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開放大學常山學院(324000) 徐功富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數字理念的推進,社區教育數字化發展已成必然趨勢。但審視當下農村社區教育現狀,存在許多“不數字”的現象,不僅給拓展社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帶來挑戰,還制約了農村社區教育的整體發展。如何把數字技術融入農村社區教育,是當下的一個重大課題。
數字技術又稱為數字控制技術,是一門與電子計算機相伴而生的科學技術。主要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圖片、文本、聲音、圖像等相關聯。其特點是創新活躍、要素密集、輻射廣泛。目前,發達國家已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以搶占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1)提高數字賦能農村社區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農村社區教育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社區教育相比,農村社區教育的目標沒有顯著變化,但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存在差距。在農村社區教育中,多數時候是這樣的情景:學員面前一本書,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員聽得昏昏欲睡。顯然,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而數字技術運用其中,采用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因其具有智慧性、交互性、實時性等特點,會大大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技術運用于農村社區教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在要求。
從適用性看,當前,社區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都很快,許多人沒有系統、整塊的時間用于學習,碎片化的學習更需要微課、慕課等新型教育載體的提供,這其中就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撐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供給。
(2)加大投入,完善農村社區教育數字設備 長期以來,農村社區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為進一步促進社區教育發展和拓寬農村社區教育影響力,需讓更多市場力量加入到農村社區教育中來,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首先,要鼓勵社會團體、個人、企業等進行捐助,以增加農村社區教育資金來源。農村社區教育機構可以跟鄉鎮企業合作,由鄉鎮企業提供農村社區教育的部分資源,作為回報,農村社區教育可根據企業人才短缺情況設置培訓課程。其次,要對資金使用進行合理規劃。對于政府撥款,應該專款專用;對捐助資金,要遵從使用方向。
在農村社區基礎網絡環境得到優化的前提下,要把資金優先投在硬件設施完善方面,可多添置些具有數字特征的設備和產品,因為這是數字賦能農村社區教育的基礎。同時,要注重課程開發,多提供一些數字化學習資源。
(3)開展培訓,提升教師數字素養 數字賦能農村社區教育能否成功取決于教師。教師數字素養高,則有保障;教師數字素養低,則難以取得成功。所以,首先教師要更新理念,教師的職能更多地是利用數字技術的威力,推進有效課堂的生成,改變傳統課堂教師向學生單向輸出的模式,將教育活動轉變為雙向或多向互動模式。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增加數字化運用相關知識與技能等內容。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更新,為確保數字化平臺能夠長久發揮作用,要做好軟件更新、功能開發等方面的工作。作為社區教育專業老師,還要做好數據資源的采集、管理和共享等事項。
數字化賦能農村社區教育需提升居民數位智能。無疑,較低的技術門檻有利于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社區教育中去。這些技術門檻包括智能手機使用、數據使用、運行內存以及軟件上的界面設計、功能操作等。參加社區教育的農民要自主進行學習,力爭自行跨越“數字鴻溝”。對那些見到數字設備就緊張的學員,教師要通過組建輔導員隊伍幫扶,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實踐證明,數字賦能農村社區教育,要通過5G 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與農村社區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多途徑重塑學習場域、構建一體化智慧學習環境的目標。
在教育方式上,要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可將教材中的知識轉移到PPT上,并以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好教育必須追求教育的適切性”,在學習手段上,由于不同學習者的學習偏向類型不同(聽覺型或視覺型或綜合型),網絡學習空間應提供多樣的學習手段,如視頻觀看、聽書、社區討論、發帖求助等。在學習空間上,可以是面向全體社區居民開放的公共學習空間,也可以是“百姓學習中心戶”“客堂匯”等私有空間。在學習環境上,應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兼容移動端和PC端、支持在線同步和離線緩存,提供多樣的學習工具等。
為參與社區教育的農民設計合理的自主學習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教師自身在了解學習介質技術手段和特點的基礎上,動員青年人利用技術較復雜媒介來開展學習;對一些老年人,可以通過“抱團”的方式,引導學習者組成學習共同體或學習圈,彼此分享遇到的技術困難并相互解決。概括來講,教師應致力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數字技術努力創新與構建更加多元、便捷的學習路徑。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提供是數字技術運用于農村社區教育的保障之一。第一,創新研發數字化學習資源。目前,農村社區教育常開展的項目涵蓋種植業、養殖業等技術培訓,知識文化類等課程相對缺乏。為推出更多更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文化類產品,有關部門需結合農村實際,充分運用虛擬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創新開發出更適合農民口味、可沉浸式體驗的“精神食糧”,在組織專家統一制作包裝后,利用數字技術向農民朋友輸送。第二,數字化改造現有社區教育資源。如,將紙質版的《民法典》和《社區“老娘舅”調處糾紛案例》,通過數字掃描技術轉換成電子版,然后將兩部分內容深度融合(注明某案例具體適用的法律條款,以便學習者更好理解和學習),再在社區教育學習平臺上推送,或點對點通過移動端推送。第三,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發數字教育資源,培育社會化的資源服務市場。以浙江常山縣為例,作為錢塘江源頭的常山縣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在宋代,該縣迎來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高峰期,僅當前搜集到的宋詩就有3 000 多首。有關部門同企業通力合作,開發出宋詩數字地圖。“宋詩地圖”以宋代常山行政區域為基礎,嚴格遵照宋時常山鄉村區域及山水河湖名稱原狀,整理和復原宋代常山縣境內存在的近130 余處古地名。文化專家們將精選出的100 首膾炙人口的常山宋詩,在地圖的相關節點上進行標注,方便人們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常山江“宋詩之河”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