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松陽縣農業農村局(323400) 徐永強

(上接第2期)
3.播種
(1)播種期 馬鈴薯的播種時間取決于各地氣候條件及栽培制度等。大部分地區有不利于春馬鈴薯前期生長的低溫和不利于后期生長的高溫,所以春薯栽種過早易受凍害,過晚則產量低,種性差。一般以土壤10 厘米深處溫度達到7℃~8℃時,作為馬鈴薯播種期的依據。在不遭受霜凍影響的前提下,應盡量提早播種,以便能在夏季高溫來臨前收獲。長江流域春季升溫早的地區,1 月中旬開始播種,一般則在2 月中旬到3 月上旬播種。各地具體播種期必須因地制宜,過早過遲,均會導致減產。
(2)播種方法 馬鈴薯播種有穴播和條播兩種。穴播的先打窩,后播種,再蓋肥作埂;條播的先開溝,后播種,再蓋肥作埂。種薯以橫播為宜。催芽種薯播種時芽向上,并按芽長短分類播種,有利于出苗一致,方便管理。平地要開溝作廂,高作埂,以防漬水。播種深度以不凍壞種薯為原則,盡量淺播。一般薯塊播在地面下3 厘米左右,上覆土厚度約6厘米,封成小壟。
(3)種植密度和播種量種植密度應根據品種、地力、土質和季節等而定。一般植株高大、分枝多、匍匐莖長、結薯分散、生長期較長的品種宜適當稀植,反之宜密些;地力肥的稀播,地力瘦的密播。一般單作春薯行距50~70 厘米,株距15~30厘米,每畝(1 畝=667平方米,下同)種植4 000~6 000 株。每畝實際播種量應根據種植密度、種薯品質以及薯塊大小等而定,一般每畝用種量為100~150千克。
4.田間管理
(1)查田補苗 保證全苗是增產的基礎。出苗后應及早查田補苗。如爛薯缺苗,須挖出爛薯,在缺苗附近穴掰取多余的莖,扦插補苗。取苗時應帶土和一小塊母薯,栽種時深挖坑,使根與濕土密接,加厚培土,以提高成活率。補苗宜在傍晚和陰天進行,土壤濕潤的補苗后可不澆水。
(2)中耕培土 馬鈴薯在通透性良好的土壤中根系才能發達,塊莖也易膨大。早期培土可使植株埋入土下的莖節數增加,從而增加匍匐莖的數量,形成更多塊莖,故應及早進行。一般從出苗到開花期進行二次中耕培土,第一次在齊苗后,要求中耕培土深些;封壟前進行第二次培土,此時培土應盡量培寬培厚,以利于結薯,還可防止薯塊露出地面成為綠薯。培土更有利于降低后期結薯土溫,延長適于結薯土溫的時間并防止病害,從而提高產量和品質。
(3)追肥 馬鈴薯一般追肥兩次。出苗后施芽肥,一般每畝施尿素4~5千克;現蕾時看苗進行第二次追肥,此時應以鉀肥為主,適當配合氮肥,促進塊莖形成膨大。施后即行培土,以免養分流失。
(4)灌溉和排水 馬鈴薯生長發育期間,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分,特別是現蕾以后,地上部蒸騰旺盛,地下莖生長也極迅速,這時需水量多,應經常保持地面濕潤狀態,使土溫降低,有利塊莖的膨大。遇到大雨天氣,應及時清溝排水,避免田間積水。
(5)摘蕾 栽培馬鈴薯的目的在于多收塊莖,若任其開花結實,會消耗大量養分,于生長不利。故當花蕾形成、花序抽出時,應隨時摘除。有些品種開花不多或早期脫落而不能結果的花蕾可以不摘。
(6)病蟲防治 馬鈴薯主要病害有青枯病、晚疫病等。青枯病在春馬鈴薯收獲前發生最多,嚴重時塊莖內部變空洞而腐爛,應加強防治。蟲害有二十八星瓢蟲、塊莖蛾等,均應及時防治。
5.采收
(1)采收時間 適時收獲是豐產豐收的重要保證。春馬鈴薯收獲時間的確定應掌握“三看”原則:一是看馬鈴薯的特征,莖葉由綠色變淡黃色,植株下部葉片干枯,此時塊莖顏色由淺轉深,且容易從匍匐莖上脫落;二是看季節,高溫常使馬鈴薯種性變劣,品質變差,所以應在高溫來臨前收完;三是看生育期,有些晚熟品種,在肥、水條件較好時,易發生徒長“返青”現象,盡管塊莖已經成熟,地上莖葉仍未黃枯,則應根據其常年生育期的長短來確定是否可采收。種用薯可適當提前采收,食用薯可稍遲收獲。
(2)采收方法 春馬鈴薯采收時氣溫較高,應選擇晴天早晚進行,以便獲得清潔薯塊,并較耐貯藏。采收時首先割去莖葉,如有晚疫病葉,應割下燒毀,清潔田園,以免染及薯塊。塊莖挖起后,隨即收集運至陰涼通風場所,薄攤晾干。在裝運過程中,應盡量減少損傷,保持薯皮完整。采收后暫時運不完的,應用草或馬鈴薯莖葉等覆蓋。薯塊運回,一定要晾干水汽后,再堆放貯藏,以免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