;三是基地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普通林農不能承受;四是示范基地業主以自己經營為主,訂單林業和股份制林業尚處于起步,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的機制還未形成。
(5)數字化應用不夠普遍 據統計,我國農(林)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僅為7.3%,遠低于服務業和工業。當前數字化服務達不到“覆蓋廣、即時性、智能化”的要求,對示范基地、幫扶對象的生產種植情況掌握不足,“一畝山萬元錢”數字化應用場景和“林農百事通”小程序剛開始試運行,需要不斷迭代升級,才能滿足產業管理和林農需求。
(6)智能機械化應用落后 我省山區山高坡陡,大型機械不能上山,小型機械少有成熟可用的。如智能油茶果采摘機仍停留研發階段,山核桃果采摘機有機不適用,香榧尚未研發采果機,毛竹竹兜挖掘也未有成熟適用機械等,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1)完善頂層設計 一是按照習總書記指出的“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四庫目標,鞏固全國首個提出“一畝山萬元錢”省份的先發優勢,出臺全面深化山區26縣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的實施意見》,力爭到“十四五”末,推廣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10%以上,新增產值300億元以上。二是要把“一畝山萬元錢”發展列入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專項政策的總體布局和林長制考核,在制定“三農”領域戰略規劃、安排重大項目、謀劃扶持政策時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支持。三是油茶和林下經濟作為“一畝山萬元錢”中的主要模式,應做好聯村、聯企、聯戶、聯基地等科技幫扶工作,提升林企林農投資發展的積極性。
(2)加大扶持力度 各級政府應設立“一畝山萬元錢”專項資金,實施“一畝山萬元錢”高質量行動。“十四五”期間要扶持100 個畝均效益達到一萬元且群眾有獲得感的高質量基地,打造一批山區特色、浙江先行的“一畝山萬元錢”技術集成標志性成果。“千村萬元”增收幫扶工程宜配套5%的科技支撐費,用于“四聯”機制技術專家的工作經費。要健全各級林技推廣機構及其人員編制,鄉鎮林技推廣機構宜由縣級垂直管理為主。
(3)破解“兩張皮”難題轉變技術推廣思路,發揮好“鄉土專家+技術專家”的主體作用,破解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難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4)強化示范帶動 為解決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要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鄉土專家”體系,爭取“十四五”期末國家級鄉土專家達到80 人、省級鄉土專家800 人(每年平均遴選100)、市級鄉土人才800 人、縣級高素質林農2000人。要在項目資金、基礎設施、人才政策、產銷服務、科技幫扶等方面加大對鄉土專家的支持力度,使鄉土專家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引領者、科技應用的先行者和共同富裕的帶頭人。
(5)迭代數字化應用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數字化改革,開發林業產業各領域數字化子系統。要圍繞“管用、好用和實用”的目標,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和林農需求。目前急需開發的有油茶、香榧、林下經濟和花卉苗木子系統。同時,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觀念,切忌重復建設,實現“一地創新,全省共享”。現行的“一畝山萬元錢”應用場景要迭代優化,新開發上線的“林農百事通”要與“林技通”整合,真正成為林農愛不釋手的“百事通”。
(6)推進機械強林 要按照“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的精神,加快研制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林業產業機械裝備,特別是適于山地使用的輕便智能機械裝備。要針對林業一產在山區的特殊性,集中專門人才和資金,針對產業的具體需求開展集中攻關,充分利用土專家研制實用新產品。林業產業機具購置補貼要與農機具一視同仁,鼓勵企業林農使用林業新機具,提升生產效率,降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