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麥

前段時間,知乎上一位媽媽的“求助信”刺痛了無數網友。起因是她4 歲的女兒特別害怕被朋友拒絕,女兒只要聽到朋友說“不和你玩了”,便會陷入惶恐焦慮中,甚至嚎啕大哭。長此以往,小朋友都拿準了她的“軟肋”,常用這句話來“要挾”她。為了能和其他人一起玩,女兒常常委曲求全,自己很喜歡的玩具,不得不拱手讓人;明明很想當公主,害怕被孤立,只能每次委屈著當女巫;甚至被要求當眾學狗叫,女兒也照做了……當她聽到女兒哭訴“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時,既心疼又無措。
人類學家勞弗說:“人是群居動物,如果離開族群,將難以生存。”孩子3歲開始有社交意識后,便想通過交朋友找到自己的“群”,當他們被朋友拒絕后,常束手無策,這時他們第一想到的求助對象便是父母,如果此時父母不能及時共情孩子的內心感受、關注孩子的社交需求、給予正確的幫助和引導,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頭“再插一刀”。
當孩子在社交中遭遇拒絕或被冷落孤立時,父母的回答至關重要。因為不同的答案會傳遞給孩子不同的社交思維,甚至讓孩子步入不同的人生軌跡。而一些常見的錯誤回答,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殺傷力”。
(1)“不玩就不玩,我們不稀罕。” 孩子需要朋友,就像魚需要水一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急切地渴望獲得同伴的認可和陪伴。當孩子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總是以“我們不稀罕”“我們也不和他玩”的態度,忽視孩子對社交、情感的需求,只會導致孩子變成一座“孤島”。孩子沒有發泄壓力、傾訴煩惱的途徑,久而久之,心理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2)“就你這樣,誰會和你玩。” 心理學家曾分析過常遭受拒絕的孩子的腦圖像,結果發現,在社交中常被排斥的孩子的大腦反應,和他們身體受傷時的大腦反應一樣,都是感到難受、痛苦。孩子在社交中被拒絕,已經很委屈了,這時最信任的父母還來揭短,無疑讓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這種打擊、貶低式的回應,不僅會磨滅孩子的自信,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對交友心存畏懼,變得自卑內向。
(3)“你把XX 讓給他,他就和你玩了。” 生活中,當孩子遇到社交矛盾,謙讓的父母常主動讓孩子“舍己為人”,以此來獲得“性格好”的美譽。父母的過度謙讓,會讓孩子覺得只有“放棄自己的權利”,才能獲得友誼,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我們鼓勵孩子分享,但分享是相互的,不是一味的討好。犧牲孩子的合理權益換來的“友誼”,短期看似和諧,但因“不平等”導致根基不牢,隨時可能崩塌。孩子在不斷地“討好中”也會漸漸丟失自我,在未來的社交活動中變得更加被動。
當孩子在社交過程中遇到阻礙,向父母發出“求助”信號時,千萬別忽視敷衍,更不能貶低責罵亦或讓孩子隨意犧牲,只有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社交互動中游刃有余。“策略型”父母,會教孩子學會思考、總結、反思,幫孩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1)共情孩子的感受,明確問題所在 當孩子被拒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認真傾聽,給與安慰。演員蔡少芬曾對此給出教科書般的引導。在一期綜藝節目中,蔡少芬的小女兒包子受到冷落,她難過地找媽媽哭訴:“為什么他們都喜歡姐姐,不和我玩?”蔡少芬既沒貶低包子,也沒指責其他孩子,而是先“共情關注”。她說:“媽媽理解你的感受。”然后進一步幫包子分析原因:“每個人交朋友時,都會有不一樣的表達,你試著多笑笑、主動些,小朋友們也會被你吸引。不要總去怨恨別人,先做好自己,才會更開心。”后來包子在媽媽的鼓勵下,即使不斷受挫,依然繼續出擊,最終交到了朋友。
(2)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換位感受 當孩子被拒時,在安撫好其情緒后,也要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前面那個被大孩子拒絕的小女孩,如果媽媽先能“破解”女兒被拒的理由:“大小孩不是不愿意陪你玩,而是他們擔心你年紀小容易哭,怕你摔跤。”再讓女兒換位思考:“現在假如你是大孩子,如果你們游戲玩得好好的,新小孩想加入,你會不會也不太愿意?畢竟不認識。”當父母能挖掘孩子被拒背后的深層原因,并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引導孩子跳出“困境”,換位思考,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后,負面的情緒便容易釋放了。
(3)提供可參考的方案,讓孩子自我反思 直接告訴孩子100 種解決辦法,不如讓孩子學會反思,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音樂家譚盾的兒子參加一次夏令營后說,他和室友鬧不愉快,不想和他住一起。父母聽了沒多說什么,給了孩子兩個選擇:一是向老師說明情況,申請立刻調換宿舍;二是離結營還有很長時間,多了解下那位同學,看看是否有改觀。后來兒子在視頻網站發現室友的音樂視頻,感嘆道:“他真厲害,我們其實可以互相學習。”父母沒插手替孩子解決問題,只給了孩子多種方案參考,最后孩子在自我反思中成功化解了矛盾。即使孩子在獨自解決問題時失敗了,也不要過度擔心。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出“試誤學習”,即一個人在自己實踐后得到錯誤結果后,會自我調整,直到正確。這樣的孩子在社交互動中往往更具有個人魅力,也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4)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社交格局” 我們總希望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甜,所以認為“被拒絕”是個負面的詞。可事實上,孩子需要在友愛和善的社交中享受友情,也需要在被冷漠拒絕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獲得真正的友誼。在孩子的社交活動中,我們要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朋友的權利。”不管是拒絕還是被拒絕,都是人生常態,只有理性地看待,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更有底氣地行走。
當孩子遭遇拒絕時,鼓勵孩子多去表達自己,散發自己的閃光點,才能吸引真正欣賞他的人。告訴孩子,即使被拒絕過無數次,也不要放棄尋找。努力發出自己的能量信號,這世界總有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會在下個路口等你。